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本语言 体验文学内涵

来源 :格言·校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244942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类文本大多都采取的是抒情的表达方式,既可以充分体现文本内容,还可以促进艺术感染力的提升,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内容。通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丰富文学素养与语言积累,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眼下,怎样将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语言品味教学相结合从而促进初中生语文阅读与理解能力的提升,已然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
  一、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不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伴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教师在教学层面也在持续探寻,愈发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重视学生行为主体的必要性。但实际中仍存有著不科学的教学意识,一部分教师觉得只需自身讲好课,学生就能掌握好知识,教师教给知识固然关键,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试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假如教师只是单纯地灌输教学,学生就没有兴趣认真听讲,没法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方法,在日后阅读题中,学生没法精确把握作者感情,导致难以了解文本内容的深层次含义,以至于教学品质无法获得合理提高。
   (二)学生缺少阅读兴趣
   受应试教育所危害,不管是初中语文教师,抑或学生家长及其本人,都单方地觉得学习文学类文本便是为考试做准备。学生想要考高分,只能强迫自己硬着头皮来学习,并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获取更多阅读知识,最后进行语文试题解答就大功告成。学生并不是由于本身兴趣爱好而去学习,只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去学习,非常容易产生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法集中精力的状况,造成学习效果不高。此外,学生在文章阅读时,因为对文章内容没什么兴趣,便不主动掌握作者写作背景,只有在教师的分配下,强迫自身去读情节,造成学生仅仅了解大致的情节,没法保证真实了解文章故事的内涵,阻碍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初中语文品味文学类文本语言教学模式表现出的效果各不相同,在同一个学校的不同班级,或同一班级由不同的教师授课,对于学生的语言品味具有直观的影响,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虽然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理念和实施策略上的不同,给学生带来的体验和参与性不一样,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文学类文本语言的理解不尽相同。在品味文本语言、体验文学内涵的过程中,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是正常现象,但是并不等同于文学类文本语言无迹可寻,学生可以异想天开。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提倡语言品位教学,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只是提出了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等方法,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进行,受教师专业水平和执教能力的影响比较大,从而导致文学类文本语言品味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二、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语言品味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品味
   多数情况下,读者对文本语言的认知与鉴赏普遍倾向于站在“专家”的角度,沟通共享时应用的是固有的语言招数和方式,那样的赏析方法通常会将学生的认知能力局限在狭隘而逼仄的认知层次。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感性认知与想象,将自身放进故事中进而产生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这类方法就称之为体验式品味。体验式品味以学生所掌握的认知和经验为关键驱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和文本内容展开碰撞,借助体验式品味逐渐向文本的最深处漫溯。
   例如,在《社戏》这篇文章中是这样写的:“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非常多教师都只是机械性展开剖析:这里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体现出白篷船的航行特点,再结合其速度之快来反映孩子们愉快的情绪。如此的赏析方式难以使学生深入文本情境。进行文学性语言的理解时,还需全面调动学习者自身的实际经验,进一步引发其情感共鸣。以上例句中就囊括了诸多和实际生活有关的内容:首先,把“航船”比作“鱼”,一想到鱼儿灵活穿梭、追逐嬉戏在水中的身姿,就可以感受到作者与同伴的愉悦。然后,结合对“蹿”这个动词的理解,将其用来描写“航船”,更能使读者展开联想,感受到船在水中的轻松自在和无忧无虑。在学生散发想象的同时,使得呆板的语言符号更加灵动鲜活,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给其带来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
   (二)品味语言色彩
   教材中有许多文学类文本,诸如老舍《济南的冬天》、徐志摩《再别康桥》、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些文本中针对色彩的选择与描绘无一不使读者产生共鸣,将色彩与文学融于一体,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文学语言的色彩也恰好隶属其语言形式范畴中。在作者开展创作期间,所采用的色彩大多数具有寓意,是文本的一条暗线,能够揭示文本的根本。在实际的初中语言品味教学中,品味文本的语言色彩,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赋予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通过语言色彩来把握和理解文本的语言写作技巧。
   例如,进行《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时,作者赋予了大堰河丰富的色彩语言,凸现了大堰河的形象,通过破败的大堰河家与富丽堂皇的生母家的对比,来反衬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特别是后面所写的“呈给你紫色的灵魂”这一句,以“紫色”代表大堰河灵魂,一般情况下肢体遭受猛烈碰撞后形成的瘀痕就是这个颜色,其代表着痛苦;同时,“紫色”还会使读者联想到紫禁城这个彰显着尊贵身份的地方,可以将其理解为高贵的代名词,作者将大堰河的灵魂比作紫色的,给读者展现出的便是即便遭受磨难却仍旧高贵典雅的女性形象。文中每个用词都经过作者的精心甄选,承载其创作意图。可见,就文学类文本而言,色彩词是具有特别意义的,其象征意义很深厚,基于此,将文学类文本与语言品味教学相融合,还需教师重视以语言色彩品味作为突破点。
   (三)品味文学语言的多种情感
   文本理论不主张在作者视角下解读文本,这样不利于品位语言中的情感,但是文本理论尊重文本中的思想,这就使得学生在品位语言、解读情感的过程中,要脱离作者的影响而从文本的语言本身出发。文学类文本中的情感比较细腻、丰富,具有明显的思想情感,在初中语文语言品味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品味。以往,教师往往是从语言入手,让学生通过语言来理解情感,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情感的时候并不是从语言入手,而是从作者的经历和成文的背景中进行直接获取,这就没有体现出文学语言的作用,不能够让学生从语言中获得情感。
