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RNA-221/222在神经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www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小RNA(microRNA或miRNA)是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短序列、非编码、具有调控功能的单链小分子RNA,miRNA能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mRNA的降解和(或)抑制其翻译过程从而发挥负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1]。miRNA-221/222是miRNA家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iafré等[2]在研究miRNA在胶质母细胞瘤表达谱时发现,miRNA-221/22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远远高于正常组织。因此,miRNA-221/222的高表达可能使其成为胶质瘤的标志物,从而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永久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起搏器植入术后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有2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治疗,占同期行心脏手术患者的0.54%,现将此类患者行心脏手术的特点总结报告如下。
目的评价腹腔高压状态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在12只家猪胰管内注射含5%牛磺胆酸钠和0.5%胰蛋白酶的生理盐水1 ml/kg,制作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模型随机分为两组(n=6),一组采用氮气气腹法制作30 mmHg(1 mmHg=0.133 kPa)腹腔高压模型,持续12 h(腹腔高压组);另一组未暴露于腹腔高压(胰腺炎组)。利用动脉导管和血流导向气囊导管动态监测平均动脉压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开门手术后脊髓减压程度的预测及方法。方法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25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的MRI图像。根据脊髓前方的压迫程度可分为0~4分;其中>3分(3和4分)表明有脊髓压迫,<3分表明脊髓无压迫。在开门节段上位椎体下终板做一水平线与脊髓前方成一交点,在开门节段下位椎体上终板做一水平线与脊髓前方成交点,两交点的连线为脊髓线(SC线),根据SC线与前方致
目的研究促甲状腺激素(TSH)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9例TSH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5例;年龄20~70岁,平均40.5岁;病程1~228个月,平均55个月。15例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症状就诊,其中12例被误诊为原发性甲亢并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另3例入院后很快确诊。4例患者因头痛和视力视野障碍等肿瘤占位效应
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AA)与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以往传统经胸、腹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创伤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如截瘫)和病死率高,有文献报道分别为17%和26%[1]。随着介入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推广,手术器材的不断开发和改进,腔内治疗具有的微创
期刊
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病率和疾病复杂程度都要超过动脉疾病。统计资料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为77.6/1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有275 000例之多。静脉曲张作为下肢静脉疾病的最常见表现,其发生率更高。欧洲和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静脉曲张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接近1/3,而严重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所导致的皮肤营养障碍和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为2%~5%[1]。一般来讲,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与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血管疾病。VTE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一直是临床医师广泛关注的热点课题[1],本文就此做一介绍。
患者 男性,42岁。因体检发现肝脏多发占位,于2007年5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肝转移癌,但未发现原发灶,未行病理活检,按不明来源转移癌化疗和口服药物治疗3年;2010年5月行CT复查发现肝占位略有增大且数量增多,头皮出现脓疱疮并瘙痒,为求进一步诊治而到解放军总医院就诊。体格检查:头皮满布脓疱疮样皮疹,抓破处黄色脓性液渗出;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部腹部检查未见异常。
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双侧钉棒固定,也有部分学者采取单侧钉棒固定[1]。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采取TLIF辅助单侧钉棒及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见而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可高达12%~24%[1-2]。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旨在降低胰漏发生率的胰肠吻合方法,但尚无一种方法能够完全杜绝胰漏的发生,有些方法还较为繁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对31例患者采用胰肠一层吻合加桥袢内置引流管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该方法的技术要点及初步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