正性命之纪 立天下之中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ue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气盛言宜”说发端于孟子“浩然之气”论,滥觞于中唐韩愈各种文体的辞章创作,它是孟子“养气”说,曹丕、梁肃“文气”说的有机统合。“气盛言宜”,高扬了儒家的德性修养,旨在“正性命之纪”;同时,“气盛言宜”凸显了对先秦儒家“道统”的恢复,旨在匡扶君权将崩的时代危难和矫正六朝以来空洞无实的时代文风,从而“立天下之中”。“气盛言宜”的形成,既在儒家经典的不断研习中,又在“行乎仁义”的社会生活实践与创作中。
  关键词:韩愈 “气盛言宜” “文气说” 道统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通过古文运动他力图恢复先秦儒家之“道统”。“气盛言宜”的提出和运用,是韩愈“文以明道”思想的折射,也是中唐时期社会变革时代文学发展的产物,它同时还杂糅着韩愈独特的人格特性。韩愈“气盛言宜”的理论是儒家博大宽厚之道德精神升腾为胸中的浩然之气,与发于辞章而彰显为跃于纸上的磅礴之势的内外极致综合,其文学所展现出的雄奇的语言、壮阔的气象,成为了中唐文学的靓丽风景和转折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文章的气论韩愈之前就有,但真正用于指导文章创作,首推韩黎昌,古文之气论到韩愈的“气盛言宜”论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气盛言宜”立足于儒家的德性修养,“气盛”与“言宜”之间有着丰富的内涵与意蕴。
  一、“气盛言宜”理论的渊源及其演进
  “气盛言宜”根植于中国的古典哲学。艺术是哲学的表现,中国古典艺术的特征决定于中国哲学的特色。中国哲学与其他哲学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就是: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一个气化的宇宙。天地氤氲,气化流行,品物衍生,气聚而成物,物散而成气。山河大地,飞禽走兽,天地万物皆秉气而生。这样的一种宇宙观投射于艺术使得艺术显示出了独特的气的韵味。中国古典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同样也受到气的宇宙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文与气的融合,以及文学评论以文气如何作为文章优劣的评判标准。
  最早将“气”与“言”结合起来的是孟子。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浩然之气”是对道德修养中油然而生的正气,“知言”,是指辨别各种淫邪之辞的能力,但是“气”与“言”的关系,孟子并未厘清。韩愈说,“道”至孟轲,而不得其传。依黎昌之言,由“道”而来之气亦应随之没落,但事实是否如此,我们暂且不论。单从文学的发展历程来说,古代文气之论从苏醒到产生广泛影响确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过程。孟子之后的六朝,文气之说开始自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强调文章的好坏基于作者个人的气质与个性。同时由于“气之清浊,不可强力而致”,因此也先天地造成了不同作家文学创造风格的差异。南朝的刘勰,在著作《文心雕龙·风骨篇》中说:“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2}指出了气的不同,文章的意境也不同。与曹丕的观点类似。比刘氏稍后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篇》曰:“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胸,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晃。”{3}视文气与风骨为一体。刘勰、颜之推的文气与风格之说是对曹丕文气之说的进一步说明。韩愈的文气说对曹丕则既有继承也有扬弃。与曹丕一样,韩愈重视作家的个性与气质,但是曹丕认为“气之清浊,不可强力而致”,重气的先天禀赋,而韩愈则重气的后天之培养。对韩愈的文气说影响大的是独孤及和梁肃,此二人都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重要先驱,韩愈与他们有师承的关系。《旧唐书·韩愈传》记载韩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4}。韩愈在《与祠部陆员外书》特别对梁肃文才以及能够辩才识才给予了赞赏,他的“气盛言宜”受梁肃的影响最大。梁肃早年师承独孤及,受到了独孤及的文学的启发,他继承其师“先道德而后文学”的主张,对那些“饰其辞而遗其意”的文章进行了批评,认为:“文之作,上所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此所以财成典礼,厚人伦之义;又其次所以昭显义类,立天下之中。”{5}突出文学教化的功能。与独孤及不同的是,梁肃更加重视文学辞章表现,甚至认为辞章表现比道德修养更加重要,认为如果“辞不当则文斯败矣”。韩愈“气盛言宜”在重视道德修养和强调辞章的表达上与其师如出一辙,但就影响而言,韩愈在这方面的影响比其师要广泛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梁肃在文气说方面重理论方面的建构,而韩愈却在古文运动中极其所能地将“气盛言宜”理论运用于辞章的创作与实践,其鲜明的特征适应了文学革新的形势,切中时文之弊,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二、“气盛言宜”理论的思想意蕴
