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面前,何妨“愚钝”些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脑迟钝,不聪明,欠伶俐,谓之愚钝。很多时候,愚钝必多失。但有些时候,愚钝未必不好。面对利益得失时,尤其如此。
   哲人有言:“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漫漫人生路,诸如进、退、留、转等涉及切身利益之事,谁都难免碰到。其得其失,称不出准确斤两、量不出具体尺寸,要想把账算精细,实属不易。而且算法不一样,结果也往往不同。其实,得或失可以相互转化,这头失那头得,今日失明日得,因得而失、因失而得,都是常有之事。“小九九”打多了,不仅劳心累人,而且无助无益。
   现实中,小聪明、大糊涂的案例并不鲜见。有的人笃信“朝中有人好做官”,于是乎“找”。遇事就想着四处活动、八方打点,拐弯抹角、钻天打洞,不见“贵人”不罢休,不“找一找”就总觉得不踏实、不甘心。有的人认为“爱哭的孩子有奶吃”,于是乎“闹”。遇到一点不称心,便按捺不住、“激动”不已,立马找领导要说法、讨结果,甚至三句话没说完,便拍桌子摔杯子。有的人信奉“你不仁别怪我不义”,于是乎“告”。揭发坏人坏事、检举违法违纪,是权利也是责任,但有的人却捕风捉影、恶意造谣,四处告状。凡此种种,皆以精致利己为初衷,却往往以害己而告终。
   愚钝一些,顺其自然,处之泰然,这样既省心省力又轻松愉快,何乐而不为?事实上,正道才是最顺的道,小路、近道常常是弯道险道,很容易滑倒踩空。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缺德之“得”,旁人心里不服,自己心也难安,这样的“得”,不是享受而是难受。遇到不公正,讨要公道无可非议,但即便如此,也要“有理不在声高”。公平只能是相对的,何况许多情况下,只因自己期望太多。
   跳出自我,才能够真正看清自我。
   小聪明、大糊涂,盖因私心过重。私心重则心眼小,心眼小则糊涂生。在我们身边,有些人心不在焉地混,不顾岗位责任,只当和尚不撞钟;有些人挖空心思去捞,到处占、要,拿党纪国法当儿戏;有些人心怀鬼胎地“作”,使阴招、下损棋,搞两面三刀,全然不顾基本的道德良知。这些人自以为聪明之至,实际上愚不可及。真正的聪明之人,理应顾大局、想长远,甘愿舍小我,吃得眼前虧。面对利益纠葛,需要用好“聪明”与“糊涂”的辩证法,学会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切忌单纯从个体与局部角度看得失、论成败。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历史上,苏轼以此明志,希望自己的孩子愚鲁一些。今天,很多时候存有一分愚钝,或许也非坏事。
  (选自《人民日报》)
  【赏析】
   环顾当代社会方方面面,不难发现一些“多发病”。例如,在得失面前把持不住,贪欲膨胀,自作聪明地捞取不义之“得”。作者怀着社会责任感,以一篇精短的千字文对此进行一番思辨理论,以治疗这一“多发病”,健全社会生态。怎样写好这类“诊疗文”?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一、诠释概念,精准立论;二、着眼人生,诊断现实;三、思辨明理,深挖病要;四、借古说今,深化论点。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有关专家对人类性格进行以基因分析为主的科学研究后发现:人类习惯于将贪婪、占有、自私和掠夺等贪占意识变为伴随一生的顽固性格,并逐步演变为一种藏于内心深处的“垃圾文化”。这是被世界各国普遍公认的产生贪腐现象的重要根源。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其意思是“一领白袍着了墨,永远也洗不掉”。这就是说,官员一旦思想根子里有了“垃圾文化”,就很难洁身自好了。国内外无数贪腐事
期刊
陶渊明是东晋大贤,古代真性情的总代表,几乎影响了后世所有的读书人。  陶渊明是晋初大将军陶侃的重孙,其父陶逸做过太守。乱世家道中落,他一生四次求官,“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最后一次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今属江西)县令。他是庄子般逍遥的人,“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逍遥归逍遥,却要养家糊口。陶潜的妻子翟氏生了四个儿子,加上前妻生的长子陶俨,五个吃长饭的,刚吃过饭又想吃
期刊
韩羽先生曾对我说绘画:大师与非大师之间的差别,其实只是一点点。比如画漫画,华君武即大师,因为他的确高。但其实,也就高出那么一点点。虽只一点点,但别人却不及,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及。仔细一想,也是,不只是绘画,别的也一样。比如跳高跨栏以及体育的种种项目,冠军与亚军,成功与失败,其实所差的也仅是那么一点点。比如针,尖锐处就那一点点,但正是这一点点,成就了针的功用。少了这一点点,针就不是针了,或者不是好针
