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让官辞俸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宦途中人,几乎没有人不想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挣越多。范仲淹则反其道而行,对朝廷授予的官俸一再推辞不受。其高风亮节,震古铄今。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向宰相吕夷简提议,陕西四路军事统帅,应文武各半,他愿将环庆路帅位让出,另命武臣接替。不久,朝廷晋前线四路帅臣为观察使,范为邠州观察使。观察使乃武官转衔之职,大约与文官的秘书监相当,而俸禄高许多。秘书监月俸45贯,观察使达200贯,翻四番多,够养活70户平民之家了。
  以在西北整军治边的功绩,范仲淹本可如时人所说,“正其名使之总戎,厚其禄使之抚下”,心安理得地接受。可“小范老子”三次上表请辞,说有“六不可”。其中重要一条,是他忧心守边士卒的艰苦生活,怕由之削弱前线将士的团结。他说,在前线打仗的士兵,一年吃不到一次肉,生活困苦;或病或伤、不能打仗的,即被丢弃,死了便草草挖洞掩埋;如有犯罪逃亡,抓住就杀头。这种境遇想让士兵为国死战,很难办到。他又自责道,我与守边士卒间已经有了一堵墙,不知有多厚,已经有一条沟,也不知有多深,我若再受朝廷“千金之赐”“千钟之禄”,那就墙更厚、沟更深,他们会更不平,说不上哪一天就要为难我了。还有在前线拼杀的军官,见我一个文臣得此荣宠,又会作何想?所以,范仲淹舍弃高官厚禄,要与官兵同甘共苦。
  书生统帅范仲淹,宁可自己官位低些,俸禄少些,也要為戍边将士鼓呼,加倍体恤、爱护之。在重文抑武、官员猎逐功名利禄的宋朝,范仲俺这样的官员真是凤毛麟角!他知道,将官脱离兵民,只求高官厚禄,不问士卒死活,无异于自毁长城。
  再三让辞之下,朝廷同意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兼任边事。最难得的是,范仲淹让官辞俸并非偶一为之,而是一以贯之地不图名利。
  庆历三年(1043)四月,朝廷升调范仲淹为枢密副使,他五次进让状;八月,朝廷又命他出任参知政事,他仍不愿就职,要求赴陕西边塞,但未获批准。照惯例,入中书做辅相,有一笔不菲的赏赐,他坚辞不受,说自己“涓劳未立”,不可无功受赏。升官发财,他看得很淡,一如其诗云:“功名若在天,何必心区区。莫竞高贵路,休妨谗嫉夫。”磊落心迹,可表天日。
  参知政事任间,范仲淹和富弼联手推行庆历改革,内容涉及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多方面。为使贤者在位、能者在政,他逐个检查监司名单,要把不称职的转运使、提点刑狱等一一勾去,撤换新人;富弼在一旁看了对他说:“你勾得容易,可被勾去的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答道:“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啊!”将国民利益置于官员利益之上,范仲淹的改革宗旨,一清二楚。他的心紧紧贴着百姓、士兵。改革触动了朝中许多既得利益者,宰相章得象等守旧官僚竭力阻挠,很快就借朋党之名,将他逐出中枢,出任邠州兼四路安抚使。范仲淹虽宠辱不惊,可庆历新政却无疾而终。
  屡屡让官辞俸,范仲淹的权力观、人生观,放在任何时代都熠熠生辉!看现今某些个别贪官污吏敛财过亿的,三年不升官惶惶然的,为官十载家财不满千万戚戚然的,他们与范仲淹相较,端若泥云,不可同日而语。
  人民政权的各级官员须是社会公仆,不可过于悬殊,更不可有特权,做官当老爷。恩格斯明确说,革命党要杜绝官员升官发财的思想和风气。是官为民、还是民为官,官员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还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实为鉴测真假公仆的最好试金石。如果当官就捞钱,再花钱买官,官越做越大,钱越捞越多,导致腐败丛生,那就会葬送江山。
  金代元好问评范仲淹说:“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范仲淹一生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格言,称其为官员楷模、旷代伟人,实至名归。仅让官辞俸一节,放眼史册,谁与争锋?读程应镠《范仲淹新传》,觅得打油两句:
  宦海风浪若等闲,为官当学范仲淹。
其他文献
先模仿中央电视台戏剧大赛的出题模式出一道选择题,不过这道题不是戏剧方面的,而是教育方面的:1946年,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校长。艺术专科学校分三个年级。请问,当时兼任教师的徐悲鸿教几年级?有三个答案供选择:1.一年级;2.二年级,3.三年级。你一定会选择三年级。因为三年级是毕业班。  这种选择是有一定依据的。哪个学校的校长不把最强的师资放到高年级、放到毕业班?再说了,时下的大
期刊