  贞元十年,韩愈在《答李翊书》一文中提出了“气盛言宜”的理论:“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6}该段文字成为了“气盛言宜”的一个经典表达。《唐宋八大家文钞·论例》亦说:“吞吐骋顿,若千里之驹,而走赤电,鞭疾风,常者山立,怪者霆击,韩愈之文也。”{7}退之之文重文气自不言待,然而韩愈的“气盛言宜”的内在意蕴如何,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作品的气势以及作者的精神毅力,如陈克明;有的说是作品写作技巧和作者内在道德修养的一个统合,如孙武昌。这些都从理论的高度概括出了韩愈“气盛言宜”的特征,但是对于其内在的思想蕴意、逻辑关联,以及实现途经都未有细致的论述。
  理解韩愈“气盛言宜”的思想意蕴首先要弄清其“气”的含义及其与艺术的关系。“气”是中国人对天地万物本源及其根本活力的一种认识,“气化论”是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是阴阳未分的状况,而两仪则是从太极衍化出来阴阳之气,宇宙万物通过阴阳二气交合而生生不息,气聚合成物,物散而成气。气是宇宙的根本,故其自然便成为了创作的根本。中国艺术理论的形成过程就是哲学气论向艺术气论转化的过程,各门艺术都流淌着气的血液,如文学的“文以气为主”、书法的“梭梭凛凛,常有生气”、音乐的“生气氤氲”等等。韩愈推崇的是先秦儒家的“道统”,其之“气”,直接关联着儒家蓬勃盎然的创生精神。儒家对宇宙创化不息的信念,事实上就是对人的创造力的坚定信念,在宇宙创化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日进其德,日薪其业,创造出盛德之伟业,人法天地,其实就是仿效这样一种刚健而自强不息的精神。人一旦契会宇宙这种充满生气、创进不息的精神,便会尽参天化育之天职。这种精神的颖悟会让人油然而生出一种个人道德价值的崇高感,与这样的一种崇高伴生的是一种孟子式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韩愈所推崇的就是这样一种气,它在内蕴为作家高洁的人格道德修养和充沛的精神状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气质,以及性情,于外则展现出作家的文艺修养,具体到文学语言艺术则呈现为文章磅礴的精神气势,也即“文气”。韩愈之“文气”首要地凸显了儒家德性的基础性。文章气势的充盈与否,直接取决于作者的主观内在精神情感状态,而内在之情愫洋溢与否则取决于对“道”即尧舜孔孟之精神是否内化,因为历史发展到了中唐,在政治社会层面,战乱频繁,人口锐减,儒道沦丧,佛道盛行,藩镇的割据使得君主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国家岌岌可危。在文学发展层面,六朝以来华丽的骈文之风依旧盛行,其文学空洞的内容以及与情感个性的剥离,不仅脱离了社会现实,同时也不利于情感的表达。韩愈对于儒家德性,特别是孟子浩然之气的重振,一是出于对家国时难的匡扶,一是出于对赢弱时文的修正。在黎昌看来,有道德者必有文,当刚正醇醇的德性之气发而为文时必然雄浑宏肆,能够成为言情抒志、折射出社会事实、针砭时弊的途径。“气盛言宜”论因此也有着广泛的社会人生意义。韩愈的一生是贯穿儒家刚正之气的一生,即使仕途坎坷,屡遭排挤,心中仍存抚民匡世之心,表现出了深沉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韩愈的“气盛言宜”囊括了主体的德性与辞章气势两方面的内容,文章创作要达致“气盛”而“言宜”势必得从道德的修养以及辞章技艺的磨练两个方面的内容去着手。气是在对《诗》《书》之源的传统典籍的研习中培养起来的,是在“仁义之途”不懈持守与实践中彰明出来的,它需要的是持久的信念与坚韧的毅力,以及一点一滴的实践。这样的一种培养不是基于某种模式“独成”,而是在历史与现实、自我与他人的交融中,在成己成物、民胞物与、博施济众的宽厚中进行的。在辞章的创作方面,在养气的基础上,作者需要“辨别真伪,务去陈言”,同时“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只有在养气的基础上,去掉陈言,才能真切地体会到经典的精义,只有保持平和的醇醇之心,在创作上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逐渐地达致长短高下相宜的表达语言和文从字顺的韵律之美。
  {1} (汉)赵岐注、(宋)孙疏:《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② (梁)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0页。
  {3}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9页。
  {4} (后晋)刘等编撰、黄永年分史主编:《旧唐书(卷一百六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3559页。
  {5} (清)董浩等编:《全唐文·补阙李君前集序》,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61页
  {6} 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答李翔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55页。
  {7}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昌黎文钞》,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语文微课是大学语文学习中微型资源呈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微课教学的运用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有着创新性的意义,能够将师生从枯燥机械的知识灌输、素材积累中解放出来,利于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探讨,从而真正发挥文科教学思维交流的价值。笔者选择诗歌意象进行微课教学实践研究,运用“花”这一微小意象作为线索,贯穿于微课教学的始末,以小见大,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意象、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探讨的教学目的,从而真正发挥文科
