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重寻“卡特尔”盔甲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aoy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代是欧佩克巅峰时期。它控制世界石油的力量主要来自成员们的共同精神和统一行动,然而随着新的石油力量兴起和内部格局的变化,欧佩克的力量受到重大削弱。今天,这个能源巨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于未来世界石油需求的不确定,这也决定了它自身命运的不确定性
  
  
  也纳老城区一栋不起眼的四层小楼,就是大名鼎鼎的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所在地。40年前,由于瑞士政府不肯给予欧佩克作为一个国际性组织相应的外交地位,拒绝与之签订东道国协议而迫使欧佩克将总部迁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这个曾被小看了的石油“卡特尔”组织,从成立之初至今的每天每夜都在影响着世界的风云变化。
  
  消失的共同精神
  
  欧佩克信息部部长易卜拉欣在忙完了2006年12月在尼日利亚举行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后,给自己放了一个连着圣诞和新年的长假。2月的来临,让刚歇了口气的易卜拉欣又重新忙活起来。
  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召开的这次会议上,欧佩克宣布2007年2月1日起将原油日产量减少50万桶。“尽管欧佩克已经宣称2月份减产,油轮跟踪组织(OilMovements)会紧盯着欧佩克的实际原油出口量。” 易卜拉欣说,“如果有欧佩克成员国被发现没有遵守减产纪律,这将很令人头疼。”
  事实上,油轮跟踪组织的主管梅森已经公开宣称对欧佩克2月份降低50万桶原油日产量的决定并不看好。
  面对这样的质疑,易卜拉欣也很无奈。正如美国著名石油经济学家阿德尔曼认为,欧佩克是一个追求石油价值最大化的集团,面对徘徊在60美元/桶上下的高油价,欧佩克内部成员国,尤其是那些人均石油储量较为丰富并主张温和油价的国家,如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很可能对减产策略的实施并不积极。
  事实也证明,近日来,热衷于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进一步减产的声音总是来自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人均石油储量相对较少的国家。他们为了提高短期石油收入而减产提价的主张,很难得到沙特为首的其他欧佩克国家的真正支持。
  对易卜拉欣来说,他或许更怀念上个世纪70年代的欧佩克。面对美孚、埃克森以及英国石油公司(BP)等西方石油巨头对油价话语权的垄断,当时的欧佩克成员国曾史无前例地团结在一起,采取了石油禁运、减产、提高油价等措施,“斗争”的结果是在数月内油价就上升到原来的4倍多,而欧佩克国家也因此完全掌握了石油价格的决定权和对自己国土资源的所有权。这就是西方社会常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
  尽管易卜拉欣谨慎地绕开《商务周刊》在采访中所使用的任何“操纵”和“控制”油价的字眼,并坚决否认欧佩克是一个卡特尔组织,但自欧佩克在1970年代将油气勘探开发权、定价权以及销售权掌握在手之时,欧佩克已超越了该组织成立之初的目标,即“协调与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确保国际油价稳定,保证产油国的利益与收入稳定,向消费国提供高效、经济和稳定的石油供应”。在人们眼中,欧佩克逐渐成为一个事实上的石油卡特尔。
  经合组织(OECD)对卡特尔的定义认为:卡特尔是竞争者之间达成的固定价格、共谋投标、产量限制或者通过分配顾客、供应商、商业线路而瓜分市场的限制竞争的协议、行为或安排。197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的欧佩克正是采用了测定目标价格的油价体系和提价保值政策,通过对油价和石油市场的垄断保证了自己的石油收入和市场份额。
  据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能源专家赵宏图介绍,1975—1985年期间,欧佩克采用的价格是以沙特在塔努拉角出口的某种轻原油为基准。赵宏图告诉《商务周刊》,当时的欧佩克甚至可以单方面确定石油价格,不同石油公司进行磋商。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欧佩克趁机将石油标价从3.011美元/桶提高至11.651美元/桶,彻底结束了世界廉价石油时代。1978年底,伊朗政局动荡造成国际石油供应紧张,欧佩克再次加快提价步伐。两伊战争爆发之后,该组织又决定将油价调整为32美元/桶,最高价格曾经一度达到41美元/桶。
  欧佩克在1970年代的两次大幅提价,使其石油年收入从1972年的100多亿美元增长了近20倍,赵宏图认为,欧佩克在其时所实行的提价保值的油价政策很成功,彻底改变了世界石油工业和石油市场的基本格局。
  占据有优势的市场份额并具备能够命令成员国采取统一行动的整体权力,阿德尔曼认为,欧佩克俨然已经按照卡特尔组织的基本特征在运行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原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彼得·彼得森曾经撰文指出,能源问题的根本在于石油市场的垄断本质。“欧佩克这一卡特尔组织,特别是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通过短期内限制供应,长期内控制产出,造成石油价格远远高于一个竞争性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彼得森将能源问题归咎于欧佩克的卡特尔本质,这一观点在当时得到了大多数西方能源专家的认同。也正因为如此,接下来的20年,西方主要石油消费国以及非欧佩克国家对欧佩克进行了“左右夹击”。按照赵宏图的说法:“1980年代至1990年代,欧佩克在石油价格和市场份额两个方面同时吃了败仗,由此元气大伤,经济陷入衰退。”
  1980年代,国际石油市场形式急转直下,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周期的作用,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和滞胀,石油需求明显减少。西方国家纷纷采取节能和能源替代等措施,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同时,高油价还刺激了世界各国采油业的发展,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如墨西哥、北海、阿拉斯加的石油产量稳步增长,石油供应供大于求,油价止升回跌。欧佩克为了阻止油价下跌,采取了“减产保价”措施,但不仅未能阻止油价下跌,反而使欧佩克在石油市场上的份额大幅下降,由1975年的51%下降到1985年的28%。此后,欧佩克为重执国际石油市场牛耳,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对油价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转而采取“低价扩额”策略,企图利用该组织的成本优势,维护较低的石油价格,将非欧佩克成员挤出市场。
  然而,尽管欧佩克于1990年重新将市场份额恢复到50.8%,但由于石油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条件的复杂变化,欧佩克再也没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对性的优势。据BP公司统计,1999年构成欧佩克主体的中东、北非石油输出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份额为51%,与1988年相比几乎毫无变化。相反,在地缘政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市场投机等因素的作用下,欧佩克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把握石油市场的脉搏,更不用提回归1970年代石油超级卡特尔的地位了。
  
