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一中医药国际发展论坛”于4月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会议披露,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本刊记者在会上分别采访了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美国天然产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杰富礼等中医药、保健品领域专业及业界人士,请他们从中医药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以及出口国别进行分析,以期找到中医药“走出去”的发展之路。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真正的中医药出口还需要十几年”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应邀出席了第四届中医药发展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表了简短讲话。会后,房书亭愉快地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就中医药的历史发展特点以及在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医药发展史就是创新的历史”
房书亭介绍说,“中医药在我国地位很高,影响很大。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多年实践、医疗过程,逐步形成完善的体系。”而相比之下,尽管非洲、南美洲均有传统医药,我国有些少数民族也有传统医药,但是大部分是口述,没有文字记载。
将中医药仅仅理解成是汉族的医药,有点狭义。房书亭认为,广义上的中医药也包括少数民族的藏药、蒙药、傣药、维族医药、朝鲜族医药、壮医、苗医等等。中医药的特点就是“简、便、验、廉”。
房书亭认为,“中医药发展史就是创新的历史。”解放后,中医药在创新中走了不少路。例如,以前没有中医学院,1955年成立了第一家中国中医研究院。从没有学校到建立高等教育,这是一个创新。之前的中医药就是“上门郎中”,而现在建立了很多大型的医院。目前很多大型的中医院,饮片一天的消耗量就可以达到十几吨,从“上门郎中”到大型医院的建立是一种创新。中医药厂也从之前的手工作坊发展到现代化企业,例如天士力、宛西等药厂,它们在设备方面完全可以和西方大型药厂相媲美。
“中医药通过针灸进入西方思维”
去年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产值(含中药、西药)约1万亿,其中中药占1/4。当然中医药产业占GDP的比值很小,不足1%。“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个别情况下,药品的需求就增大,比如SARS、甲流等阶段。”房书亭告诉记者。
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交流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针灸,现在西方一些主流国家的西医都用针灸来治疗,例如美国、德国、冰岛、新西兰等国家都对针灸赞不绝口。通过承认和使用针灸,西方人逐步了解、熟悉中医药。但是国际上对中医药虽然有一定的关注度,但还没有融入西方主流社会中。
世界针灸联合会是所有国家的针灸学会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总部在北京,主席国是中国。房书亭回忆道,“1997年组团访问世卫组织,后者承认中医针灸在治疗上的重要意义,并签署了一个合作备忘录。这件事意义很大,因为世卫组织是一个主权国家才能合作的组织,和他们签约之后,就代表国家承认的一个机构。这样针灸就发展了起来。”
除了针灸之外,中医药的使用还被限定在海外的华人圈子和少量的认可中医药的外国人。但是中医教育在西方国家进展相对顺利。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魁茨汀成立了德国第一家现代化的中医院,完全用中医治疗,拥有70个床位。房书亭赞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家医院越办越好。”“真正的中医药出口还需要十几年”
中药方面现在限定在几种类型,例如饮片、提取物、保健品、药材等。提取物实际上是把植物药提取到一定程度,运过去再加工。从某种角度上讲,这种提纯与真正的中医药没多大的关系。
房书亭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中医药出口还需要十几年。中医药现在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疗效,比如在英国,花粉病、皮肤病等病症,中医很拿手。但是这种例子是个案。
中医药文化与国家的强盛也有很大关系。国家一强盛,慢慢就理解中医药的重要性。房书亭认为,“中医药在国外的强盛需要一个过程,形势越来越好,但不能操之过急。”若说现在中医药在西方的主流世界扎根,那不太现实。中医药进入西方,目前还只是作为一种替代医学,非主流的药物,所以还得慢慢来。
国内业界有人认为,把中草药的成分提取出来再加工,这不是真正的中医药。当然这是一种意见。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观点不是没有道理。
房书亭认为,发展的路还得继续摸索。目前仍存在药品标准均一性问题。药品每一批都是统一的质量,有完整的标准。目前国家标准不太细致。房书亭去过东北的人参产区,漫山遍野的人工参,卖的却是萝卜的钱。韩国的高丽参不以量胜,而以质胜,产生了一种信任感。
