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挪威的森林》两个中译本的再思考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ing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挪威的森林》作为村上春树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别从该理论的四个原则“词汇”、“句法”、“篇章”及“文体”层面展开对原文本及译本的比较分析,并进一步探究《挪威的森林》林、赖译本在多大程度上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契合。
  关键词:《挪威的森林》;林译;赖译;功能对等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517110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早期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自1987年由讲谈社出版发行后,现已经被翻译成三十六国文字,畅销全球并引起了“村上热”和“挪威的森林”现象。该书拥有多个汉译本,其中,以大陆翻译家林少华和台湾翻译家赖明珠的译本最受大众接受也最为人称道。但如此畅销的两个译本却受到了学界众多批评家的质疑。关于两种译本的比较,有学者从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出发对林少华的归化翻译观提出批评,进而否定林译,肯定赖译。亦有学者沿用美国著名理论翻译家奈达的归化翻译观对两个译本“质量”的好坏进行评价。此外,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两个译本做研究对比的学者也大有人在。总之,关于两个译本的批评评论数不胜数。因笔者对美国著名理论家奈达的“以译文及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即“功能翻译理论”较感兴趣,故在本文中借用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以便进一步探讨与原文相比,两个译本优劣差在何处以及两个译本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实现了“功能对等”。
  1.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译文如果不起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接受者看懂,这种译文就是不合格的,毫无用处的。”而要让译文发挥交际作用,译文须做到与原文一样自然易懂。奈达认为翻译重在译意,译者应着眼于原文深层结构的实质意义,而不是表层结构的语言形式。翻译时要用译语中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基本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努力做到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译语中找到最贴近最自然的功能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奈达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圣经》翻译取得很大成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奈达的“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研究对比具有一定意义的指导作用,故笔者在下一章中将围绕“功能翻译理论”的四个方面展开对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源文本以及林、赖译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
  2.《挪威的森林》林、赖译本之比较
  2.1词汇对等
  首先,基于词汇层面的考察,笔者从林、赖译本中摘出几例稍作浅析。
  例1原文:
  林译:绿色的小蜥蜴“吱溜溜”钻进那石缝里。
  赖译:看得见小小的绿色蜥蜴一溜烟钻进那样的石头缝隙里去。
  在这句翻译当中,林少华没有将[ ]直译出来,而赖明珠则是逐字逐句一字不漏地将其翻译出来。若仔细阅读原文,我们会发现,这句描写是原文中的“我”详尽描述直子口中的那口井时的描写。既然“我”可以详尽地描述那口井的状态,说明在“我”对井进行描述时,脑海中是存在那口井及周围事物的一个“动态场景”的。也就是说,“我”所描述的事物都是当时的“我”能够“看到”的。因此,笔者认为这句翻译当中的[
  ]无须直译便可与上下文对井的描写相契合,给予读者一种“动态”享受。另外,林译给读者营造出一种有生命力的绿色蜥蜴从眼前一晃而过的动态感,相比之下,赖译的“看得见”反而削弱了原文中对蜥蜴动态感的表达。
  例2原文:
  林译:上面还晃动着一个个小小的光环,好像冬天里的月亮。
  赖译:而上方光线形成的圆圈简直像冬天的月亮一样小小地浮在上面。
  关于这句翻译,尽管不看原文,赖明珠的翻译也称不上是“中文式翻译”。简而言之,赖明珠的译文太过“直译”,让读者在第一遍阅读时不明白译文究竟要表达什么。具体来说,林译将『光 译为“光环”简洁提炼,“好像冬天里的月亮”瞬间让读者将“光环”与“月亮”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但赖译则显得过于繁琐,读者脑海中必须首先形成“光线形成的圆圈”的画面,才能再将其与“冬天里的月亮”联系起来。
  尽管如此,林少华的翻译也并非十全十美。如以下一例。
  2.2句法对等
  关于《挪威的森林》两个译本在句法方面与村上原文的对比如下。
  例3原文:
  林译: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
  赖译:献给许多的纪念日
  首先,“祭日”在中文当中的意思是“祭祀或祭奠的日子”。譬如人们习惯把清明节称作“祭日”。由此可见,林译中的“祭日”大概就是“祭祀或祭奠的日子”了。对照原文可知,译文中的“祭日”所对应的词是[ ]这个词。[祭 ]在现代日语中常指“节日”,[ ]是法语,意思也是“节日”。可想而知,对于这句卷首题词的翻译,林译和赖译均存在“译法错误”问题。不过笔者认为,仅针对此处翻译的话,赖译比林译更贴近原文,但译法仍有不妥之处。此外,这句题词当中的语法也存在明显错误。[ ]的用法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目的。在这里,明显是第二种意思。但两位译者均译为“献给”,也就是说他们均认为此处的[ ]表示方向。但方向在日语中一般是用“ ”来表达的。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翻译明显存在句法错误。
  2.3篇章对等
  例4原文:
