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指出了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330多万人,200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左右[1]。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承担着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历史任务。教育部在2002年便已宣告完成原本计划在2010年达到的“15%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凸现。
一、就业难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无论大学生、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正视并且面对这个现实。更为严峻的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就业难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短期内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2.就业制度的变化: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些转变都要求人才配置方式也应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向市场经济时代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制度变化。加上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比如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等,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3.大学生缺乏就业的竞争力。大学生不知道企业用人的兴趣点在哪里,缺乏工作经验与技能,“学”与“用”结合不起来。“就业竞争力”的缺失,已经成为目前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并希望迈过去的“槛”。
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认为大学毕业后就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出现了好企业吸收不了那么多学生,一般的企业招不到足够的毕业生的局面[2]。
二、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中,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家长与毕业生对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寄予厚望:期望有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他们的呼吁越来越迫切。各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下面笔者从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四大方面谈谈各自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建立人才预测和预警机制,对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进行调控,防止结构性失业;
2.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3.利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建立高效有序的就业市场;
4.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二)高校方面
1.高校要提高办学质量
办学应从高校的长远发展考虑,把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合理开设和增设专业,按合理的比例扩招学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选好精品课程与主修课程,组织师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设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将来可能从事什么职业、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的专业技能及其他素质,以便他们返校后有目的地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应重视与企业建立产学合作伙伴关系
很多学生鲜有真正在产业实践的机会。大学要办好必须强调跟产业的合作,把产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产学合作是一举三得,一方面高校明确了办学目标,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能学到真才实学,有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留在实习单位或能较容易地在其他单位找到工作;对产业来说,产学合作能更好地挑选它所需要的人才。产学合作有助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3]
把就业指导和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及职业对个性的要求,做好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及早进行就业定位。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大学生一入校就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劃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自我认知及社会认知、职业心理测评、职业生涯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等工作[4],让大学生就业时能做到人职相配,更好地就业。
(三)企业方面
企业要做好人才储备的建设工作,对急需人才和储备人才做好规划,可以与高校合作,把高校的一些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的选择对象,通过产学合作,提前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
(四)学生方面
有的大学生入校后,对过去和将来的就业情况不了解,缺乏对大学生涯的整体规划,虚度了几年宝贵的光阴。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己在校如何学习及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发展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了他们对工作的适应性。为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就业时出现被动的局面,学生可以对大学生涯进行整体规划。
1.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四年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目标及个人能力,因人而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级开设的多是基础课,学习任务不重,学生要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强交流技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向院系领导和教师咨询,向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学习计算机知识以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提前学习专业课,以便大致了解自己是否热爱本专业,为二年级是否转专业做准备。
二年级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要在本学年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多方面地发展自己,参加学生会或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锻炼自己的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尝试兼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临时性工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受挫能力,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生要学好本专业知识。临近毕业,应确定未来是先就业还是先深造,先就业的学生要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和大四的同学交流求职与工作心得体会;利用寒暑假打工,从中积累经验。先深造的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四年级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学生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找工作的找工作。想考研的学生要搜查相关考试信息并开始复习;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复习。这部分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孜孜不倦的复习上,暂时不考虑找工作的事。先就业的学生要学习写简历与求职信,积极参加招聘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信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以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面试前的准备工作要尽量充分。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职业目标是否要做调整。
2.大学生要及早适应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毕业生不能只把目标放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而应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降低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不能眼高手低。
3.选好“婆家”
如何评价用人单位进而选准“婆家”,对于毕业生而言,这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第一步从大处着眼。毕业生的专业各异,选择的岗位各不相同,可供挑选的单位类型也不只一种。选择不同的单位也就等同于进入不同的行业,你的事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的前景。毕业生在做出择业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行业前景。
第二步认真考察。利用招聘投递简历和面试的机会,在与用人单位接触时,毕业生应对对方做个粗略的考察,可以问对方一些问题,比如单位的性质、规模以及声誉、现状、工作要求、培训体系、激励机制、报酬方式等等。毕业生可以在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做出选择。
第三步从长远利益来考虑。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有不同的着眼点,有的毕业生注重单位目前的待遇,有的注重单位未来的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毕业生应选择有发展空间与潜力的单位,在这样的单位工作,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发展后劲也会更足。
第四步慎重考虑,大胆抉择。选准工作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一项重大决策。毕业生要征求亲朋好友和父母的意见,做决策时要统筹兼顾。因为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要求及生活习惯有不同的要求,毕业生的人生理想、自身素质及潜质、性格特征和业务能力各异,所以毕业生在做出决策前应对用人单位员工的一般生活方式有必要的了解,看看自己是否愿意和能夠适应这种生活方式,预估自己在单位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个人生活质量、家庭幸福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清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决是满足学生家长和毕业生实现就业愿望的需要,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它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会议
[2]段百花,黄晓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孝感学院学报,第24卷,2004(5)
[3]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理论与改革,2004(4)
[4]顾友斌.构建高校就业指导新模式的思考.网络科技时代,2007(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职业生涯规划
引言
有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330多万人,2006年毕业生人数达到413万人,2007年495万人左右[1]。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承担着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的历史任务。教育部在2002年便已宣告完成原本计划在2010年达到的“15%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凸现。