  力量软化
  
  易卜拉欣对《商务周刊》坦言,欧佩克今天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正是来自于对未来世界石油需求的不确定。他抱怨道:“石油消费国——尤其是那些OECD国家的能源和环境政策以及科技发展、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非欧佩克国家的产能变化等因素,都使得欧佩克很难判断自己到底需要生产多少石油才能满足市场的供需平衡。”
  进入21世纪调整期的欧佩克,从一开始就主动寻求与非欧佩克国家进行合作。1999年至2000年,由于欧佩克与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国达成了为期一年的限产促价协议,当时的油价涨幅超过3倍。欧佩克不再以石油老大自居,开始强调非欧佩克产油国对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稳定所负有的责任,并表达与非欧佩克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墨西哥、阿曼、安哥拉和挪威进行更多接触的愿望。
  2005年9月在维也纳召开的成员国部长大会上,欧佩克各成员国通过了《长期能源战略》,将建立与各大石油消费国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的战略合作对话机制,列为保障欧佩克长期能源利益和国际石油市场稳定的重要一环。该战略出台不久,欧佩克主席就选择出访中国和俄罗斯。这也标志着欧佩克在战略合作上的两个方向——主要石油消费国和主要非欧佩克产油国。
  在谈到欧佩克国家与消费国对话问题时,易卜拉欣对《商务周刊》说:“我们必须具备包容性,必须在思考问题和做规划时具备前瞻性。我们需要考虑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需要,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需要。因此,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不是今年或明年,而是下一个十年或更久。”
  同样的前瞻性目光也体现在欧佩克对油价政策的调整中。赵宏图认为,目前欧佩克油价政策的核心就是稳定。他说:“油价对消费国的影响要小于对产油国的影响,稳定的油价对产油国更有利。”
  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鸽派”,早已放弃了1970年代追求高油价的策略,以迁就西方消费国的意愿并维护产油国的长期利益。至于屡遭西方能源专家诟病的“基准价”概念,欧佩克也早于1987年就不再推行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综合价格”或“一揽子价格”(OPEC Basket Price)。这一价格体系不再规定各种欧佩克原油的差价,而是允许成员国依市场情况采取更灵活的营销和定价方式。
  而根据易卜拉欣的介绍,由于石油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基本供求以外因素的影响,欧佩克已于2005年决定暂时中止原有的“价格带机制”(Price Band Mechanism)。他说:“只有在欧佩克认为市场条件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才会考虑重新使用这一油价调控体系。”实际上,这一机制的作用方式与各国货币当局为避免汇率大幅波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即规定一个目标油价区,如果欧佩克综合油价连续20个交易日高于28美元/桶或连续10个交易日低于22美元/桶,各成员国就要通过增减产量对价格进行调整。
  虽然自价格带机制问世以来,欧佩克仅启动过一次,彼得森等西方经济学者都将其视为企图操纵油价、垄断石油市场的“罪证”之一。在很多经济学家分析欧佩克的卡特尔行为特征的文献中,此“自动油价平衡机制”也被作为判断欧佩克卡特尔属性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广泛提及。
  正因为如此,有能源专家进一步指出,在逐渐放弃了基准价格以及价格带机制之后,如今的欧佩克充其量只是一个“成员国之间存在相似行为”的组织,已经不再是一个卡特尔了。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学者王鸿雁曾经撰文指出,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欧佩克从卡特尔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因此某些成员国可能具有退出卡特尔的倾向。事实上,厄瓜多尔在1992 年退出了欧佩克,而非洲的加蓬也于1996 年退出。王鸿雁认为,根据卡特尔理论,在诸多衡量卡特尔组织基本特征的标准中,欧佩克仅仅在采用配额制度控制产量上面还依稀看得到卡特尔组织的影子。
  
