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工作的艰巨性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职业院校要合理设置德育教育目标,通过渗透式德育教育,发挥专业教师和专业课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做人,采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效措施实施德育教育。
关键词:职业院校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真正担负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任务艰巨
从生源现状来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任务较重。一是职业院校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习惯、意志力、辨别力、目标、信念、修养等方面差距较大;二是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多样化,且问题生比例较高。有的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情绪较重;有的对职业院校认识不明,迫于父母压力而入学,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因家庭贫困,心理上自卑感较重等。这些给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
从社会影响方面来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首先,职业院校难以像普通学校那样营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大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与社会接触广泛,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拉帮结派、上网成瘾、赌博等不良现象。第二,受多元社会意识的冲击,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学习动机功利化程度较为严重,注重个人发展、轻视社会责任,注重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学习过程中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任务敷衍了事。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
1.合理设置德育教育目标体系
首先,以坚守道德底线为主,要求学生懂文明、讲礼貌,遵守社会公德;其次,以爱为基础,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懂得尊老爱幼,崇尚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不畏邪恶,见义勇为;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渐确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不断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遵守社会基本公德,守住道德底线,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美好行为,逐渐使学生具有更崇高的理想。
2.实施有效的渗透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应以渗透与熏陶形式为主,淡化德育教育的痕迹。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思想政治课为主的较为单一的直接德育,转向渗透到所有课程及各项活动中的间接德育。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每门课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在校园内通过创造优美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实施环境育人,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社会广泛接触,让学生多角度了解社会,增强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教育作用。
3.发挥专业教师和专业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来,教师不仅在专业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用自身的学识、人品和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其二,在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标,准确提炼和寻找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
4.让学生学会做人的自我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因此,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仁爱、正义、诚实的行为习惯,鼓励和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使学生善良的行为意识不断地定型,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警、自诫、自励,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诚实守信,有责任、有担当,逐渐养成自律习惯。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学到道德规则,并将道德认知内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职业院校可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三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锻炼意志品质,最终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职业院校 德育教育 有效途径
德育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院校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真正担负起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任务艰巨
从生源现状来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任务较重。一是职业院校生源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且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习惯、意志力、辨别力、目标、信念、修养等方面差距较大;二是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多样化,且问题生比例较高。有的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厌学情绪较重;有的对职业院校认识不明,迫于父母压力而入学,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因家庭贫困,心理上自卑感较重等。这些给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带来了较大困难。
从社会影响方面来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首先,职业院校难以像普通学校那样营造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大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与社会接触广泛,学生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拉帮结派、上网成瘾、赌博等不良现象。第二,受多元社会意识的冲击,职业院校学生群体中学习动机功利化程度较为严重,注重个人发展、轻视社会责任,注重物质享受、缺乏精神追求,集体观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学习过程中对不能获得直接利益的学习任务敷衍了事。
二、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
1.合理设置德育教育目标体系
首先,以坚守道德底线为主,要求学生懂文明、讲礼貌,遵守社会公德;其次,以爱为基础,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懂得尊老爱幼,崇尚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不畏邪恶,见义勇为;第三,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渐确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不断追求共产主义的理想。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遵守社会基本公德,守住道德底线,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美好行为,逐渐使学生具有更崇高的理想。
2.实施有效的渗透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应以渗透与熏陶形式为主,淡化德育教育的痕迹。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思想政治课为主的较为单一的直接德育,转向渗透到所有课程及各项活动中的间接德育。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每门课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德育渗透;在校园内通过创造优美文明的学习生活环境,实施环境育人,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社会广泛接触,让学生多角度了解社会,增强主人翁责任感;通过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发挥管理制度的约束和教育作用。
3.发挥专业教师和专业课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专业课教师要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来,教师不仅在专业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用自身的学识、人品和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更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其二,在专业课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资源,明确每次课的教育目标,准确提炼和寻找德育工作的切入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育。
4.让学生学会做人的自我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因此,学校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仁爱、正义、诚实的行为习惯,鼓励和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使学生善良的行为意识不断地定型,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警、自诫、自励,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诚实守信,有责任、有担当,逐渐养成自律习惯。
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学到道德规则,并将道德认知内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职业院校可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三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与社会的广泛接触和亲身体验中,认识社会、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索,从而提高思想觉悟、发展个性特长、锻炼意志品质,最终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唐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