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曾当过几年刊物的书画栏目主持人,又长期与画界交友,我关注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国内的水墨画坛。
在众多的画家中,我特别喜爱的就有已故的何海霞先生。认识何先生画作的价值,并非出于近年来的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实际上在近年行情上涨的画家作品中有许多是缺乏审美价值的,甚至不能称之为佳作,其中不乏疏通业内权贵、玩弄炒作、假拍等把戏,而使价格虚高之作,也是尽人皆知的公开秘密。此类书画作品虽可红极一时,然而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成一堆废纸,更不用想“传世”了。但是一些有独立个性,有才华、有创意的书画家经过大浪淘沙、鱼龙混杂的局面,尘埃落定时,会显出它的夺目光彩,何海霞的作品就属于此类。
评价国画作品,对于一般受众来说,要求有美的情操陶冶和感官上的娱悦与满足。从专业角度看,无非是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何海霞先生的作品拥有广大的喜爱者,说明他的创作是鲜活有生命力,而且能和欣赏者互动的。从专业水平看,所谓传承方面,他自幼投名师,普遍而扎实地临摹过宋元明清诸大家的名作,这一点不但是当今许多画家所欠缺的,而且现在即使想要寻求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也是求之不得的。
技法上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笔墨功夫训练,是对古代大师名作最直接有效的耳濡目染,这是可以使一个画家受用终生的“筑基”过程。何海霞先生1953年创作的《巨然雪图》可以说是忠实而详尽地把宋元一代大师的风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仰视的角度观察,初雪覆盖的群山,强烈的明暗对比中蕴含着整体的谐调与柔和,小桥流水流露出盎然生机,稀落的行人与摇曳的树木则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灵动。整幅画作气势雄浑,然而节奏却是明快的。这不是对古代大师的机械临摹,而是作者正值壮年时对生命活力的展现与艺术追求。正像许多大师反复讲过的不要食古不化,钻进去然后跳出来。这一点何海霞先生是脱颖而出了。
所谓的传统技法,无非是线描皴擦和色彩的运用,何先生的作品所显现的沉雄豪放的风骨真正体现了一种骨子里的大气。他1979年创作的《陕北晨曦》可以说是我所见到的表现陕北高原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排排窑洞在残阳如血映照下显现出一片绚烂奇特的红褐色,寥寥数笔勾画出黄土地上的纵横沟壑,坡下是青绿泼墨中的绿树与石块,树干与石崖完全用简陈的铁残皴擦,线条刚劲毫无柔腻的气味,体现陕北人文色彩中质朴刚强的气质。这幅画妙在它独特的泼墨运用,上部分以红、黄、褐三色为主,下部为青绿墨三色,对比极为强烈,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此幅作品乍看似很不协调,但稍为定睛品味,会发现它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杰作,用色极其大胆,上部暖色调中加入少量淡墨,下部冷色调中铺垫淡淡的褐黄,在强烈对比中求统一,奇妙无比。由其创作中可以看出八大、石涛的简炼与狂放,又可看出当代画家对革命根据地的缅怀与崇敬,可以说是多元文化的融溶交汇。
《林海瑞雪》与《严子陵钓台》又是何先生另一种表现风格,两幅画几乎全部是白描与泼墨,在墨色的运用上挥洒得惟妙惟肖,单一的墨色,靠轻、滋、浓、淡的变化,展现出大千世界的多变,的确是中国文人画的“绝唱”。
何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丰富多彩的,他以弱冠之年投名师临摹经典之作,不到20岁就成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旋即晋升为评议员,1935年不到30岁就跨入大风堂拜张大千先生为师,与师朝夕相处,游遍名山大川。第二年就与张大千、齐白石共同举办画展,这不仅说明先辈大师对他的垂青,也说明这位青年艺术家所蕴含的潜力和才华。
1954年他迁居西安后,很快与西北画坛的两位闯将赵望云、石鲁结为艺术上的知音,并融入了开创时期的“长安画派”,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共同创造长安画派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这里也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艺术现象,大家知道张大千是我国国画界具有开创性与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代宗师,他的画作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山水画曾得益于八大、青藤、李公麟、赵孟,上世纪40年代又在敦煌面壁三年,临摹古代壁画与雕塑,最后融诸家之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善于复笔重彩,融青绿与水墨一体,开创了一代画风。
何海霞先生的青绿山水与泼墨,深得大千之妙趣,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长安画派是以西北高原为创作基地,题材多为雄浑博大的黄土山川,手法多用浅绛山水加泼墨,有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从而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以青绿山水见长的何海霞空间在长安画派中究竟是如何立足并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观察何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确实有一个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如他50年代创作的《巨然雪图》、《江天楼阁》,从中还可以看出大千典型青绿山水的影子。可是60年代以后他无论在题材、技法上已经完全挥洒自如,成为长安画派不可缺少的闪光点了,这说明何先生是一位多么善于博采众长,适应环境的聪明艺术家。
如果把长安画派的诸位大家勉强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赵望云先生以简约淡远、浑厚朴实、虚实相生见长;石鲁后期以狂、放、简、奇见称,并有由具象向抽象转化的趋势,可谓别开生面;方济众先生在学习赵望云先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田园牧歌式的色彩;而何海霞则是青绿加浅绛泼墨写意,再加上雄健的铁线描与大胆险峻的构图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可以由他创作的华山系列作品得到有力的实证。
其以青绿泼彩手法为主创作的《西坡烟雨》,可谓意趣天成,强烈的色调反差,豁然大气的整体构图,湿濡清新的江天之气扑面而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另外还顺便提一句,何先生的题款非常讲究,其书法功底也是当今许多中青年画家所缺少的。