  
  “卡特尔”模式猜想
  
  当单一的供求关系转变为由地缘政治、投机因素以及市场供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市场条件,昔日号令天下的欧佩克不得不开始与消费国展开对话和沟通。这一转变,在赵宏图看来,是符合自由市场经济规律,有益于石油市场健康的。而这一转变对欧佩克自身来说,却是残酷的,因为代价是一个涣散的组织和在国际石油市场上越来越边缘化的地位。
  易卜拉欣承认,由于成员国家政治背景的特殊性,“在很多问题上注定会出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根据资源储量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欧佩克成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均石油储量较为丰富的国家,如沙特、科威特、阿联酋等,这些国家石油收入高,有盈余资金,因而主张较为温和的油价;另一类是人均石油储量较少的国家,如伊朗、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增加石油收入,因而主张减产提价。成员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已经极大削弱了欧佩克的控制力。阿德尔曼认为,传统的卡特尔组织需要凌驾于各成员权力之上的卡特尔权力。例如,国际锡卡特尔组织就有权命令成员国降低产量,以维持价格,并对不遵守命令的成员国给予惩罚。但是,欧佩克在2006年关于减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两方面都说明,其已经不再具有这样的卡特尔权力。
  2006年10月,在油价创出78.4美元/桶的历史新高之后一路下滑,跌幅达到26%。欧佩克于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紧急会议,声称其内部已经在将原油日产量削减100万桶(相当于欧佩克日产量的4%)问题上达成一致。但据法国兴业银行飞马集团能源分析师安东尼·哈尔夫对《商务周刊》透露,欧佩克各成员国在以何种日产量作为减产基础的问题上发生严重的分歧,两个利益集团各不相让。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能源专家童莉霞进一步分析说,在欧佩克第一次减产决定之后,11月份,油轮跟踪组织的报告显示,来自伊朗的订单没有显示任何减产迹象。“除了沙特国家有明显的减产动作,委内瑞拉、尼日利亚以及伊朗等国更多的是在观望。”她说,“缺乏统一的减产行动,欧佩克就无法对石油市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让易卜拉欣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就在今年2月1日欧佩克宣布日减产50万桶之后,油价曾经一度攀升到60美元高位,而石油分析师们大都认为这与欧佩克的减产关系不大,他们认为,美国东北部的大雪以及伊朗核危机激化的政治局势才应该是油价上涨的真正推手。
  尽管如此,对欧佩克在未来的发展前景,童莉霞认为,不能忽视欧佩克在中长期将对石油市场产生的影响,她认为欧佩克的发展过程必定是一个“两头强、中间弱”的过程:1970年代欧佩克成立之初,由于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比较单一,欧佩克通过影响供求对当时的石油市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和影响市场因素的多元化,欧佩克必然经历一个调整的过程;而最终,因为石油资源的有限性,欧佩克必定还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6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字,也进一步证实了童莉霞的预测。根据《年鉴》统计,截至2005年底,欧佩克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024亿桶,占世界探明总储量的75.2%;而同期非欧佩克已探明石油储量仅为1754亿桶,占总储量14.6%。根据两者的储采比,分别是73.1和13.6,也就是说,在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不变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讲,一二十年后,世界石油的供应将完全依赖于欧佩克。尽管这种情况实际上不会发生,但欧佩克的资源地位将注定得到显著提高。