当代著名作家毕淑敏的经典散文集《生命因梦想而沸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1月出版),用31篇简练别致的散文,通过作家亲切朴实的诠释,告诉我们:生命是一趟没有返程的单程列车,怀揣梦想的人们唯有百般珍惜当下的时光,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活得足够精彩。  书中,毕淑敏以一个心理医生的敏锐,以一个作家的深刻,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履历和多年的所见所闻,针对芸芸众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心理困惑和纠结,用讲
期刊
晨起想吃早点,无意间便想到了从前上海老城隍庙百翎路上“春风松月楼”的素面,已经好长时间没吃过素面了,有点怀旧的意思。想以前我的住处离“春风松月楼”近在咫尺,却从未好好去珍惜过;现在时过境迁,倒反而越来越看重了。唉,人就是这么乖戾,一旦失去才觉珍贵。于是漱洗已毕趁早赶去。  还好,才6:10,店门尚未开启,但店门口却已有两老者站立等候。一问,也是来吃素面的。其中一人自告奋勇地告知:“6:30开门,1
期刊
人人都有一张脸。华夏尤为重脸,遂有“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之说。循此说,脸上升到了高级阶段:面子,这也是明明白白一张脸的2·0升级版。到了面子阶段,各行业各阶层,都会生发许多大问题,“面子比天大”,又“不蒸馒头蒸口气”嘛,波谲云诡的,历史也演绎了不少活剧、闹剧与丑剧。  东北有个说法,面子分高矮。“面子”高满面春风,“面子”矮、至没“面子”则垂头丧气。处处讲“面子”,常常“死要面子活受罪”。可见
期刊
建中靖国元年,徽宗登基、大赦天下,流放海南的苏轼启程北返,归途中写了《刚说》。  文章以引述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和“巧言令色,鲜矣仁”起笔,然后阐发一条人生经验:“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由近仁而至必仁,苏轼比孔子更相信刚者仁心,似有性格决定道德之意。但他没有展开现身说法,反予泛泛之交的孙
期刊
有消息说,最近,家住重庆市南岸区的谢先生遇上了一件烦心事——暑假期间,他9岁的儿子彤彤,参加一个户外拓展的夏令营活动。活动过程中,彤彤完成的一份问卷调查中,有个问题是:“你心中的榜样和偶像是谁?请按照重要程度写出排名前五位的人。”彤彤给出的答案,前五位全是娱乐明星。这让谢先生心烦不已、陷入沉思。  彤彤选填的五位娱乐明星都是谁,没有报道,不得而知。但却知道,在这份问卷调查中,有超过九成的孩子,将娱
期刊
我不是一个十分爱说话的人,但我常常为自已胡乱的表态,而最后无果感到羞愧。比如有一次,在一个还算比较正式的场合,我借着自己的虚荣,在朋友面前大放厥词,说凭借自己的社会影响力,过几天,一定能组织一帮人,为一位居无定所的老人募捐一笔可观费用。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了,依然是一无所获,从而成了一个笑柄。我感到内心的极度不安。  一次文学聚会,有位“大咖”,大谈时风日下,人心不古,呼吁作为文化人
期刊
岁月如流,蓦然回首,退休已近十年矣。2008年5月17日,笔者到站下车,到点走人。“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苏轼《行香子·述怀》)“退休”回家,换一种活法。  然则,说是“归去来兮”,却无“一日休闲”。十年3650天,不是上班胜似上班,每天按部就班经营着我的“五个一”工程:一台电脑、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只股票、外加一孙女。聊可自我安慰的是:盘点既往,未负余生,桑榆暮景,晚
期刊
生活中有一种人,他总有理。怎么个“总有理”法呢?第一,他总是以理直气壮不容置疑的口气说话,有时甚至表现得声色俱厉大义凛然;第二,他从来不听别人怎么说,或者即使听了,也立即毫不质疑地给予否定甚至是火力强劲地予以反击;第三,他从来不说“我错了”“对不起”这样的字眼;最最最……最不济的时候,他也不过是表达对对方“恨铁不成钢”的惋惜,或者干脆愤怒地拂袖而去。  这样的表述未免枯燥,有负于此类人的鲜活生动,
期刊
在唐代,他懷才不遇,逃入佛门,吟咏性情,嘲讽世态。他似仙,似佛,似僧,似疯,又似隐士。他就是寄迹山林的诗僧寒山子。  据《太平广记》引《仙传拾遗》说:“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陡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后人把他描绘成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人物。说他“状如贫子,形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