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例如中国就常用“少许”,而西方都是定量的。韩国、日本现在极力要把中医药更名为东方医学。总体来讲,日韩还没有力量和我们抗衡,在中医药的理解上他们有优点,但是从总体数量和质量上,他们不如我们。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标准化还需要进步。例如穴位的标准化,部位的标准化,称呼的标准化等等,现在也是国家标准化学会考虑的问题,从行业标准慢慢发展成国家标准。
总体来说,房书亭认为,中医药在国际、国内的发展还是很大的。中医在国内的发展,国家重视,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世界的传播上,形势也不错。卫生部在对外签署合作协议时,120多个协议都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0多项是专门针对中医药的协议。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要澄清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出席了本届论坛,并发表了题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及当前几个争议问题分析》的精彩发言。论坛结束后,刘张林在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时,就中医药出口存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
刘张林表示,“中医药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他认为,从当前的趋势看,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朝着融合兼容的方向发展。现代医学正在吸收传统医药特别是中医药学的一些基本理念,研究者们甚至试图在传统药中寻找化合物来解决现代新药研发的困境。传统药特别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过程。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加快了推进中医药吸收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医药发展的科学成果的步伐。中医药将更方便地为全球更多的人所接受,凝聚着中华文明发展精华并吸收了现代医学发展成果的中医药,将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是中华文明对全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
2009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23亿美元,出口到160个国家和地区。
中医药在防治SARS、HINI流感中都以切实的疗效证明了中医药其所具有的一些优势。中医药还有一些目前很难被现代科技所证明的优势。
刘张林介绍说,国外的同行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2008年,荷兰政府花了三万欧元在上海培训中 么。进入美国,大家一定要了解美国的FDA还有GMP的规则,这样才能在美国市场上做生意。”杰富礼说。
中成药必须要获得GMP认证,完成FDA的监测。完成这一系列检测之后,你被拒绝进入到美国市场的可能性很大。要通过美国药监局的规定,供应链必须透明,如果不透明的话,要通过FDA的规定非常困难,因此这方面中国企业一定要非常透明,而且是合乎GMP规定的系统。
杰富礼介绍说,美国天然产品协会在中国的办事处和大使馆、本国政府、中国政府有很多合作,以确保进入到美国的各个药物的成分符合GMP规定。山东中元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在美国天然产品协会帮助下通过GMP的成功案例。2009年4月,美国天然产品协会第三方审计员来中国进行了第一场GMP审计。此次的审计对象山东中元绿色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原料生产企业。经过审计员的严格审计,并按照审计员的意见及GMP标准做出相应调整,山东中元成功地通过了美国天然产品协会的GMP认证并获得了GMP证书。山东中元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硫酸软骨素,该企业希望借GMP认证向外界展示其注重产品质量、关注行业发展、重视消费者安全的经营理念,以拓展美国市场。杰富礼认为,“我觉得在接下来6个月,这个厂子应该有很多来自于美国的业务,它们比其他的中国企业拥有更大的优势。”
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生命科学产业主任chai siew Foon:中医药如何拓展马来西亚市场
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生命科学产业主任Chai Siew Foon在本次论坛上,非常详细地向大家介绍马来西亚中医药的法规政策和市场环境。
马来西亚的中药市场容量约45亿马币,使用的原料90%需要进口,70%来自于传统的中医药,另外30%来自于马来西亚或者印度、印尼。因为传统医药在马来西亚的时间非常多样化,而且马来西亚的生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有18.5万种动物种类,12500种开花类植物,所有这种丰富的物种资源能够为中医药带来很丰富的原料,外国人在包括非专利药、中草药原料药、服务方面都有投资机会。
为什么选择马来西亚进行投资呢?Chai Siew Foon举出如下理由:
首先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是非常稳定的,政府非常亲商业,而且马来西亚的劳动力得到很好的培训和良好教育,此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很发达,区域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在机会,此外它的税收政策具有非常好的吸引力,还有很自由的投资政策。
人力资源方面,现在有劳动力1200万,到2010年会增长到1240万。劳动力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一共有57所大学,培养出大量的学生。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马来西亚的知识产权法是符合国际标准的。马来西亚是主要知识产权公约和条约的支持者,在2002年的时候加入药品检验合作体系。2006年8月16日起,马来西亚签订了许可生产传统中药产品的专利合作条约。
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高度发达,有一些保税区和保税工厂,有6个国际机场和7个国际海港,有高速公路网络,能够连接起主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和机场港口。
关于临床研究中心的情况,Chai Siew Foon介绍说,马来西亚有一个卫生部主管的主要的临床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之内一共有17个临床研究中心,一站式的服务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进入所有临床试验的接触点。比如你的产品想要进行一些临床研究的话,可以联系这些临床研究中心提供帮助。
在地区的市场潜力方面,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有5亿多人口的潜在市场,GDP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如果是东盟国家间的贸易,适用于普惠关税税率,进口税率均为零。
另外,税收优惠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方面。目前,马来西亚的医药产品健康补充产品和中药产品不征收进口税。对于一些合格的产品,比如说如果这个公司进行产品加工,只要满足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制药、相关产品,中草药、疫苗、药剂等等,或者开发试验药品(包括中草药),都是符合优惠措施的,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可以享受5~7年70%的全免或者免除部分,投资赋税减免,合格资本支出可享有60%或100%减免,为期5~10年,减免额可以抵消每税收年度法定收入的70%或100%。
除了上述税收减免以外,在进口原材料配件、机器设备的进口税减免,符合这些规定的企业都可以申请。
还有其他的一些激励措施,包括一些地区方面的优惠措施,比如有运营总部、国际采购中心和地区分销中心,有所得税十年的免税,有地区办事处、代表处,有整合物流服务、整合市场支持服务以及整合的中央设施等。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驻上海投资贸易主任张涛:澳大利亚中医药市场前景和投资环境
根据澳大利亚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医药辅助药物在澳大利亚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预防,作为预防性的一种使用,包括流感、感冒等等;一个是驱除疼痛。关于中药这一部分的统计可能不是很多,但是作为辅助药有一些数字,包括每年在澳大利亚用在辅助治疗。辅助药物方面的开支大概在9亿澳元左右,其中有6.2亿用于辅助药品,3亿多用于辅助治疗。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驻上海投资贸易主任张涛在本届论坛上侃侃而谈,向大家介绍了澳大利亚的中医药管理立法和投资环境情况。
现在中医药的教学在澳大利亚也是很流行的,悉尼UTS大学、悉尼大学和西悉尼大学都开辟了中医药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医师的从业资格是由州政府认可和审批的。2009年5月澳大利亚各个州的卫生部长一致同意,将在2010年7月1日开始所有的对针灸和中医药的从业人员进行注册和资格认证,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中是第一个能够拥有全国性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注册的国家。 从澳大利亚的中医药管理立法来看,联邦政府负责药品的生产、进口和销售,州政府负责医师的资格认定和开业申请,相关的法令就是医疗用品管理法。澳大利亚对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和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之处,其中分处方药、非处方药、辅助药,中药属于辅助药一类。从注册和登记来讲,中药也就是辅助药属于登记类药物。辅助药在澳大利亚包括不单单是中草药,还包括维他命等等。澳大利亚患者通常视辅助药为西药或西医治疗方法的辅助药品。
药品注册申请的时候,澳大利亚的药物管理局有明确的规定,药品注册申请人必须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药品所声明的疗效。这个证据分两类:一类是西药,有科学依据,通过实验室、临床证明的;一类像中草药,药品经过长期的使用来证明的。
