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之助:清代杜诗接受的特殊形态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pa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二十二年(1757),科举考试重新加入试律诗,此类应试诗歌的核心即诗题得句.试律诗的出处虽广涉经史子集,但各省乡试诗题得句出自杜诗者多达76道,远超其它典籍.试律诗主要围绕得句展开刻画、敷写,数量众多的诗题均出自杜诗,势必要求士子们从解题、诗法及具体写作上都围绕杜诗展开.因此即便在日常,士子们也需要不断地研习和揣摩杜诗.对于杜诗接受而言,这显然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看作清代杜诗接受的特殊形态.
其他文献
教育政策社会学是当代西方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流派.该学派承袭批判理论传统与后结构主义方法论,超越了传统公共政策学的“经验—技术”研究视域,重构了教育政策理论的核心问题:政策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通过民族志、诠释学、话语分析、轨迹分析和网络分析等质化与阐释方法,构建起具有学派特色的概念与理论“工具箱”.以一批特色刊物为理论阵地,促进学派理论传承与创新.在学派的核心系统与外围系统间存在着持续的人才环流,维系着学术共同体.教育政策社会学派创生的经验为中国特色教育学派培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瑞士创新性地建立了具有类型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从内涵来看,瑞士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是与高等学术教育学位同等重要的学位类型,是制度层面上对应用型学术水平的认可,也是技术变革引起生产模式革新的产物.从现状来看,瑞士采取“双路径并行”的发展路线,本着“同等水平”的原则,针对高等专业学校和联邦考试分别授予各级学位,具有鲜明的瑞士特色.从发展趋向来看,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技术革命、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升级的背景下,瑞士在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纵横衔接、授予监督、国际认证等方面呈现出新趋
歌曲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源头,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歌曲是最易沟通情感、最易传播与接受的文体,是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数字音乐”的引领下,中国歌曲迎来了对外输出的良好契机.本文基于歌曲翻译家彼得·洛的“五项全能”原则,根据中国歌曲的特点梳理了五种中国歌曲译配的方法.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系列部署.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若干意见》,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努力培养担当
期刊
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与传播起步较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之路.70多年来,通过系统准确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央文献的对外译介逐步成为塑造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与抓手.本文旨在回顾新中国中央文献对外译介事业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逐步走向组织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历史过程,分析并总结中央文献对外译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与特点,为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传工作、巩固提升党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末,英美文学伦理批评在历经波折后重获新生,并表征出两重新变:就理论层面而言,批评家在深度清理传统道德批评之积弊的同时,着力拓展"伦理"范畴的边界,并规设了文学伦理批评的对象与范式;就批评实践而言,文学伦理批评实践一改往昔纯粹道德训诫的策略,转而注重揭示文学文本在审美和伦理维度上的交融与互证.转型后的英美文学伦理批评之于我国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乏镜鉴价值.二者的理论根基、实践路径、建构模式、学科背景差异显著,后者在逻辑严密性、概念精确度、理论自反性、学科涵容度等方面仍有提升或完善的空间.
[1]我的总体目标是展示辩论的魅力和重要性,消除人们对说理和辩论的普遍误解.大多数人把辩论看成某种口角、辩论会或竞赛中说服或击败别人的手段.这种观点并非完全错误,但是有局限、不够全面.有些人确实把辩论当作施展技艺或用作扬威的手段,但辩论也可以在社会交往中扮演更具建设性的角色.
期刊
苏联解体至今的俄国文学在近30年间显示出若干充满悖论的新走向,如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进程之后东正教思想对文学的渗透,文学中心主义逐渐消解之后生发的新的文学造神运动,后现代主义文学狂欢之后新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的此起彼伏,以及女性文学崛起后的文学性别的中性化、经典文学的大众化和大众文学的经典化、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思想对峙及其此消彼长等.这些悖论走向表明,俄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复杂甚或艰难的发展过程,俄国当代作家和文艺学家们始终在进行紧张的创作实验和理论探索,与此同时,这些悖论走向也从另一侧面论证了俄国
本文是笔者对翻译研究学者吕克·范·多斯拉尔教授的访谈,内容涵盖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及其边界的拓展.范·多斯拉尔认可翻译学与生俱来自带跨学科的属性.他认为在翻译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跨学科的转变影响着翻译学的“转向”.一方面,跨学科的属性是翻译学自身不应该丢失的一个优势,因为翻译学一直享有跨学科带来的好处,跨学科也是翻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跨学科的属性也使得翻译学相对于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传统性和机构化程度更低.翻译学大量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概念,有稀释自身概念的风险,同时在当今拓展翻译边界的时候,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