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医院成本管理的不断推进,医院的部分财务人员,将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和科室绩效核算混淆不清,基于此,本文笔者将从科室成本核算和科室绩效核算的概念、实施的背景、核算的依据、流程、方法和对医院管理的作用意义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将二者区分开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科室绩效核算
一、医院科室成本核算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科室分类,以医院最末级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要设门诊和住院病区两个核算单元)作为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的过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的其中一种。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包括科室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诊次成本核算和床日成本核算等。
1.科室成本核算实施的背景
实施成本核算是财务制度的要求。2012年1月开始实施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中就突出强调了“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规范核算程序、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等新要求。
公立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形势所需。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逐渐弱化了对医院的投入,加强了对需方即患者的医疗补助的投入,在原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三项医疗保障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加了患者的选择机会,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强化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才能提升医院竞争力。
2.科室成本核算的核算的流程
(1)确定核算科室即核算单元,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科室成本核算科室分类办法,首先将科室分为四类,并将每一类的末级科室作为核算对象,如外科外科门诊和外科病区才是末级核算科室才是核算单元。一临床服务类即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二医疗技术类,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三医疗辅助类,为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四行政后勤类,为临床、医技、医辅等科室服务,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2)归集科室直接成本,按照成本核算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收支配比原则、一直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各核算科室进行医疗业务耗费归集,通过直接计入或者分配计入的方式,形成科室直接成本。如人员支出、直接材料支出、药品支出、设备折旧等能明确划分到各核算单元的就直接计入各核算科室成本。
(3)分摊科室间接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三级四类分摊方法,依次对行政后勤、医疗辅助、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进行结转,形成临床科室医疗成本。
(4)计算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根据核算需要,对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科教项目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进行归集和分摊,分别形成临床服务医疗全成本、医疗服务医院全成本。
3.科室成本核算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科室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基础,实行成本核算可以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各科室的成本信息,有利于医院摸清家底,医院管理者及时掌握科室的实际运营情况,促使医院加强成本管理,合理控制费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正确评价科室绩效提供信息资料,提高科室和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二、医院科室绩效核算
医院科室绩效核算,是医院在遵循国家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医院划分的责任中心即科室为核算对象,对其一定期间内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经济奖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其实质是以医院发展目标为导向,有效执行领导决策层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配套实施绩效工资制,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并促进员工持续改进工作,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政策导向性。
1.科室绩效核算背景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的管理办法,也就是“大锅饭”时期,那时没有绩效核算。
20世纪70年代末期医改启动,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制度,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大锅饭,不善经营核算”的局面,出现了绩效核算的雏形即大家熟知的奖金分配。
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对事业机构实行了分类管理,医院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进行补偿,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随后的深化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提出运用经济的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这时期提出了“按劳分配,按劳取酬的”的分配指导思想。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精神,体现的是“按优按绩取酬”的分配指导思想,绩效核算呈现体系化和规范化。
2013年,卫计委加强作风建设“九不准”明确提出,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等,进一步规范医院的绩效核算行为。
2.科室绩效核算的流程
(1)分析医院外部环境及政策趋势,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及发展目标,拟定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医院发展目标的合理、公平、规范、科学的绩效分配方案。
(2)确定核算对象,一般以一个责任中心(一个科室)为一个核算单元。
(3)根据拟定通过的科室绩效分配方案,对科室进行绩效核算的过程,也就是对科室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个评价过程。并以此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经济奖惩。
(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绩效核算顺利持续进行的保障。根据方案中确定的考核方案和指标对科室绩效核算结果进行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经济奖惩。
3.科室绩效核算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绩效核算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医院。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让大家了解和重视医院发展目标,并引导科室和员工自觉将个人思想和行为目标追求与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医院的发展,最终实现职工个人目标和医院整体目标的的共同实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室成本核算依据的是全省统一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其核算方法、流程和报表格式等都是固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工作的关键和难点在于科室费用的准确归集和分摊,也就是核算的过程;主要意义在于真实反映科室成本信息,让医院摸清家底。科室绩效核算的依据是医院内部制定的绩效分配方案其内容、方法灵活多样,在执行过程中决策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案的确定是工作的关键和难点;其主要意义在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二者相同的是核算对象都是医院的科室,这也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纽带,成本核算反映的是科室成本效益情況,对医院绩效方案的制定和绩效考核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绩效核算的经济杠杠作用又能促进科室提高成本意识,降低能耗,两者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医院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公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科室绩效核算
