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堆彩向天歌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des1730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曾当过几年刊物的书画栏目主持人,又长期与画界交友,我关注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国内的水墨画坛。
  在众多的画家中,我特别喜爱的就有已故的何海霞先生。认识何先生画作的价值,并非出于近年来的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实际上在近年行情上涨的画家作品中有许多是缺乏审美价值的,甚至不能称之为佳作,其中不乏疏通业内权贵、玩弄炒作、假拍等把戏,而使价格虚高之作,也是尽人皆知的公开秘密。此类书画作品虽可红极一时,然而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成一堆废纸,更不用想“传世”了。但是一些有独立个性,有才华、有创意的书画家经过大浪淘沙、鱼龙混杂的局面,尘埃落定时,会显出它的夺目光彩,何海霞的作品就属于此类。
  评价国画作品,对于一般受众来说,要求有美的情操陶冶和感官上的娱悦与满足。从专业角度看,无非是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何海霞先生的作品拥有广大的喜爱者,说明他的创作是鲜活有生命力,而且能和欣赏者互动的。从专业水平看,所谓传承方面,他自幼投名师,普遍而扎实地临摹过宋元明清诸大家的名作,这一点不但是当今许多画家所欠缺的,而且现在即使想要寻求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也是求之不得的。
  
  技法上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笔墨功夫训练,是对古代大师名作最直接有效的耳濡目染,这是可以使一个画家受用终生的“筑基”过程。何海霞先生1953年创作的《巨然雪图》可以说是忠实而详尽地把宋元一代大师的风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仰视的角度观察,初雪覆盖的群山,强烈的明暗对比中蕴含着整体的谐调与柔和,小桥流水流露出盎然生机,稀落的行人与摇曳的树木则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灵动。整幅画作气势雄浑,然而节奏却是明快的。这不是对古代大师的机械临摹,而是作者正值壮年时对生命活力的展现与艺术追求。正像许多大师反复讲过的不要食古不化,钻进去然后跳出来。这一点何海霞先生是脱颖而出了。
  所谓的传统技法,无非是线描皴擦和色彩的运用,何先生的作品所显现的沉雄豪放的风骨真正体现了一种骨子里的大气。他1979年创作的《陕北晨曦》可以说是我所见到的表现陕北高原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排排窑洞在残阳如血映照下显现出一片绚烂奇特的红褐色,寥寥数笔勾画出黄土地上的纵横沟壑,坡下是青绿泼墨中的绿树与石块,树干与石崖完全用简陈的铁残皴擦,线条刚劲毫无柔腻的气味,体现陕北人文色彩中质朴刚强的气质。这幅画妙在它独特的泼墨运用,上部分以红、黄、褐三色为主,下部为青绿墨三色,对比极为强烈,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此幅作品乍看似很不协调,但稍为定睛品味,会发现它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杰作,用色极其大胆,上部暖色调中加入少量淡墨,下部冷色调中铺垫淡淡的褐黄,在强烈对比中求统一,奇妙无比。由其创作中可以看出八大、石涛的简炼与狂放,又可看出当代画家对革命根据地的缅怀与崇敬,可以说是多元文化的融溶交汇。
  
  《林海瑞雪》与《严子陵钓台》又是何先生另一种表现风格,两幅画几乎全部是白描与泼墨,在墨色的运用上挥洒得惟妙惟肖,单一的墨色,靠轻、滋、浓、淡的变化,展现出大千世界的多变,的确是中国文人画的“绝唱”。
  何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丰富多彩的,他以弱冠之年投名师临摹经典之作,不到20岁就成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旋即晋升为评议员,1935年不到30岁就跨入大风堂拜张大千先生为师,与师朝夕相处,游遍名山大川。第二年就与张大千、齐白石共同举办画展,这不仅说明先辈大师对他的垂青,也说明这位青年艺术家所蕴含的潜力和才华。
  
  1954年他迁居西安后,很快与西北画坛的两位闯将赵望云、石鲁结为艺术上的知音,并融入了开创时期的“长安画派”,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共同创造长安画派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这里也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艺术现象,大家知道张大千是我国国画界具有开创性与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代宗师,他的画作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山水画曾得益于八大、青藤、李公麟、赵孟,上世纪40年代又在敦煌面壁三年,临摹古代壁画与雕塑,最后融诸家之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善于复笔重彩,融青绿与水墨一体,开创了一代画风。
  何海霞先生的青绿山水与泼墨,深得大千之妙趣,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长安画派是以西北高原为创作基地,题材多为雄浑博大的黄土山川,手法多用浅绛山水加泼墨,有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从而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以青绿山水见长的何海霞空间在长安画派中究竟是如何立足并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观察何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确实有一个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如他50年代创作的《巨然雪图》、《江天楼阁》,从中还可以看出大千典型青绿山水的影子。可是60年代以后他无论在题材、技法上已经完全挥洒自如,成为长安画派不可缺少的闪光点了,这说明何先生是一位多么善于博采众长,适应环境的聪明艺术家。
  