张涛认为,“作为辅助药(包括中药)注册的时候,澳大利亚的药物管理局允许以长期传统使用作为药物疗效声明的依据,这一点对于中医药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是比较好的方面。”澳大利亚的药物管理局,专 门负责相关药品方面的注册和审批,属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卫生部,它的工作主要分三个方面:1.市场前期评估,所有的药品、医疗器械在进入澳大利亚之前都要在这里进行登记注册。2.药品的生产商要拿到许可才能进行药品的生产和销售。3.在市场的后期监管。
1997年澳大利亚设立了辅助药物评估委员会,它变为法定的咨询机构,在TGA内部也设立了辅助药物办公室,专门负责辅助药物的评估和登记注册的工作。
不管是中医药还是西药,进入国外市场,总是要进行一些临床试验。张涛认为悉尼在这一点上非常有优势。“悉尼首先集中了世界很多家顶级的医药公司以及一流的教学医院,悉尼多年来一直是医药、生物制药公司开放临床试验的首选之地。”这里的优势,包括有丰富的临床试验的经验,澳大利亚以及悉尼人口多元文化,为临床试验提供的样本,也提供了非常好的优势。在州政府的支持下,悉尼还有一个临床试验发展中心,可以为海外机构专门提供临床试验产品设计以及临床试验的策略等等,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这个中心还会为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等提供临床试验的相关信息,帮助公司在澳大利亚成功地进行临床试验。
世纪博爱集团董事长任志杰:中医药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现在正是我国中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中国中医药企业如何实现海外快速发展?就这个问题世纪博爱集团董事长任志杰先生在本次论坛上谈了他的看法。
第一,要注重中医药产品的疗效。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惯于逻辑思维的西方人对理解中医药及中国文化具有相当的困难,因为中国中医药文化和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认知体系截然不同,因此这必然影响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也必然影响中医药对外的出口。为打破这种文化的壁垒,任志杰建议采取以下方式:第一,与驻在国专业医学机构开展学术交流,进行专业的疗效评价。第二,运用商业手段使驻在国中医药使用者人群逐步扩大,并得到广泛认同和认可。做好上述两项工作,就可以打破文化壁垒。事实上无论是西医也好,中医也好,要想被人接受,还得以疗效说话。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国际友人确切感受到中医的特殊疗效及其魅力,这是中药企业立足于海外的基础和技巧。
第二,要建立品牌。如何打造品牌呢?任志杰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了解驻在国产品申报程序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再次要注重企业在驻在国的形象,最后要注重自身的包装技巧,要和当地文化相结合,通过包装获得驻在国的文化认同。通过以上几点就可以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获得驻在国的产品准入权和市场经营权。
第三,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中药在国际市场经常会遇到一些被蚕食的困境,为避免遭遇这种尴尬,当务之急是形成一个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壁垒。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专利制度采用先申请制度,因此中药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向驻在国提出专利保护申请或通过PCT获得该国的保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护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利益。中药知识产权涉及到专利法、商标法、技术保密法。每部专业法规都有自己的立法宗旨和目标,而知识产权的特点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医药在选题阶段,其新思想、新方案等可受技术保密法的保护,在开发阶段,其处方、工艺等会受到专利法保护,在市场推广阶段,则受商标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新药监测期的保护,尤其在海外发展的中医药企业,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规,不要让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剽窃,受到侵害,进而伤害企业的发展。
第四,要注重企业的渠道建设。中药产品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要建立稳定和安全的渠道。概括说来有两种渠道:第一,间接出口。第二,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企业将产品卖给国内的出口商或者委托国内的外贸代理机构,由其经销出口业务,间接出口适用于中小企业和新建企业。直接出口指企业将产品直接卖给国外客户,不必通过国内专业外贸公司,直接出口包括下述几种方式:1.直接出口给终端用户;2.利用国外代理商;3.利用国外的经销商;4.设定办事处;5.设立独资运营性公司;6.与驻在国有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任志杰建议大家采取第六种方式,“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可以在国内进行半成品加工,到驻在国生产企业完成产品的加工部分,生产厂可以采取兼并或者是委托加工形式来完成。”