  林译:即使在经历过十八度春秋的今天,我仍可真切地记起那片草地的风景。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疊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壁。   赖译:就算在十八年后的今天,那片草原风光也仍旧历历在目。绵延数日的霏霏细雨冲走了山间光秃秃的地表上堆积的尘土,漾出一股深邃的蓝,而十月的风则撩得芒草左右摇曳,窄窄长长的云又冻僵了似的紧偎着蔚蓝的天空。
  笔者认为,两位译者对这段景色描写的翻译都处理地比较出色。从篇章层面来看,日语句式较长、定语较多。若拘泥于原文形式来翻译的话,想必都梳理不成通顺的中文。针对此处翻译,两位译者都没有拘泥于原文的篇章形式,而是根据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对语序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译文更加符合读者习惯。笔者认为,从这点上来说在此段翻译中两位译者均遵守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的“篇章对等”原则。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林译在一定程度上“美化”问题的存在。林少华曾在其文章《文体的翻译和翻译的文体》一文中针对一直以来倍受质疑的“美化”问题反驳道:“总体上我并不认为存在美化问题,至少主观上没有这样的意图。那么客观上为什么给一些读者甚至学者以那样的感觉呢?细想之下,起因大概有二。一是同我对村上文学的定位有关,二是同一个人的文学才情有关。”不可否认的是,林少华以其丰厚的汉语文化底蕴为我们翻译了多部优秀村上文学。通过《挪威的森林》原文本与林译本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尽管林少华多次公开反驳自己的译文并不存在“美化”问题,但若是深入文本内部仔细考察的话,我们还是能够注意到林的些许“美化”痕迹。
  对例4原文的翻译,林少华确实做到了简洁明了,发挥了汉语的天然优势。但“叠青泻翠”、“蜿蜒起伏”等词语的翻译未免夸张了些。笔者认为,这几个四字词语的运用一定程度夸大了原文所呈现出的效果,且与村上“口语式”文体背道而驰,相比之下,就此段翻译来讲,赖明珠的“简洁易懂式”口语体更符合原文文体与表达效果。
  2.4文体对等
  笔者认为,通过对上述例句的分析,我们不仅能从词汇、句法及篇章层面就林译与赖译与原文的功能对等情况做出解释,还能够通过文本分析进一步探讨林译与赖译与村上原作的“文体”对等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说明,想必我们多少可以推测出林译与赖译在文体上的区别。林译在多用四字词语、修辭等手法惟妙惟肖地传达原文“意”与“神”的同时,还利用汉语简洁简短的天然优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村上原作文体中的“简洁”、“幽默”和“有节奏感”等特点。林少华也曾在其文章《文体的翻译和翻译的文体》中写到:“这里我不得不‘自夸’的是,我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传达了原作的文体。具体有以下三点。一、注意再现原作文体的简洁、节奏和幽默。二、注意传达原作文体的‘异质性’。三、除了简洁、节奏、幽默和异质性,我觉得原作文体还有隽永、内敛、含蓄这样的特点,这也是我在翻译中小心传达的。”通过《挪威的森林》林译版文本细读,笔者对林译与原作在文体上的对等表示赞同,但不可否认,林少华的翻译部分之处仍有“美化”痕迹残留,且这种“美化”是否超过了限度也是可以探讨的。故,笔者认为,尽管林译在整体上达到了与村上原作的“文体对等”,但并不能肯定林译是绝对完美的译作。
  另一方面,关于赖明珠的翻译,学术界和翻译界对其最多的研究和评价便是其文体于原文的“忠实”。通过上述例句的分析,我们能够直观了解到赖译采取的翻译方法为通常所说的“直译”,力求达到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赖明珠认为源文本是具有村上春树文体特色的作品,故而应该“不加化妆,保留原本面目”。但赖明珠直译的效果仍有许多不妥之处。过度追求与原文形式上的对应,导致目标语言的翻译逻辑不通,甚至称不上为正常的中文。
  通过对两位译者翻译文体的把握,笔者认为,林译与赖译在一定程度上均达到了与原文“文体对等”的效果,但两者在文体上的把握仍有待改进之处。
  3.结论
  本文从美国语言学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分别从该理论的四个原则“词汇”、“句法”、“篇章”及“文体”层面展开对《挪威的森林》源文本及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该作品林、赖译本在多大程度上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契合的问题。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四个层面的分析,笔者得出结论: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词汇”、“句法”、“篇章”、“文体”方面,林译与赖译均有达到与原文功能对等的部分,亦有不如意之处。从整体上来看,笔者认为《挪威的森林》林译与赖译均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与源文本的功能对等,但这并不能成为评价两个译本“质量好坏”的标准。
  译本分析不仅要深入作品内部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还要运用多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如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翻译观、翻译背景、翻译方法等)来把握译本的翻译,从而才能对译本做出客观评价。但这并不是说评价译本质量的好坏是译本比较和研究的价值所在,译本比较和研究首先需要文本细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译文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进行深入探究。笔者认为,这才是译本研究的重要步骤。对生产要素的研究也就是对译本生成过程问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需要涉及译者、出版社、出版社相关人员、社会背景等。笔者认为,综合多种因素探究译本的生成过程比单纯地探究通过“归化”或“异化”等理论直接判定译本的质量好坏更有意义。但因时间仓促,笔者搜集到的资料有限,故此论文并没有从探究译本的生成过程的角度来对《挪威的森林》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今后希望在资料搜集全面、充分理解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对此篇论文的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4.