一、就业难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无论大学生、家长还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正视并且面对这个现实。更为严峻的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已越来越多。就业难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短期内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2.就业制度的变化: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二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些转变都要求人才配置方式也应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向市场经济时代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制度变化。加上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比如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等,也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3.大学生缺乏就业的竞争力。大学生不知道企业用人的兴趣点在哪里,缺乏工作经验与技能,“学”与“用”结合不起来。“就业竞争力”的缺失,已经成为目前用人单位、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面对并希望迈过去的“槛”。
4.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滞后,认为大学毕业后就要在经济发达地区、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出现了好企业吸收不了那么多学生,一般的企业招不到足够的毕业生的局面[2]。
二、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每年几百万的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中,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家长与毕业生对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寄予厚望:期望有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他们的呼吁越来越迫切。各有关部门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下面笔者从政府、高校、企业及学生四大方面谈谈各自应采取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
1.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建立人才预测和预警机制,对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进行调控,防止结构性失业;
2.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3.利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建立高效有序的就业市场;
4.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保障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鼓励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流动。
(二)高校方面
1.高校要提高办学质量
办学应从高校的长远发展考虑,把为社会培养适用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合理开设和增设专业,按合理的比例扩招学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选好精品课程与主修课程,组织师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设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将来可能从事什么职业、社会需要学生具备的专业技能及其他素质,以便他们返校后有目的地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高校应重视与企业建立产学合作伙伴关系
很多学生鲜有真正在产业实践的机会。大学要办好必须强调跟产业的合作,把产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产学合作是一举三得,一方面高校明确了办学目标,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能学到真才实学,有的学生毕业以后可以留在实习单位或能较容易地在其他单位找到工作;对产业来说,产学合作能更好地挑选它所需要的人才。产学合作有助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3]
把就业指导和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及职业对个性的要求,做好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及早进行就业定位。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大学生一入校就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劃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自我认知及社会认知、职业心理测评、职业生涯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职业发展等工作[4],让大学生就业时能做到人职相配,更好地就业。
(三)企业方面
企业要做好人才储备的建设工作,对急需人才和储备人才做好规划,可以与高校合作,把高校的一些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的选择对象,通过产学合作,提前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
(四)学生方面
有的大学生入校后,对过去和将来的就业情况不了解,缺乏对大学生涯的整体规划,虚度了几年宝贵的光阴。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己在校如何学习及对未来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发展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了他们对工作的适应性。为此,笔者认为为了避免就业时出现被动的局面,学生可以对大学生涯进行整体规划。
1.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四年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目标及个人能力,因人而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一年级开设的多是基础课,学习任务不重,学生要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强交流技巧,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或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可以向院系领导和教师咨询,向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学习计算机知识以便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辅助自己的学习。利用课外时间提前学习专业课,以便大致了解自己是否热爱本专业,为二年级是否转专业做准备。
二年级开设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要在本学年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扎实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多方面地发展自己,参加学生会或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锻炼自己的计划、决策、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可以尝试兼职,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临时性工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受挫能力,积累一些工作经验。
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生要学好本专业知识。临近毕业,应确定未来是先就业还是先深造,先就业的学生要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和大四的同学交流求职与工作心得体会;利用寒暑假打工,从中积累经验。先深造的学生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四年级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学生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找工作的找工作。想考研的学生要搜查相关考试信息并开始复习;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复习。这部分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孜孜不倦的复习上,暂时不考虑找工作的事。先就业的学生要学习写简历与求职信,积极参加招聘活动;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信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以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面试前的准备工作要尽量充分。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已充分,职业目标是否要做调整。
2.大学生要及早适应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的角色转变,毕业生不能只把目标放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外资企业,而应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降低就业期望,转变就业观念,不能眼高手低。
3.选好“婆家”
如何评价用人单位进而选准“婆家”,对于毕业生而言,这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第一步从大处着眼。毕业生的专业各异,选择的岗位各不相同,可供挑选的单位类型也不只一种。选择不同的单位也就等同于进入不同的行业,你的事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业的前景。毕业生在做出择业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行业前景。
第二步认真考察。利用招聘投递简历和面试的机会,在与用人单位接触时,毕业生应对对方做个粗略的考察,可以问对方一些问题,比如单位的性质、规模以及声誉、现状、工作要求、培训体系、激励机制、报酬方式等等。毕业生可以在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做出选择。
第三步从长远利益来考虑。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有不同的着眼点,有的毕业生注重单位目前的待遇,有的注重单位未来的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毕业生应选择有发展空间与潜力的单位,在这样的单位工作,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可能会得到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发展后劲也会更足。
第四步慎重考虑,大胆抉择。选准工作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一项重大决策。毕业生要征求亲朋好友和父母的意见,做决策时要统筹兼顾。因为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要求及生活习惯有不同的要求,毕业生的人生理想、自身素质及潜质、性格特征和业务能力各异,所以毕业生在做出决策前应对用人单位员工的一般生活方式有必要的了解,看看自己是否愿意和能夠适应这种生活方式,预估自己在单位有多大的发展空间,这对个人生活质量、家庭幸福和未来的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结语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清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决是满足学生家长和毕业生实现就业愿望的需要,是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它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解决有待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会议
[2]段百花,黄晓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孝感学院学报,第24卷,2004(5)
[3]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理论与改革,2004(4)
[4]顾友斌.构建高校就业指导新模式的思考.网络科技时代,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