在众多的画家中,我特别喜爱的就有已故的何海霞先生。认识何先生画作的价值,并非出于近年来的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实际上在近年行情上涨的画家作品中有许多是缺乏审美价值的,甚至不能称之为佳作,其中不乏疏通业内权贵、玩弄炒作、假拍等把戏,而使价格虚高之作,也是尽人皆知的公开秘密。此类书画作品虽可红极一时,然而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成一堆废纸,更不用想“传世”了。但是一些有独立个性,有才华、有创意的书画家经过大浪淘沙、鱼龙混杂的局面,尘埃落定时,会显出它的夺目光彩,何海霞的作品就属于此类。
评价国画作品,对于一般受众来说,要求有美的情操陶冶和感官上的娱悦与满足。从专业角度看,无非是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何海霞先生的作品拥有广大的喜爱者,说明他的创作是鲜活有生命力,而且能和欣赏者互动的。从专业水平看,所谓传承方面,他自幼投名师,普遍而扎实地临摹过宋元明清诸大家的名作,这一点不但是当今许多画家所欠缺的,而且现在即使想要寻求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也是求之不得的。
技法上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笔墨功夫训练,是对古代大师名作最直接有效的耳濡目染,这是可以使一个画家受用终生的“筑基”过程。何海霞先生1953年创作的《巨然雪图》可以说是忠实而详尽地把宋元一代大师的风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仰视的角度观察,初雪覆盖的群山,强烈的明暗对比中蕴含着整体的谐调与柔和,小桥流水流露出盎然生机,稀落的行人与摇曳的树木则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灵动。整幅画作气势雄浑,然而节奏却是明快的。这不是对古代大师的机械临摹,而是作者正值壮年时对生命活力的展现与艺术追求。正像许多大师反复讲过的不要食古不化,钻进去然后跳出来。这一点何海霞先生是脱颖而出了。
所谓的传统技法,无非是线描皴擦和色彩的运用,何先生的作品所显现的沉雄豪放的风骨真正体现了一种骨子里的大气。他1979年创作的《陕北晨曦》可以说是我所见到的表现陕北高原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排排窑洞在残阳如血映照下显现出一片绚烂奇特的红褐色,寥寥数笔勾画出黄土地上的纵横沟壑,坡下是青绿泼墨中的绿树与石块,树干与石崖完全用简陈的铁残皴擦,线条刚劲毫无柔腻的气味,体现陕北人文色彩中质朴刚强的气质。这幅画妙在它独特的泼墨运用,上部分以红、黄、褐三色为主,下部为青绿墨三色,对比极为强烈,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此幅作品乍看似很不协调,但稍为定睛品味,会发现它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杰作,用色极其大胆,上部暖色调中加入少量淡墨,下部冷色调中铺垫淡淡的褐黄,在强烈对比中求统一,奇妙无比。由其创作中可以看出八大、石涛的简炼与狂放,又可看出当代画家对革命根据地的缅怀与崇敬,可以说是多元文化的融溶交汇。
《林海瑞雪》与《严子陵钓台》又是何先生另一种表现风格,两幅画几乎全部是白描与泼墨,在墨色的运用上挥洒得惟妙惟肖,单一的墨色,靠轻、滋、浓、淡的变化,展现出大千世界的多变,的确是中国文人画的“绝唱”。
何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丰富多彩的,他以弱冠之年投名师临摹经典之作,不到20岁就成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旋即晋升为评议员,1935年不到30岁就跨入大风堂拜张大千先生为师,与师朝夕相处,游遍名山大川。第二年就与张大千、齐白石共同举办画展,这不仅说明先辈大师对他的垂青,也说明这位青年艺术家所蕴含的潜力和才华。
1954年他迁居西安后,很快与西北画坛的两位闯将赵望云、石鲁结为艺术上的知音,并融入了开创时期的“长安画派”,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共同创造长安画派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这里也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艺术现象,大家知道张大千是我国国画界具有开创性与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代宗师,他的画作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山水画曾得益于八大、青藤、李公麟、赵孟,上世纪40年代又在敦煌面壁三年,临摹古代壁画与雕塑,最后融诸家之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善于复笔重彩,融青绿与水墨一体,开创了一代画风。
何海霞先生的青绿山水与泼墨,深得大千之妙趣,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长安画派是以西北高原为创作基地,题材多为雄浑博大的黄土山川,手法多用浅绛山水加泼墨,有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从而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以青绿山水见长的何海霞空间在长安画派中究竟是如何立足并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观察何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确实有一个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如他50年代创作的《巨然雪图》、《江天楼阁》,从中还可以看出大千典型青绿山水的影子。可是60年代以后他无论在题材、技法上已经完全挥洒自如,成为长安画派不可缺少的闪光点了,这说明何先生是一位多么善于博采众长,适应环境的聪明艺术家。
如果把长安画派的诸位大家勉强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赵望云先生以简约淡远、浑厚朴实、虚实相生见长;石鲁后期以狂、放、简、奇见称,并有由具象向抽象转化的趋势,可谓别开生面;方济众先生在学习赵望云先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田园牧歌式的色彩;而何海霞则是青绿加浅绛泼墨写意,再加上雄健的铁线描与大胆险峻的构图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可以由他创作的华山系列作品得到有力的实证。
其以青绿泼彩手法为主创作的《西坡烟雨》,可谓意趣天成,强烈的色调反差,豁然大气的整体构图,湿濡清新的江天之气扑面而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另外还顺便提一句,何先生的题款非常讲究,其书法功底也是当今许多中青年画家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