  如果把长安画派的诸位大家勉强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看出:赵望云先生以简约淡远、浑厚朴实、虚实相生见长;石鲁后期以狂、放、简、奇见称,并有由具象向抽象转化的趋势,可谓别开生面;方济众先生在学习赵望云先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田园牧歌式的色彩;而何海霞则是青绿加浅绛泼墨写意,再加上雄健的铁线描与大胆险峻的构图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可以由他创作的华山系列作品得到有力的实证。
  其以青绿泼彩手法为主创作的《西坡烟雨》,可谓意趣天成,强烈的色调反差,豁然大气的整体构图,湿濡清新的江天之气扑面而来,使人如身临其境。
  另外还顺便提一句,何先生的题款非常讲究,其书法功底也是当今许多中青年画家所缺少的。
其他文献
扇子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吴楚文士多执鹤羽为扇”。戏剧舞台上,诸葛亮羽扇纶巾的装饰为人们所熟知。我国扇子的种类很多,主要用于纳凉,唐代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水浒传》中白胜唱道花“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野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煮汤,王孙公子把扇摇”。随着时间的推移,扇子又出现扇画、扇书、扇雕等精美的艺术品,明清之际尤为兴盛,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扇子文化。安徽省博物馆举办“馆藏明清书画扇
期刊
粉彩是清代康熙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新品种。因其烧成温度较五彩低,而色彩较五彩多,所以色调比五彩柔和娇艳,故又有“软彩”之称。粉彩的烧制到雍正时已极为盛行,逐渐取代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其造型、彩绘技法及纹饰等各方面均达到空前的高度,对后世粉彩发展影响甚大。  婴戏图这种以儿童为题材的绘画纹饰,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磁州窑和景德镇青白瓷上都已经出现了,明代
期刊
菊,从古到今,一直盛开在中华古典文化中,被冠为“四君子”之一;菊,是历代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挥毫泼墨,寄情言志的绝佳对象。翻开中国艺术史,似乎能嗅出阵阵清雅、高洁的菊香。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秋风吹过,一切关于土地的思绪,随着菊花的盛开而变成了一个个芬芳的遐想,平凡的姿容,栉风沐雨,浸透着季节的更替与日月的沧桑,菊傲霜斗寒的不屈品格,已成千古佳话,菊更多的时候不是一种花卉,而是一种
期刊
民国会银币和清朝的金银币相比,版别繁杂得鸟,这反映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混乱状况。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各有势力,各自为政,只要有势力就能在民国政府任职,就能铸造钱币,因此出现了多种有他们头像的纪念银币及纪念金币,以及某些重要或特殊事件的纪念银币。至今存世的,还有一些金质样币,但已如凤毛麟角,十分珍稀。  上述人物币除孙中山先生及篡位成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纪念币外,还分别有:临时副总统黎元洪开国纪念币
期刊
二十—世纪最具价值的中国画大家杨晓阳    编语:  “中国画通鉴”专栏由《收藏界》与中国画通鉴网(www.qiongyan.cn)合办,是本刊重点推出的精华栏目之一,由中国画通鉴网总编李恢弘先生任栏目学术主持。本栏目立足于学术性、鉴赏性和市场性高度统一的定位原则。以一刊一网同步传播的方式,来关注21世纪的中国画坛及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家,并系统探讨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与发展脉络。我们渴望为广
期刊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友人王毅多次向笔者述及加拿大人、时年76岁的杜维善先生收藏与研究中国古币的事迹。此公40多年来收集数万枚古钱,仅战国时期“半两”钱就达2万多枚。他先后4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丝绸之路古钱币近300枚,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捐献了一些古钱。撰写出版了钱币研究专著6部,可谓著作等身、名副其实的古钱币收藏研究专家。    吃饭吃出古钱爱好    杜维善,1933年出生于上海。他是青帮大亨、海上
期刊
河南省南阳玉仙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绎理陈朋旭,出生于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镇平县,从小就浸润着传统文化,他的血脉之中融通着中国古老玉文化的因子与精神。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凝炼了他的思想以及精神灵魂,贯穿于他的玉雕文化的思想体系之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意识风貌、地域精神情怀和浓郁审美旨趣。作为一个玉雕艺术的知行者,陈朋旭与玉结缘,以玉雕艺术传播东方文化为己任,长期恪守“人品如玉品,品玉如品人”的信念,并
期刊
“龙女作品展”于9月21日在北京海淀区大钟寺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拉开了帷幕,展览为期3周。主办方龙泉青瓷艺术馆馆长韩小英表示,作为向国庆六十周年献礼,此次展览是龙泉青瓷大师系列展的第一波。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
期刊
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于5月22日在湖南省博物馆新陈列大楼三楼展出,展览持续三个月,作为一个原创的大型楚文物特展,本展分“尚武修文”、“尊礼崇乐”、“蕴美求奇”、“好巫祈福”四大部分,展览面积约1800平方米,展品囊括了湘、鄂、豫、皖四省860余件(组)楚文物精品,这里选介了部分展品,以飨读者。    舞人动物纹锦 战国  长71.8厘米,宽52.1厘米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   
期刊
明代山水画较为发达,在其二百多年中出现各种画派,如“浙派”、“吴门派”、“松江派”等。其中“松江画派”是晚明松江府治(今属上海市)下三个画派的总称,画家为数不少,主要有董其昌、陈继儒、赵左、沈士充等。他们的画学观点、创作思想基本一致,绘画风格也有相同之处,全以笔墨气势取胜。董其昌在明末名望很大,沈士充得松江派正传,他常为董其昌代笔。  沈士充,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万历、崇祯年间,字子居,华亭(今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