  [2]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赖明珠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97.8.
  [3]林少华,文体的翻译和翻译的文体.日语学习与研究[J]2009.
  [4]藤井省三,村上春树 中国语 日本文化 土着化 中国本土文化 变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1)
  [5]夏君妍,从功能对等看《挪威的森林》的林、赖译本.[J]安徽文学.2017年第10期
  [6]武锐,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一以《挪威的森林》汉译为例[I].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
  [7]王振平,任东升,目的与方法一对《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的再思考[J].外语研究
  [8]王克友,任东升,叙述方式的转换与小说翻译效果一以《水浒传》第47回三个译文为例[J].外语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传达国家政策、分享社会发展动态及反映寻常百姓生活的主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新闻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同一个新闻事件可能会有几十篇新闻报道。因此,新闻记者的采访提问艺术越来越受到行业重视,对提高新闻竞争力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对新闻记者的采访艺术进行分析,并探讨提高记者提问技巧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闻记者;
期刊
摘要:音乐做为反映我们内心感情世界的一门听觉艺术,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去倾听它,如何去感受音乐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感情。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在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它不仅是知识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怎样用心去感知音乐的美好,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本文主要通过“视”、“解”、“动”三点和“听”相结合来探讨如何上好中学的音乐欣赏课。  关键词:音乐;欣赏;想法  中图分类号:G210.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极速发展与普遍运用,尤其是移动终端在短时间内的普及使得大多数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发生改变,由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尝试总结媒体融合的方向、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从而试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用户思维,媒体融合,新型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518803  2019年3月1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社会对于诚信和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企业和社会更加需要具备高度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对于媒体行业而言,面临大数据环境,媒体记者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充分发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弘扬社会良好风尚,及时传播社会正能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大数据时代媒体记者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全面分析,以供参
期刊
人到中年的之华的,替刚刚离世的姐姐之南、去赴初中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会,说是为了告诉同学们姐姐逝世的消息,却在聚会上代表曾是学生会主席的之南作了一个极简的发言之后,找一个借口匆匆商场。同学们都把她当成之南,没有认出她是之南的妹妹之华,她没有解释。她不想停留,因为她注意到一位男生,那位男生也注意到她。  在她匆匆离开的时候,男生追了出来,加了她的微信,留给她名片。明眼人都看得出,男生是之南的初恋。之华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视摄像的艺术表达形式概述和电视摄像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含镜头运用,色彩还原,合理构图,时空结合几个部分,还有动作、语音和图像相互融合的表达方式和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视摄像的艺术表达方式及创新策略,主要从注重拍摄技巧的创新表达,增强艺术表现性,注重以人为本,挖掘本土特色,注重学科整合取得新突破五个方面进行讨论,电视摄像技术的发展现已从专业技术扩展到艺术
期刊
摘要: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注重工具性是高中英语的基本价值追求,彰显人文性是高中英语的内在价值追求,二者和谐统一,共同构成有效的学科知识框架。《普通高中英語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从多个方面对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取向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基于此,本文重点阐述高中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的概念界定、基本特征,以及根据具体的教案来说明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实现课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科学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我们提出了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科学游戏化课程的方向;加强教师培训,解决科学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推进班级科学游戏区的开发与建设;促进科学区域自主活动游戏化;设计科学功能游戏区,促进科学游戏化课程的推进实施等幼儿园区域科学游戏化课程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科学游戏化;课程;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本文在廓清传播法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考察中国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对大众传播的规范,提出传播法是用来调整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和与公民个人的关系。通过分类论证可以看出,中国法律缺乏对新闻自由和新闻活动的授权性条款,新闻法学界也很少对新闻自由的授权性条款进行研究和设计。只有对大众传播进行专门立法,才能做到将保护新闻自由和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结合起来,既使传媒发
期刊
新华社上海6月17日电(记者王默玲、许晓青)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16日在上海申迪文化中心启动。电影周期间,将推出“一带一路”电影之夜、电影市场买家沙龙、电影展映等活动。  统计显示,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3900多部电影申报参与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其中1800多部影片来自“一带一路”沿线,覆盖53个国家和地区。  入选本届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的电影作品,包括24个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