一、医院科室成本核算
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科室分类,以医院最末级科室(临床服务类科室要设门诊和住院病区两个核算单元)作为成本核算单元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的过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的其中一种。医院成本核算按核算对象分包括科室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诊次成本核算和床日成本核算等。
1.科室成本核算实施的背景
实施成本核算是财务制度的要求。2012年1月开始实施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中就突出强调了“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规范核算程序、控制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等新要求。
公立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是形势所需。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逐渐弱化了对医院的投入,加强了对需方即患者的医疗补助的投入,在原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三项医疗保障制度,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加了患者的选择机会,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此背景下,强化成本意识、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才能提升医院竞争力。
2.科室成本核算的核算的流程
(1)确定核算科室即核算单元,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科室成本核算科室分类办法,首先将科室分为四类,并将每一类的末级科室作为核算对象,如外科外科门诊和外科病区才是末级核算科室才是核算单元。一临床服务类即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能体现最终医疗结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二医疗技术类,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科室;三医疗辅助类,为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提供动力、生产、加工等辅助服务的科室;四行政后勤类,为临床、医技、医辅等科室服务,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
(2)归集科室直接成本,按照成本核算原则(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收支配比原则、一直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对各核算科室进行医疗业务耗费归集,通过直接计入或者分配计入的方式,形成科室直接成本。如人员支出、直接材料支出、药品支出、设备折旧等能明确划分到各核算单元的就直接计入各核算科室成本。
(3)分摊科室间接成本,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三级四类分摊方法,依次对行政后勤、医疗辅助、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进行结转,形成临床科室医疗成本。
(4)计算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根据核算需要,对财政项目补助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科教项目支出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进行归集和分摊,分别形成临床服务医疗全成本、医疗服务医院全成本。
3.科室成本核算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科室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基础,实行成本核算可以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各科室的成本信息,有利于医院摸清家底,医院管理者及时掌握科室的实际运营情况,促使医院加强成本管理,合理控制费用,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为正确评价科室绩效提供信息资料,提高科室和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二、医院科室绩效核算
医院科室绩效核算,是医院在遵循国家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以医院划分的责任中心即科室为核算对象,对其一定期间内的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经济奖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其实质是以医院发展目标为导向,有效执行领导决策层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配套实施绩效工资制,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并促进员工持续改进工作,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政策导向性。
1.科室绩效核算背景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的管理办法,也就是“大锅饭”时期,那时没有绩效核算。
20世纪70年代末期医改启动,国家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制度,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开始扭转卫生机构“大锅饭,不善经营核算”的局面,出现了绩效核算的雏形即大家熟知的奖金分配。
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国家对事业机构实行了分类管理,医院经济来源主要是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进行补偿,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随后的深化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提出运用经济的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这时期提出了“按劳分配,按劳取酬的”的分配指导思想。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精神,体现的是“按优按绩取酬”的分配指导思想,绩效核算呈现体系化和规范化。
2013年,卫计委加强作风建设“九不准”明确提出,不准将医疗卫生人员个人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不准开单提成等,进一步规范医院的绩效核算行为。
2.科室绩效核算的流程
(1)分析医院外部环境及政策趋势,医院内部实际情况及发展目标,拟定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医院发展目标的合理、公平、规范、科学的绩效分配方案。
(2)确定核算对象,一般以一个责任中心(一个科室)为一个核算单元。
(3)根据拟定通过的科室绩效分配方案,对科室进行绩效核算的过程,也就是对科室工作成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个评价过程。并以此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经济奖惩。
(4)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绩效核算顺利持续进行的保障。根据方案中确定的考核方案和指标对科室绩效核算结果进行评价,并以此评价结果做出相应的经济奖惩。
3.科室绩效核算对医院管理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绩效核算不仅能最大限度的激励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其不断的提高完善自己,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和医院。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让大家了解和重视医院发展目标,并引导科室和员工自觉将个人思想和行为目标追求与医院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促进医院的发展,最终实现职工个人目标和医院整体目标的的共同实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室成本核算依据的是全省统一执行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其核算方法、流程和报表格式等都是固定的,不得随意变更;工作的关键和难点在于科室费用的准确归集和分摊,也就是核算的过程;主要意义在于真实反映科室成本信息,让医院摸清家底。科室绩效核算的依据是医院内部制定的绩效分配方案其内容、方法灵活多样,在执行过程中决策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案的确定是工作的关键和难点;其主要意义在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二者相同的是核算对象都是医院的科室,这也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纽带,成本核算反映的是科室成本效益情況,对医院绩效方案的制定和绩效考核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绩效核算的经济杠杠作用又能促进科室提高成本意识,降低能耗,两者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医院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