  当然,资源优势并不等于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能够唾手而得。在多种市场和非市场因素调教下变得越来越“温顺”的欧佩克要想重新崛起,关键还在于重新拾回昔日确保欧佩克战无不胜的“卡特尔”盔甲。曾经因为建立了有关欧佩克的模型研究而树立工业部门经济分析典范的经济学家平狄克(Pindyck),曾对欧佩克如何作为一个卡特尔获得成功给出建议:“统一规划的价格和产出,统一的利润分配机制,以及发现并惩罚欺骗者。”这三点对于欧佩克这样一个其内部成员具备不同水平的储量和生产能力,且至今没有找到好的办法解决成员瞒报产量和不遵守减产纪律的组织,迈出任何一步都将是异常艰难的。不过目前看来,这或许是欧佩克避免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必由之路,除非他们愿意走向解散。
其他文献
今年的《商务周刊》年会有一个主题,"后危机时代的持续成长"。身处历史之中,我们时常会迷茫,或许只有经过五年、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之后,我们才能看清这次危机究竟走出的是怎样
逸飞创意街近日召开招商新闻发布会,众多国际奢侈品品牌到场。目前,著名钢琴家郎朗已经确定在那里建立琴艺会。逸飞创意街是陈逸飞先生生前亲自策划,英国 ALSOP 公司完成整体
期刊
使用有线网络的传统工业设备监测系统有许多缺点,例如布线复杂,系统不灵活,环境影响严重,电缆维护成本高。针对这些缺点本文设计和开发基于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Industrial Wi
TMPCK是信息技术知识、数学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情境知识有效整合的专业知识,它有助于改进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以“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
7月27日.苏州河畔的创意园区内,麦乔浦利艺廊——-M Gallery迎来了法国著名雕塑家——苏太(SAULTERRE)的部分作品。那些充满神秘色彩和美妙曲线的雕塑作品,似乎蕴藏着无限丰
期刊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提出数字系统功能和复杂数字系统整体功能的概念,由此引伸出功能测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归结为通过复杂数字系统的分析,包括拓扑分析和逻辑分析,建立整体功
昔日的手机霸主也沦落到靠“减员增效”度日    6月8日,摩托罗拉拉开了庞大裁员计划的序幕。这家无线通讯跨国公司关闭了位于蒙特利尔的软件研发中心,并撤销该中心225个职位。此前的6月2日,摩托罗拉宣布在全球再裁员4000人,使裁员总数扩大到其雇员总数的11%。今年以来,该公司不断传出坏消息,现在它期望通过压缩运营成本使公司走出困境,但从被压弯的驼峰上卸下几捆稻草,显然不是救亡图存真正的金稻草。  
期刊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不断袭扰京津冀地区,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京津冀三地政府相继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论文以2012-2016年京津冀地区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产业梯度系数和各种特征污染物的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利用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检验产业转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通过双
青花梨是福建省科技厅从台湾引进、目前适应南方中低海拔地区种植的优质早熟砂梨良种。我县从4年前开始引种。通过栽培观察,其特性表现栽培园第2年开始挂果,第3年每667平方米产
随着官方的介入,上汽与南汽的合作很快就会有大动作    6月初,上海市分管工业的副市长胡延照率代表团访问南京,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与江苏方面洽谈上汽集团与南汽集团合作甚至合并事宜。  上海和江苏省两地政府正在力推上汽和南汽牵手。随着官方的介入,上汽和南汽合作有望进入新阶段。目前看来,上汽的意图是整个吃掉南汽,但南汽方面并不愿意接受。目前双方洽谈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荣威和名爵两大品牌的合作,而其中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