任志杰认为,“只有建立牢固的渠道,才能使海外终端消费者更持续和深入地了解中医和中药文化,使海外终端消费者得到文化的认同,使他们最终形成消费惯性,实现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
会议披露,作为一个朝阳产业,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本刊记者在会上分别采访了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美国天然产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杰富礼等中医药、保健品领域专业及业界人士,请他们从中医药走出去的现状、困境以及出口国别进行分析,以期找到中医药“走出去”的发展之路。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真正的中医药出口还需要十几年”
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应邀出席了第四届中医药发展论坛,并在论坛上发表了简短讲话。会后,房书亭愉快地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就中医药的历史发展特点以及在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医药发展史就是创新的历史”
房书亭介绍说,“中医药在我国地位很高,影响很大。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多年实践、医疗过程,逐步形成完善的体系。”而相比之下,尽管非洲、南美洲均有传统医药,我国有些少数民族也有传统医药,但是大部分是口述,没有文字记载。
将中医药仅仅理解成是汉族的医药,有点狭义。房书亭认为,广义上的中医药也包括少数民族的藏药、蒙药、傣药、维族医药、朝鲜族医药、壮医、苗医等等。中医药的特点就是“简、便、验、廉”。
房书亭认为,“中医药发展史就是创新的历史。”解放后,中医药在创新中走了不少路。例如,以前没有中医学院,1955年成立了第一家中国中医研究院。从没有学校到建立高等教育,这是一个创新。之前的中医药就是“上门郎中”,而现在建立了很多大型的医院。目前很多大型的中医院,饮片一天的消耗量就可以达到十几吨,从“上门郎中”到大型医院的建立是一种创新。中医药厂也从之前的手工作坊发展到现代化企业,例如天士力、宛西等药厂,它们在设备方面完全可以和西方大型药厂相媲美。
“中医药通过针灸进入西方思维”
去年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产值(含中药、西药)约1万亿,其中中药占1/4。当然中医药产业占GDP的比值很小,不足1%。“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在个别情况下,药品的需求就增大,比如SARS、甲流等阶段。”房书亭告诉记者。
目前,中医药在国际交流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例如针灸,现在西方一些主流国家的西医都用针灸来治疗,例如美国、德国、冰岛、新西兰等国家都对针灸赞不绝口。通过承认和使用针灸,西方人逐步了解、熟悉中医药。但是国际上对中医药虽然有一定的关注度,但还没有融入西方主流社会中。
世界针灸联合会是所有国家的针灸学会联合起来组成的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总部在北京,主席国是中国。房书亭回忆道,“1997年组团访问世卫组织,后者承认中医针灸在治疗上的重要意义,并签署了一个合作备忘录。这件事意义很大,因为世卫组织是一个主权国家才能合作的组织,和他们签约之后,就代表国家承认的一个机构。这样针灸就发展了起来。”
除了针灸之外,中医药的使用还被限定在海外的华人圈子和少量的认可中医药的外国人。但是中医教育在西方国家进展相对顺利。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魁茨汀成立了德国第一家现代化的中医院,完全用中医治疗,拥有70个床位。房书亭赞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这家医院越办越好。”“真正的中医药出口还需要十几年”
中药方面现在限定在几种类型,例如饮片、提取物、保健品、药材等。提取物实际上是把植物药提取到一定程度,运过去再加工。从某种角度上讲,这种提纯与真正的中医药没多大的关系。
房书亭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说,真正的中医药出口还需要十几年。中医药现在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疗效,比如在英国,花粉病、皮肤病等病症,中医很拿手。但是这种例子是个案。
中医药文化与国家的强盛也有很大关系。国家一强盛,慢慢就理解中医药的重要性。房书亭认为,“中医药在国外的强盛需要一个过程,形势越来越好,但不能操之过急。”若说现在中医药在西方的主流世界扎根,那不太现实。中医药进入西方,目前还只是作为一种替代医学,非主流的药物,所以还得慢慢来。
国内业界有人认为,把中草药的成分提取出来再加工,这不是真正的中医药。当然这是一种意见。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观点不是没有道理。
房书亭认为,发展的路还得继续摸索。目前仍存在药品标准均一性问题。药品每一批都是统一的质量,有完整的标准。目前国家标准不太细致。房书亭去过东北的人参产区,漫山遍野的人工参,卖的却是萝卜的钱。韩国的高丽参不以量胜,而以质胜,产生了一种信任感。