期刊
摘 要:历史上的南非经历多次殖民入侵,原本保持的土著文化遭遇殖民文化,人道主义逐渐渗入,成为现代南非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将追溯人道主义在南非发展的进程及其对南非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南非 人道主义 文化  一、引言  “我已经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我为反对白人种族统治进行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专制而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在这样的社会里,所有人都和
期刊
摘 要:从文学叙事层面看,《史记》人物传记之“三始”的文学特色并不鲜明。《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常常流于粗线条的勾勒,缺少人物活动之细节性的展示,而《伯夷列传》也缺少必要的描写手段,传主形象不生动等。这样的文本效应似乎不足以彰显司马迁的才情。然而这“三始”的文脉线条足以贯穿112篇传记文学的哲理议题,从而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物化为一体,同时与《太史公自序》之文的核心
期刊
摘 要: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华丽的外表,它的内核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文章从相信电影中派所讲述的哪一个故事提出问题,探讨为什么相信派所讲述的第一个故事是信仰上帝的,并进一步对信什么、不信什么以及信与不信带来的后果进行了追问、思考,从而将该部电影关于信仰的主题揭示出来。  关键词:电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信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小说Life of P
期刊
摘 要:革命使国家和人民得到了解放,但是那些为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老兵们在革命胜利后去了哪里?又生活得怎样?本文将以严歌苓的短篇小说《老人鱼》为例,从革命后老兵的生活状况来分析国家社会对家庭个人层面的影响。  关键词:《老人鱼》 老兵 生活  严歌苓的小说中不乏对女性的描写,有个性、有追求、有味道的各类女性形象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可是在她小说中男性却基本属于缺席者,亦或是说,男性是她为了塑造女性形象
期刊
摘 要:作为金陵十二钗中排位第四的奇女子,贾探春具有在荣宁二府中少有的“补天济世”情怀和对贾府的清醒认识,多以冷静、爽快、男儿气概的政治家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本文从性格、行事、才学等方面多角度分析贾探春“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贾探春 政治家 男儿气概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是曹雪芹对于他笔下具有补世之才的贾探春的一声悲叹:探春有思想、有志向、有作为,却因身为女子、庶
期刊
摘 要:托尔斯泰认为只有“爱”才是拯救世界的关键,“勿以暴力抗恶”,用宽恕与博爱作为拯救世界不公正与不合理的唯一方式。《舞会之后》是托尔斯泰晚年结晶的短篇之作,不同于以往长篇小说事无巨细的描写,小说简明扼要,托尔斯泰力图对自我进行思想的梳理与反省,通过描写主人公伊凡在舞会与刑场所体验到的“爱”的实现与幻灭来探讨人类之大爱的出路与关键。  关键词:爱 暴力 上校 恐惧  托尔斯泰身为贵族,对人民保有
期刊
摘 要:挖掘人性大美,反映人间大爱,应该说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必然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作品的生命价值,就是彰显人性本质中的真善美,以此来引领世人走向大美和大爱,实现人类和平、博爱、大同的终极理想。电影《泰坦尼克号》以其孤船航行,突遇险境,生死拷问,大爱温暖,大美震撼的感人画面,释放了具有普世价值观的人间正能量。  关键词:人性大美 人间大爱 普世价值观 《泰坦尼克号》  前些年,在影视大片火
期刊
摘 要:蒙古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对本土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开掘的同时,也重视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阅读,从而吸收了众多国家的文学精华,丰富了蒙古族的文学鉴赏活动,扩展了本民族的创作视野,促进了本民族文学的不断发展。本论文立足于学校图书馆现有资源,对外国文学蒙译本和蒙文版《世界文学》(1979-2012)进行收集整理,并按照国籍、体裁、时间等对其进行分类,同时运用综合分析法对所得数据
期刊
摘 要:《在新疆》是刘亮程村庄情怀叙事的又一力作,作者以缓慢行走的姿态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走出村庄、走向村外的新疆世界。作者通过十年的漫游、感悟和体会,采用诗意、朴实却富含哲理的话语,塑造了新疆大地上充满灵性、闲懒的村庄生活。透过深情的文字,将新疆村庄中具有张扬生命意识的万物生灵与村庄生活中细碎的生活场景、悠闲的生活节奏、缓慢的文化变迁融为一体。用悲悯的内蕴表达了对边地村庄的现代性反思,凸显了对不断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