   例如,进行《故都的秋》教学时,多数教师会将“结合文章背景,感悟作者情感”当作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尾处的时间落款为“一九三四年八月”,这个时间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阶段,人民大众饱受战火之苦,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环境出发,理解作者渗透在文本中的悲凉情感太过直白,并不能真正理解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挚情感,真是太过苍白无力。实际上,只需将学生的品位主体回归语言,对作者的字句进行斟酌、品味,很容易发现文本中的语言措辞都在体现古都秋天的悲凉、冷清,写出一种萧瑟之感,然而,通过和南方秋天的对比,能够体现出作者对北方秋天的留恋和喜爱之情。如果一味地从郁达夫忧国忧民的角度进行文本情感的理解,就不会体会到南方与北方秋天对比的一系列比喻了。因此,品位语言中的情感,要从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感悟和品味,而不是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和作者的情感进行生搬硬套。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文学类文本展开阅读教学时,教师应使学生意识到这类文本其语言饱含情感,具有很强的灵动性。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有着良好且规范的语言表达,还需要引导其进行生动、适当、有情感的表达。通过语言品味教学的融合,促使初中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与锻炼,进而实现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当时孔子为了宣扬自己的思想,带着许多弟子不辞劳苦地周游列国。   一天,子路与孔子等人走散了,一个人落在了后面。这时天色已晚,子路就向一个老人问路:“老人家,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放下锄头生气地说:“看你这个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冒冒失失地向我问话,你老师是怎么教育你的呢?”说完,老人又挥锄干起农活儿来了。   子路拱手站在路
期刊
幼儿教育之中,STEAM课程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而科学化并合理的教育原则是必要点之一,观念意识也要树立正向并明确,这样才能基本完成幼儿教育工作,在幼儿“三维”培养之中发挥它本身的优势,全面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学习能力。  一、STEAM课程意义   对于STEAM课程而言,某个学科并不是重点,它更倾向于多点发展,不仅仅是放在某个学科之上,而是把多学科融合的学习能力融入学习方法之中,再度
期刊
微风吹过,香樟树伸展着枝条与流云共舞,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清香……   每逢三月,伴着几声莺啼,香樟树便用树叶和枝条驱走冬日的寒冷,和煦的阳光透过树枝的缝隙洒在人身上,感觉暖洋洋的。儿时,我常与奶奶坐在树下,奶奶拿出一本书,而我则趴在奶奶的腿上,微微斜头,侧着耳朵,奶奶那流畅而和蔼的话语便在我脑海中变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当我环游童话王国与寓言世界,奶奶总是带着微笑,眼中有着柔和的光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6“学习目标与内容”中表述有:“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这段内容中“立论正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是针对议论文文体而言的,对议论文写作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能力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借助“支架”的辅助引领议
期刊
2016年4月28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前主笔若宫启文先生在北京出席“首届中日韩公共外交论坛暨2016年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期间不幸病逝。若宫启文先生是日本的一位公共外交践行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交流和中日韩合作事业。为悼念这位日本进步舆论界公认的领军人物,本刊特刊发这篇旧文以为纪念。  本文是赵启正先生和宫本雄二先生于2012年7月在日本东京参加北京-东京论坛期间,接受若宫启文先生采
期刊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通常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与推进,诗词的教学也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知识以及审美能力。但是,诗词的创作时代相对久远,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难度相对较大,且学习兴趣也不足,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需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词,以促使古诗词的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诗词具备的魅力,这
期刊
城市的对外交往活力是连接城市对外交往能量与其在国际社会实际对外交往影响力的中观概念和中间变量,体现在社会、文化、经贸及政治四个领域。本文通过一个创新性的指标体系测量了中国46个主要城市的对外交往活力情况并以指数的形式得以呈现。城市对外交往活力与城市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我国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东西差距相较于南北差距更为明显;我国城市对外交往活力指数在不同城市群之间呈现出中心突出、差距悬殊和各具特色的
期刊
更安全世界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的非盈利组织,以预防暴力冲突,构建安全生活为己任的独立国际组织,通过与受冲突影响地区的人民合作,改善他们的安全状况,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并且开展广泛的研究和分析,其项目遍及非洲、中东、亚洲和欧洲的近20个国家和地区。由中英冲突预防领域专家组成的冲突预防工作组(简称CPWG)在两年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交流和讨论,本报告就是工作组在中英冲突预防对话的主要成果之一。2016年2月
期刊
1918年8月,一座西洋古典风格的大楼在北京沙滩的汉花园拔地而起。大楼主体采用赭红色的砖砌成,青砖窗套,红瓦披顶。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红楼”,这里是国立北京大学的文科、图书馆及校部所在地。  蔡元培担任校长后的北京大学,集中了中國一批有近代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使得这里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地。设在北大红楼一层的图书馆和李大钊的办公室——图书馆主任室常常聚集着一群关心国家命运与前途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他们在
期刊
“问题链”一词源于理科教学,是指教师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依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或将要产生的疑惑进行预测,进而将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系统的、层次鲜明的教学问题的过程。“问题链”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应增强生生、师生间的互动,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问题链”的设计,能够更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