东西方文化有差异,例如中国就常用“少许”,而西方都是定量的。韩国、日本现在极力要把中医药更名为东方医学。总体来讲,日韩还没有力量和我们抗衡,在中医药的理解上他们有优点,但是从总体数量和质量上,他们不如我们。
目前,我国的中医药标准化还需要进步。例如穴位的标准化,部位的标准化,称呼的标准化等等,现在也是国家标准化学会考虑的问题,从行业标准慢慢发展成国家标准。
总体来说,房书亭认为,中医药在国际、国内的发展还是很大的。中医在国内的发展,国家重视,还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世界的传播上,形势也不错。卫生部在对外签署合作协议时,120多个协议都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0多项是专门针对中医药的协议。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要澄清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刘张林出席了本届论坛,并发表了题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及当前几个争议问题分析》的精彩发言。论坛结束后,刘张林在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时,就中医药出口存在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发表了他的看法。
刘张林表示,“中医药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他认为,从当前的趋势看,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在朝着融合兼容的方向发展。现代医学正在吸收传统医药特别是中医药学的一些基本理念,研究者们甚至试图在传统药中寻找化合物来解决现代新药研发的困境。传统药特别是中医药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融合发展的过程。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加快了推进中医药吸收现代科技特别是现代医药发展的科学成果的步伐。中医药将更方便地为全球更多的人所接受,凝聚着中华文明发展精华并吸收了现代医学发展成果的中医药,将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服务,是中华文明对全人类的又一重大贡献。
2009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创纪录的23亿美元,出口到160个国家和地区。
中医药在防治SARS、HINI流感中都以切实的疗效证明了中医药其所具有的一些优势。中医药还有一些目前很难被现代科技所证明的优势。
刘张林介绍说,国外的同行也在积极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2008年,荷兰政府花了三万欧元在上海培训中 么。进入美国,大家一定要了解美国的FDA还有GMP的规则,这样才能在美国市场上做生意。”杰富礼说。
中成药必须要获得GMP认证,完成FDA的监测。完成这一系列检测之后,你被拒绝进入到美国市场的可能性很大。要通过美国药监局的规定,供应链必须透明,如果不透明的话,要通过FDA的规定非常困难,因此这方面中国企业一定要非常透明,而且是合乎GMP规定的系统。
杰富礼介绍说,美国天然产品协会在中国的办事处和大使馆、本国政府、中国政府有很多合作,以确保进入到美国的各个药物的成分符合GMP规定。山东中元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在美国天然产品协会帮助下通过GMP的成功案例。2009年4月,美国天然产品协会第三方审计员来中国进行了第一场GMP审计。此次的审计对象山东中元绿色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原料生产企业。经过审计员的严格审计,并按照审计员的意见及GMP标准做出相应调整,山东中元成功地通过了美国天然产品协会的GMP认证并获得了GMP证书。山东中元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硫酸软骨素,该企业希望借GMP认证向外界展示其注重产品质量、关注行业发展、重视消费者安全的经营理念,以拓展美国市场。杰富礼认为,“我觉得在接下来6个月,这个厂子应该有很多来自于美国的业务,它们比其他的中国企业拥有更大的优势。”
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生命科学产业主任chai siew Foon:中医药如何拓展马来西亚市场
马来西亚工业发展局生命科学产业主任Chai Siew Foon在本次论坛上,非常详细地向大家介绍马来西亚中医药的法规政策和市场环境。
马来西亚的中药市场容量约45亿马币,使用的原料90%需要进口,70%来自于传统的中医药,另外30%来自于马来西亚或者印度、印尼。因为传统医药在马来西亚的时间非常多样化,而且马来西亚的生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有18.5万种动物种类,12500种开花类植物,所有这种丰富的物种资源能够为中医药带来很丰富的原料,外国人在包括非专利药、中草药原料药、服务方面都有投资机会。
为什么选择马来西亚进行投资呢?Chai Siew Foon举出如下理由:
首先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是非常稳定的,政府非常亲商业,而且马来西亚的劳动力得到很好的培训和良好教育,此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很发达,区域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在机会,此外它的税收政策具有非常好的吸引力,还有很自由的投资政策。