期刊
一位外国作家的小说讲了一则故事。有个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他们在当地临时招工做杂事,并提出做三个小时的工作可以给一张外场的票,做六个小时就可以进到内场,要是干一整天,就可以得到一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的票。  有一对穷人家的小兄弟愿意干一整天,换一张最前排的票。于是,他们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中间只分吃了一个馒头。到下午的时候,兄弟俩都十分疲惫,但是看马戏的信念支撑着
期刊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句话,众口相传,成了“复仇哲学”的警句。有人翻了古书,查出这是宋儒朱熹的话,好像更是有根有据的真理了。  但遇见一位认真而且较真的,这就是香港的高旅先生。他在1986年夏,发表在《大公报》副刊“大公园”的《持故小集》专栏里,指出朱熹这两句话,出在他的传世之作《四书集注》,是为《中庸》的这一段话作注: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执柯伐柯,
期刊
近读商务印书馆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商业史》,在序文中,有一句话:“中国自古以来,文化人大都轻商。”这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惯性思维,是很难在一朝一夕有所改观的。  我也称得上是一个文化人,也一直有所疑问:如果没有了财富的支撑,那些古代的名人雅士,如何穿衣吃饭,用什么来购买笔、纸、墨、砚?又如何将那些诗、词、歌、赋装订成册,流传于世呢?  記得,在历史新时期开始之际,文化人在反思历史时,有人问
期刊
优越感是比出来的。位尊者在位卑者面前,多金者在钱少者面前,学历高者在学历低者面前,技艺高者在技艺低者面前,职业好者在职业差者面前……优越感就会油然而生。可以说,两个人只要见面聊上三分钟,其中一人就会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优越感。  优越感也属人之常情,几乎人人都常常或曾经有这种感觉。对于真优越者而言,优越感是自豪的流露;对于不优越者而言,优越感是自慰的良药。许多人生有遗憾、生活不如意者,常会以“比上
期刊
世事无常,唯坚强以对,方不负这晴空朗月。  一  这几天,四川九寨沟地震,接着新疆精河县地震,让人心有余悸。  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却一不小心就后会无期。  一对夫妻,母亲被巨石砸中的瞬间护住女儿,孩子活下来了,但丈夫和妻子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另一对夫妻,孩子的母亲当场被落石砸中身亡,孩子的父亲临死前将玻璃砸碎,将自己上六年级的孩子推了出去。  屈原《九歌·少司命》写到:“悲莫悲兮生别离。”死亡
期刊
包浆,是我从电视鉴赏节目听来的一个文物术语。度娘说,包漿是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有历史自然原因形成的,那多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或土埋水沁,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在文物表面渐渐形成的皮壳。包浆也有人为造成的,比如把玩的核桃、手串,那多是把玩者经久摩挲下,其手渍与把件发生的作用。  犹记当年下乡务农,一把新锄头总是把手掌打出血泡。好心的老农见了,将自己用的锄头换与我用。那锄把油光
期刊
“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项学业新规引发热议。有人力挺,认为学业警示非常必要,给“学渣”另一种选择也足够人性化;有人质疑,学业不能救济,对学生过于宽容,必然拉低人才培育质量;还有人为专科打抱不平,觉得这背后的逻辑是一种学位歧视……尽管说什么的都有,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举措戳中了时下大学教育的一个痛点:即便有些学生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最终也能混得一张文凭。  十年寒窗苦读,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