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老人的记忆 百年家国的缩影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起由张之华先生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祉兹翰墨拾遗》一书,在封面淡雅的水墨山水间,一位睿智的老者目光如炬,透过历史的云烟,向我微笑。张祉兹先生名锡福,字祉兹,以字行,四川雅安人,生于1889年,卒于1961年。诚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方汉奇教授在本书的序中所言:“他是近现代中国的一个爱国的和积极参加过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知识分子,一个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积极拥护和支持党的各项工作的民主进步人士。”短短三句话,概括了他对国家一生的奉献。
  张祉兹先生的一生,和中国的近现代历史紧密联系,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拳拳赤子之心。20世纪初,张祉兹和当时的很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远赴日本,成为雅安第一个公费派赴日本学习农学畜牧兽医的留学生。留日学习期间,辛亥革命爆发,他响应孙中山召唤,一度回国参加蔡锷将军领导的云南起义的宣传联络活动,成为同盟会会员,投入到辛亥革命的第一线斗争中。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学成归国后,他一直从事教育与农牧科技事业,曾出任黑龙江省行署委员,省畜牧筹办处帮办,四川省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后更名为四川大学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的前身)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回归雅安故里致力于中小学教育……这位年轻的留学生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畜牧科技和教育事业。
  张祉兹先生是爱国的进步知识分子,解放前,在四川,他有得力的人际关系,可以助他成为有权有势的人,但他没有攀援附会。他具有诗人的气质,喜欢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散淡生活,诗词歌赋是他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雅安市志》附录中收录了他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组七律诗五首,描绘了雅安地区风景名胜的美丽景象,饱含了诗人对故乡秀丽山川的热爱以及对和平年景的向往。后人称赞这些诗道:“5首诗采用同一个韵,而且是险韵,能够一气写就,实为前人少有,堪称独创佳作。”
  这本书收录了张祉兹先生的一些旧体诗词,其中浸透着他饱满的生活情趣,使人不得不为他的艺术才华所折服。同时,作为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还常存忧国忧民之心,在他挥笔写就的词句里面无不浸透着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这本文集选录了他在黑龙江工作时,为发展当地畜牧事业所写的调研和规划,以及中年以后在四川从事教育工作时所写的有关教书育人方面的文字等,篇篇都展示了他的云水襟怀和敬业精神。
  最值得一书的是21世纪初发现的张祉兹先生的遗著——《致将军书》。1915年夏秋,张祉兹从日本学成归国后,奉黑龙江省巡按使、辛亥革命爱国将领朱庆澜将军电调,被聘任省行署委员兼省畜牧筹办处帮办,也就是在这段艰苦创业的时期,他写出了流传后人的《致将军书》。
  这封张祉兹致镇安右将军朱庆澜的信是2000年5月在黑龙江省档案馆被发现的,它用毛笔书写在白底红线8行宣纸信笺上,从右到左竖写,约1600字,字迹飘逸苍劲,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张祉兹先生以赤子报国之心,对如何建设好黑龙江这一国防重地,提出五点条陈:“选拔英才,资遣留学”;“修筑铁路,巩固国防”;“开发实业,以裕民生”;“端士习,以正人心”;“察牧令,以肃官方”。信中还列出正在草拟的发展全省畜牧业的五个方面的规划:“试办公用肉食厂,以维牧政,畅国货”,“兴办畜牧教育,以宏造就”,等等,表现出张先生超前、务实的眼光和渴望早日强国富民的意愿。
  在《致将军书》中,张祉兹先生还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说: “学校为人才渊薮,学生乃国民模范,不洁之渊,污秽必多,不正之模,体形斯怪。”教员务须“品行端正,上行下效,如影随形,师道立则善人多,移风易俗,端在于乎此。”他终此一生都坚持了这一观念,无怨无悔。直到晚年,他在坎坷中仍引以自慰的是:“一般受过教的学生,他们都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立功。”
  新中国成立后,张祉兹先生对新中国前途寄予无限希望,他写道:“依照政协纲领做去”,国家必然会“由小康而大同”,走向“民主、独立、和平、统一、富强”。并表示,他的个人志愿是:“只要一天存在,便要帮国家教育一批良善分子。”
  捡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记忆,还原一个有生命的历史,是散文写作的一个潮流。本书辑录了有关张祉兹先生的各种传记材料,以及家属和亲友们所写的怀念他的文字。这些回忆之作不事邀宠,笔锋平实,很有历史感、感染力和说服力,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峰回路转,在这些纪念文字中,我们看到了这个大家庭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这些源自心底的笔墨,证明了文字所能蕴含的能量。
  在本书的阅读中,我们能够从那些鲜活的历史细节里感受到人类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对高贵生命的讴歌和对自由精神的赞美。这是一部带着生命体验和灵魂呼吸的历史,不由得让人感叹,即便是在人生的困境里面,仍然有一种坚毅在支撑着我们前行。
   (责编兴柱)
其他文献