人力资源方面,现在有劳动力1200万,到2010年会增长到1240万。劳动力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一共有57所大学,培养出大量的学生。
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马来西亚的知识产权法是符合国际标准的。马来西亚是主要知识产权公约和条约的支持者,在2002年的时候加入药品检验合作体系。2006年8月16日起,马来西亚签订了许可生产传统中药产品的专利合作条约。
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高度发达,有一些保税区和保税工厂,有6个国际机场和7个国际海港,有高速公路网络,能够连接起主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和机场港口。
关于临床研究中心的情况,Chai Siew Foon介绍说,马来西亚有一个卫生部主管的主要的临床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之内一共有17个临床研究中心,一站式的服务中心,可以为客户提供进入所有临床试验的接触点。比如你的产品想要进行一些临床研究的话,可以联系这些临床研究中心提供帮助。
在地区的市场潜力方面,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有5亿多人口的潜在市场,GDP总额达到1.2万亿美元。如果是东盟国家间的贸易,适用于普惠关税税率,进口税率均为零。
另外,税收优惠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方面。目前,马来西亚的医药产品健康补充产品和中药产品不征收进口税。对于一些合格的产品,比如说如果这个公司进行产品加工,只要满足一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制药、相关产品,中草药、疫苗、药剂等等,或者开发试验药品(包括中草药),都是符合优惠措施的,相应的企业所得税可以享受5~7年70%的全免或者免除部分,投资赋税减免,合格资本支出可享有60%或100%减免,为期5~10年,减免额可以抵消每税收年度法定收入的70%或100%。
除了上述税收减免以外,在进口原材料配件、机器设备的进口税减免,符合这些规定的企业都可以申请。
还有其他的一些激励措施,包括一些地区方面的优惠措施,比如有运营总部、国际采购中心和地区分销中心,有所得税十年的免税,有地区办事处、代表处,有整合物流服务、整合市场支持服务以及整合的中央设施等。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驻上海投资贸易主任张涛:澳大利亚中医药市场前景和投资环境
根据澳大利亚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医药辅助药物在澳大利亚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预防,作为预防性的一种使用,包括流感、感冒等等;一个是驱除疼痛。关于中药这一部分的统计可能不是很多,但是作为辅助药有一些数字,包括每年在澳大利亚用在辅助治疗。辅助药物方面的开支大概在9亿澳元左右,其中有6.2亿用于辅助药品,3亿多用于辅助治疗。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驻上海投资贸易主任张涛在本届论坛上侃侃而谈,向大家介绍了澳大利亚的中医药管理立法和投资环境情况。
现在中医药的教学在澳大利亚也是很流行的,悉尼UTS大学、悉尼大学和西悉尼大学都开辟了中医药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医师的从业资格是由州政府认可和审批的。2009年5月澳大利亚各个州的卫生部长一致同意,将在2010年7月1日开始所有的对针灸和中医药的从业人员进行注册和资格认证,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澳大利亚在西方国家中是第一个能够拥有全国性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注册的国家。 从澳大利亚的中医药管理立法来看,联邦政府负责药品的生产、进口和销售,州政府负责医师的资格认定和开业申请,相关的法令就是医疗用品管理法。澳大利亚对药物的定义和分类和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之处,其中分处方药、非处方药、辅助药,中药属于辅助药一类。从注册和登记来讲,中药也就是辅助药属于登记类药物。辅助药在澳大利亚包括不单单是中草药,还包括维他命等等。澳大利亚患者通常视辅助药为西药或西医治疗方法的辅助药品。
药品注册申请的时候,澳大利亚的药物管理局有明确的规定,药品注册申请人必须持有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药品所声明的疗效。这个证据分两类:一类是西药,有科学依据,通过实验室、临床证明的;一类像中草药,药品经过长期的使用来证明的。
张涛认为,“作为辅助药(包括中药)注册的时候,澳大利亚的药物管理局允许以长期传统使用作为药物疗效声明的依据,这一点对于中医药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是比较好的方面。”澳大利亚的药物管理局,专 门负责相关药品方面的注册和审批,属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卫生部,它的工作主要分三个方面:1.市场前期评估,所有的药品、医疗器械在进入澳大利亚之前都要在这里进行登记注册。2.药品的生产商要拿到许可才能进行药品的生产和销售。3.在市场的后期监管。
