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条件的探析

来源 :体育时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62315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的人才特点及培养目标,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实践教学、师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就社会体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条件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社会体育 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 运行条件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以培养社会体育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校体育院系面临着教育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多重挑战,改革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和职业市场为导向,促进教育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使培养目标更接近社会需求实际、符合学生利益和职业市场需要,是体育院系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在能力结构上,能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贯通、能运用社会体育理论知识研究和解决社会体育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创新能力,强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因此,明确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是高等院校体育院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必须坚持在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具有适应社会体育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条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即解决“怎样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行的。
  (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观与办学的特色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盲目攀比“211”工程、“985”工程等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定位,应客观分析自身的发展环境和地方经济结构,加强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互动,转变观念,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首要职责和基本功能。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途径,拓展办学空间,在专业方向上,必须面向社会体育市场,主动适应区域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突出社会体育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强调社会体育专业内涵建设,既要注意社会专业前景,也要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及其发展条件;要以技能培养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按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准确定位。
  (二)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应用”是社会体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必须把实践教学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加大实践教学比例,要从过去以学科为中心,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
  围绕社会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整合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条件、实验室管理体制及实验教师队伍等方面体现社会体育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构建适应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减少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要保持与相关理论课的密切联系;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缩小实验设备与实际工作环境中使用设备的距离;增加与实际工作相似的应用型实验。
  2.改革传统的实训、实习方式,开展职业资格训练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的训练,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体育实际,加强社会体育实践训练。应用型人才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获得,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某些难以言传的经验和应变方法,只能在现场才能学到,某些新技术、创新也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获得,因此,减少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实习、实训,开展职业资格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标志,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与体育及相关产业部门、健身行业、体育企事业单位密切结合,加强技能实习环节,让学生到具体的部门进行职业资格训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职业资格训练,参加专业技能考试(分理论、实操两部分),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比如健身行业通认的由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所颁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亚洲健康体适能证书,还有一些大型的连锁健身机构和会所本身就提供职业培训并提供就业的,鼓励本科生“双证”毕业。
  3.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式。
  在课程设计选题上,引入项目教学,结合为体育及相关产业部门、健身行业、体育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具有社会体育实践内容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题目要来源于社会体育的实际,并能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让学生真题真做,在毕业设计中锻炼社会体育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体育,学生通过体育及相关产业部门、健身行业或体育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教师将社会体育实践经验和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贯穿在教学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体育及相关产业部门、健身行业、体育企事业单位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强化教师的实践背景,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师不仅要传递“是什么”的知识,更要加强“怎么做”的传授,需要有经验性和工作过程方面的知识,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体育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必须将技能指导、管理、服务等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社会体育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
  通过科研、技术服务、技能指导、产学研结合等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参与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安排专业教师通过挂职、轮岗、合作研发、中短期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到体育及相关产业部门、健身行业、体育企事业单位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流程,强化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人才库,安排一定学时的专业扩展课,聘请体育及相关产业部门、健身行业、体育企事业单位一线专家、高级健身指导人员及产学研能力较强的教授共同完成教学,真正使学生接受“双师”型的知识教育。
  (四)更新教学内容,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转移对人才培养类型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需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突出实践应用,专业方向课程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体育发展、健身行业发展的实际及时调整,缩短学生所学与体育及相关产业部门、健身行业、体育企事业单位所用的距离,体现教学内容的现时性、针对性、先进性。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整合与优化教材的特点,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体育及相关产业部门、健身行业、体育企事业单位领域中从业的基本能力。因此,构建适应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提高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质量;构建社会体育专业教育与社会体育发展的联系机制,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社会体育、体育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以强调毕业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作为基本标准,将评价教育的关注点从“我们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迁移到“学生学会了什么”“学生会做什么”,促进教育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以使培养目标更接近社会需求的实际。
  ★基金项目:咸宁学院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批准号:2011B056)。
  参考文献:
  [1] 钱国英,王刚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
  [2] 王爱丰,王正伦,王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2):31-32.
  [3] 石岩,刘勇,杨忠伟.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与职业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79.
  [4] 蒋钢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30(4):103-106.
  [5] 李月,张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4):69-71.
  [6] 陈涵新,陈章玉.从社会需求探讨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J].科技创新导报.2009(8):240-243.
  [7] 殷瑞等.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认知的调查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6.
  [8] 殷瑞等.咸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的调查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09.12.
其他文献
摘 要 体育舞蹈是集休闲娱乐、健身健美、社交礼仪于一体的体育艺术类运动形式,它被视为一种高尚典雅的健身娱乐体育,通过展示舞蹈艺术、音乐艺术、服饰艺术、形体艺术以及造型艺术,具有多元化社会教育功能。体育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同时,编排中逐渐融入了故事情节、戏剧等内容,使主题与风格多元化成为增强体育舞蹈项目表现力与艺术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笔者结合第25届CBDF(全国)国际标
期刊
摘 要 不同地域存在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种差异的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如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和体育文化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进行了阐述,以期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认识民族体育,对民族体育进行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不同地域文化背景 民族体育 认识  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而描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人类在历史的
期刊
摘 要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背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立足于一线工作中最为突出和迫切的问题,以建立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为中心,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的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重大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提出了建立长效机制的方法和工作的具体要
期刊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对内家拳的呼吸进行研究。内家拳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逆势腹呼吸等。其中逆势腹呼吸是内家拳主要采用的呼吸方法。对内家拳呼吸方法的学习掌握,有利于内家拳“内功”的入门,拳法的提高和功力的提升,对于进一步的应用研究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 内家拳 呼吸方式  内家拳是相较于外家拳而言的一种武术门类,始见于明末清初《王征南墓志铭》,源于古代战场韧柄武器使用方法,
期刊
摘 要 一直以来,我国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形成了一种单独运作、教体分离、自成一系的培养模式。显然,这种模式已经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专业运动员,为推进社会的文明、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声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竞技体育也朝着多元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旧有的培养模式也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期刊
摘 要 秧歌健身是为了适应全民健身运动而自发形成的一种健身手段,通过闲暇时间的锻炼,起到平衡身体机能、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是以舞健身的一种方式。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在参与人群、时段、动机、兴趣和形式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经济优势、负荷优势和情感优势对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秧歌健身也有着一定影响。通过分析上地社区老年人参与
期刊
摘 要 近几年,我国足球乱相横飞,竞技水平持续下滑,在国际性赛事中连连失利,球场上球迷骚乱、殴打裁判等足球社会问题不断发生,由新加坡赌球案引发的我国足坛反赌风暴,足球俱乐部管理人员、裁判员,甚至足协工作人员、行政官员等足球从业人员,因涉嫌贿赂或操纵比赛等原因相继被司法机关逮捕,这些与足球法制和监督缺失有着必然的关系,因此,在此背景下以法制为视角探讨足球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陕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工程开展情况,并找出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相应对策,为发挥工程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 陕西省 农民体育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点专项工程,并在“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强调。但是,农村体育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
期刊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将劣势逐渐转化为优势,将威胁逐渐转化为机遇。  关键词 体育场馆 运营管理 发展战略 SWOT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学者对体育场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投融资模式,赛后利用及体育场(馆)建筑设计规划等内容,融合体育学、管理学、金
期刊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就国外场馆规划的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国外场馆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需求,考虑场馆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注场馆对弱势群体造成的负面影响,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国外“以人为本”的场馆规划理念对我国场馆具有规划过程科学性,场馆可持续发展性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 场馆规划 理念 以人为本 启示  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理念对于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