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共同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责任。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它领导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历史。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的希望之火。中国共产党开始担当起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推动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重任,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期刊
今年2月16日,是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华国锋同志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热爱,始终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奉献了毕生精力。  一、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敌后抗战,参加山西解放战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战斗  华国锋,原名苏铸,字成九,1921年出生于山西省交城县一个制革工人家庭。学生时代,他就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1936年冬
期刊
山西饭店,是山西省省城较大的会议型星级酒店,原名为“山西人民大礼堂”,始建于1914年(民国三年),由康有为题写“自省堂”。解放后经过整修,山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次党代会议就在此召开。60多年来,这里成为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以及省直各部门各种大型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1978年11月改名为省政府第三招待所。1981年5月改为文瀛饭店。  由于年代久远,老酒店设施老化,不
期刊
这些年来,一些省市级领导干部走马上任后,大都要在千人大会上或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传媒发表一番“就职宣言”。诸如:“规规矩矩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坦坦荡荡做人”;切实用好“三盆水”——“洗清脑”,“洗净手”,“洗勤脚”;“真正做到为官一任,致富一方、文明一方”……  应该说,新官上任后,发表“就职宣言”并非坏事。一份宣言,就是一面旗帜。用当下最时尚的话来说,“宣言”就是“宏誓大愿”。这种“宏誓大
期刊
毛泽东要徐向前去当抗大校长  西安事变后,在与国民党谈判中,毛泽东多次令周恩来向南京政府提出,红军要改编为四个师,准备任命贺龙、刘伯承、林彪、徐向前分别为四个师的师长。由于蒋介石限制共产党的军力,最后只允许红军改编成三个师。于是,徐向前被任命为一二九师副师长。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徐向前就是游击战争的能手,他指挥红四方面军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一次次“围剿”,先后为创建鄂豫皖和川陕革
期刊
当“我爸是李刚”“我叔叔是金国友” 成为2010年最大的社会笑谈和讥讽对象的时候,媒体报道的段君毅长子段存让朴素低调的生活作风感动了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的事,一时传为佳话。这两件均发生在“官二代”身上的事,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  要说“官二代”,不管是李刚的儿子还是金国友的侄子,恐怕没几个人能跟段存让比,能比段老更“红”更“专”。段存让作为高官的儿子却作着低官,过着艰苦朴素的离休
期刊
编前话“名人入党小记”“党员风范百例”是本刊于1985年创刊后不久开设的经典专栏,曾发表过几百篇文章,宣传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的革命风范,反映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仁人志士独特的“入党之路”,从而折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时候,本刊再次接续推出这两个专栏,希望大家爱读勤思,从历史人物的政治追求和平凡事迹中获得教益和启示。    高士其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细菌学
期刊
贺锦斋(1896-1928),原名贺文绣,湖南桑植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0月随军南下海陆丰,11月回洪湖、湘鄂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随贺龙回家乡组织革命武装,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贺锦斋任第一师师长。同年9月在湖南石门泥沙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2岁。    吾弟手足:  我承党殷勤的培养,常哥②多年的教育以至今日。我决心向培养者教育者贡献全部力量,虽赴汤蹈
期刊
尽管毛泽东拒绝组建“联合舰队”,赫鲁晓夫还是要协调与毛泽东的关系,他毫不犹豫地飞抵北京  随着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在“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上的观点对立,中苏关系由最初结盟时期的峰顶滑向低谷。然而,赫鲁晓夫却认为中苏两国的军事联合行动是无可怀疑的,历史必将证明此点。所以,赫鲁晓夫决定亲自飞往北京,去说服毛泽东。  他把这次北京之行定为秘密之旅,悄悄地飞去,不准备让外界知道。但为显示两党两国的一家
期刊
刘占魁,1922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鄄城县大埝乡西店村,现在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  1945年秋,刘占魁参加了邯郸战役,并亲手活捉了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四十军军长)马法五。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荣耀的事件,也是他后半生常对后人提起的事。近日,刘占魁老人向笔者讲述了在邯郸战役中活捉马法五的经过。   抗日战争中,刘占魁在老家当自卫队队长,1940年3月,鄄城县成立了抗日县政府,并成立抗日区队,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