1997年澳大利亚设立了辅助药物评估委员会,它变为法定的咨询机构,在TGA内部也设立了辅助药物办公室,专门负责辅助药物的评估和登记注册的工作。
不管是中医药还是西药,进入国外市场,总是要进行一些临床试验。张涛认为悉尼在这一点上非常有优势。“悉尼首先集中了世界很多家顶级的医药公司以及一流的教学医院,悉尼多年来一直是医药、生物制药公司开放临床试验的首选之地。”这里的优势,包括有丰富的临床试验的经验,澳大利亚以及悉尼人口多元文化,为临床试验提供的样本,也提供了非常好的优势。在州政府的支持下,悉尼还有一个临床试验发展中心,可以为海外机构专门提供临床试验产品设计以及临床试验的策略等等,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这个中心还会为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等等提供临床试验的相关信息,帮助公司在澳大利亚成功地进行临床试验。
世纪博爱集团董事长任志杰:中医药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现在正是我国中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中国中医药企业如何实现海外快速发展?就这个问题世纪博爱集团董事长任志杰先生在本次论坛上谈了他的看法。
第一,要注重中医药产品的疗效。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惯于逻辑思维的西方人对理解中医药及中国文化具有相当的困难,因为中国中医药文化和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认知体系截然不同,因此这必然影响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也必然影响中医药对外的出口。为打破这种文化的壁垒,任志杰建议采取以下方式:第一,与驻在国专业医学机构开展学术交流,进行专业的疗效评价。第二,运用商业手段使驻在国中医药使用者人群逐步扩大,并得到广泛认同和认可。做好上述两项工作,就可以打破文化壁垒。事实上无论是西医也好,中医也好,要想被人接受,还得以疗效说话。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国际友人确切感受到中医的特殊疗效及其魅力,这是中药企业立足于海外的基础和技巧。
第二,要建立品牌。如何打造品牌呢?任志杰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了解驻在国产品申报程序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再次要注重企业在驻在国的形象,最后要注重自身的包装技巧,要和当地文化相结合,通过包装获得驻在国的文化认同。通过以上几点就可以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品牌形象,获得驻在国的产品准入权和市场经营权。
第三,要注重保护知识产权。中药在国际市场经常会遇到一些被蚕食的困境,为避免遭遇这种尴尬,当务之急是形成一个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的壁垒。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专利制度采用先申请制度,因此中药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及时向驻在国提出专利保护申请或通过PCT获得该国的保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护中药产品的国际市场利益。中药知识产权涉及到专利法、商标法、技术保密法。每部专业法规都有自己的立法宗旨和目标,而知识产权的特点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医药在选题阶段,其新思想、新方案等可受技术保密法的保护,在开发阶段,其处方、工艺等会受到专利法保护,在市场推广阶段,则受商标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对新药监测期的保护,尤其在海外发展的中医药企业,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有关知识产权的法规,不要让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剽窃,受到侵害,进而伤害企业的发展。
第四,要注重企业的渠道建设。中药产品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要建立稳定和安全的渠道。概括说来有两种渠道:第一,间接出口。第二,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企业将产品卖给国内的出口商或者委托国内的外贸代理机构,由其经销出口业务,间接出口适用于中小企业和新建企业。直接出口指企业将产品直接卖给国外客户,不必通过国内专业外贸公司,直接出口包括下述几种方式:1.直接出口给终端用户;2.利用国外代理商;3.利用国外的经销商;4.设定办事处;5.设立独资运营性公司;6.与驻在国有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合作,建立合资公司。任志杰建议大家采取第六种方式,“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可以在国内进行半成品加工,到驻在国生产企业完成产品的加工部分,生产厂可以采取兼并或者是委托加工形式来完成。”
任志杰认为,“只有建立牢固的渠道,才能使海外终端消费者更持续和深入地了解中医和中药文化,使海外终端消费者得到文化的认同,使他们最终形成消费惯性,实现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