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这就从一个全新的视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权利,培养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善于独立思考,让学生勤于想象,让学生自主选择。
[关键词]主导作用;主体地位;发现问题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这就从一个全新的视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权利,培养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一、让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波里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学“连加连减”中的例题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把整个例题出示,让学生根据问题求解,注重的只是让学生牢记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而笔者在教学例1时,只出示了:同学们至西瓜园采摘西瓜,第一级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学生一读题知道少了了问题,此时应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后学生提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比第三级多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林比第三组多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多少个西瓜?第三组比第二组少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第二组两组共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第三组两组共摘多少个西瓜?第二组、第三组两组共摘多少个西瓜?三个组一共摘多少个西瓜?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教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八个问题。可见,把学生的自主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勤于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源于想象,想象和创新靠的又是人的主人翁意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其想象和创新的热情,要寻找大面积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创新的热情,就要寻找适应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想新方法,鼓励与众不同,做他人之所不能。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上,笔者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成长7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做出下列两种解答: [4×4-7×2]÷2=1[分米] ;4×4÷2-7=1[分米]。
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又想出4×2-7=1分米的解法。从这种解法中一个学生又想出一种新解法4-[7-4]=1分米,并说明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出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7-4=3分米,就从另一边拉出来3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4-3=1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教学时,对想出好方法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创新兴趣。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
每个学生在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除共性外,又有其特性和差异性,教学时要承认差异,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区别对待”。为了兼顾这种“一视同仁”及“区别对待”,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设计了分层练习。在“分层练习”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自由选择的练习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如:教学完小数乘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要计算的课时,笔者除了让全班学生完成基本题外,又出示了以下两组题, A组:(1)3.2×25 0.8×25;(2)27.3×27 71.7×27 27。B组:(1)(14.8×2 14.8 14.8)×2.5;(2)0.8×2.6 0.8×6.4 80×0.01;(3)31.4×2 15.7×5-62.8×2。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练习题目,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培养了学生学习小主人的意识。
责任编辑 晴 天
[关键词]主导作用;主体地位;发现问题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的观念,这就从一个全新的视觉来看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权利,培养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人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一、让学生善于独立思考
波里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教学“连加连减”中的例题1,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把整个例题出示,让学生根据问题求解,注重的只是让学生牢记的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而笔者在教学例1时,只出示了:同学们至西瓜园采摘西瓜,第一级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学生一读题知道少了了问题,此时应鼓励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想法,提出不同的问题。思考后学生提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比第三级多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林比第三组多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比第二组少摘多少个西瓜?第三组比第二组少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第二组两组共摘多少个西瓜?第一组、第三组两组共摘多少个西瓜?第二组、第三组两组共摘多少个西瓜?三个组一共摘多少个西瓜?短短几分钟,没有经过教师任何提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得出了八个问题。可见,把学生的自主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主动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勤于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源于想象,想象和创新靠的又是人的主人翁意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才能激发其想象和创新的热情,要寻找大面积激发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创新的热情,就要寻找适应的时空和方法,并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多一些想象,多一份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多想新方法,鼓励与众不同,做他人之所不能。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练习课上,笔者让学生做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成长7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做出下列两种解答: [4×4-7×2]÷2=1[分米] ;4×4÷2-7=1[分米]。
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又想出4×2-7=1分米的解法。从这种解法中一个学生又想出一种新解法4-[7-4]=1分米,并说明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出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7-4=3分米,就从另一边拉出来3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4-3=1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教学时,对想出好方法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以巩固和发展他们的创新兴趣。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
每个学生在兴趣、能力、个性等方面除共性外,又有其特性和差异性,教学时要承认差异,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区别对待”。为了兼顾这种“一视同仁”及“区别对待”,教学环节中教师可设计了分层练习。在“分层练习”中笔者为学生准备了一些自由选择的练习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如:教学完小数乘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要计算的课时,笔者除了让全班学生完成基本题外,又出示了以下两组题, A组:(1)3.2×25 0.8×25;(2)27.3×27 71.7×27 27。B组:(1)(14.8×2 14.8 14.8)×2.5;(2)0.8×2.6 0.8×6.4 80×0.01;(3)31.4×2 15.7×5-62.8×2。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练习题目,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培养了学生学习小主人的意识。
责任编辑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