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老鼠,有老鼠的地方就有捕鼠人的身影。作为城市里一种隐蔽的职业,捕鼠人很少被人熟知,他们的职业全称为“有害生物防制员”,专门以老鼠为敌人,对老鼠的习性很了解,掌握多种灭鼠的技能,清洁的城市环境离不开他们,虫害预防更少不了他们。
专门考职业资格证,有时捕鼠一天走20多公里
捕鼠人颜廷军,今年42岁,是哈市某大型有害生物防制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有害生物防制员”,从事这项工作有12年之久了。7月6日,又到了回访期,早上7点30分,记者跟随他及团队驱车来到距离公司30多公里外的一家大型企业进行老鼠及虫害的防治工作。
初见颜廷军,他皮肤黝黑,看起来特别能吃苦耐劳,他说有一次家里发现蟑螂,怎么也除不掉,买药时发现这家公司的药特别好使,当时正赶上公司招聘销售员,他就去应聘了。在工作中,发现这份工作为民除害,特别有意义,所以他就开始发奋学习,考取了有害生物防制员资格证,开始专业捕鼠,除有害生物。
外人看这份工作挺简单,每月六七千元的工资挺高,但专业性比较强。颜廷军说:“我们不仅要消杀还要找到老鼠的来源,进行防制。同时需要耐力、体力和对工作的热爱,有时去酒店等捕鼠必须要到晚上10点以后,一次消杀布药和放置鼠站、粘板等设备就要忙到凌晨三四点钟;遇到对大型企业、厂房消杀时,仅投放鼠站就要投放100多个,外围和室内每个角落都要走到,一天下来,几乎要走20多公里。虽然辛苦,但是每次帮助大家消除烦恼,挽回损失,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最多的一天抓了百余只老鼠
到达企业后,工作人员身着白色工作服,双手戴着手套,并提着事先备好的鼠药和“药盒”开始在企业外围巡视。
沿着企业大楼外围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黑色的小盒子,那是工作人员投放的鼠站,用来放鼠药的。盒子上面贴着一张绿色的标签,上面写着卫生害虫防制,并标有编号和日期,绿色向下的箭头指示到小黑盒子上,标签上还贴着宠物和人禁止触碰。
“由于此处地处偏僻,开建初期鼠患严重,开始时每天能抓几十只活老鼠,最多一天捉到过100多只。”颜廷军称,现在鼠患基本得到控制。
记者跟随该团队巡查了10多个鼠站,打开第一个位于门附近的鼠站,记者看到长约20厘米的正方形小黑盒内,左右两侧有两个圆洞,是为老鼠设计的通道,方便他们进出吃药;10多粒红色的丸状鼠药被放在高一层的内置小隔层内,设计相对高一些,主要是为了防水,防治下雨被浇湿导致药物失效。
为别人挽回更多损失,家人逐渐理解他的工作
就这样,一个一个鼠站查看,没药了就补药,小黑盒丢了就再补一个。颜廷军说,他们用的鼠药都是低毒无害的,老鼠吃后一个小时才会发挥药效,服药后老鼠的神经会被麻痹,当它回到洞内,就会撕咬同类,导致传染而死,死后尸体不会腐烂,直接变成干状,自然分解。所以,一般很少发现老鼠尸体。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酒店、车站、机场、食品厂等都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颜廷军称,刚开始从事这行时,家人朋友都不理解,后来意识逐渐转变,越来越理解他的工作了。有一次,公司接到求助电话:“我们仓库有老鼠,把货物都破坏了,你们快来帮忙看看吧。”接到公司的指派,他和同事王金吾立即赶往现场,老鼠习惯沿着边走,而且路线一旦确定安全,不会轻易改变。于是,二人排查完现场开始查看周边环境,因为厂房周边比较空旷,判断附近肯定有鼠洞。然后,他们沿仓库安放鼠站,并查找老鼠来源,将鼠洞封堵,截断老鼠的路。没过几日,该仓库鼠患基本得到控制。接下来二人做的就是后期防制了。那一次,商家特别感谢他们,直呼是他们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最难忘的经历:飞机内捕鼠保证顺利起飞
去年冬天,哈市居民家车库钻进老鼠,把车上的线路都咬坏了,老鼠一直抓不到。颜廷军笑着说:“当时我喊同事王金吾,抓到老鼠后让他把老鼠放笼里,他一着急把手机摔了,老鼠还死死攥在手中。”
提起最难忘的事,颜廷军说“去年九月份的一天,當天中午公司接到一家航空公司的电话,说飞机里发现两只老鼠,下午4点就要起飞,求助抓捕。”当天,公司负责人周丽萍立即召集人员,准备药品和专业设备一行30多人赶赴机场,一小时后到达。经全体专业人员专业投药捕杀,一个多小时再打开机门,发现了40余只老鼠的尸体,保证了飞机正常起飞。
看着飞机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感到自己职业是神圣的,感到这份职业带给大家的帮助有多大,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颜廷军称,工作久了,就对这份工作更热爱了。老鼠特别聪明,智商相当于6岁小孩,要不断摸索新方法和研究如何放药。一旦遇到某个位置老鼠特别多的时候,就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用鼠站、鼠板等,如果总用一种药它就不会再吃了,要经常变换方式。也要掌握老鼠的生活习性,比如,用鼠板粘到一只老鼠,要让它在那大叫,叫声是让同类以后不要再来这里,这个地方有危险,这样才能减少老鼠。所以在工作中,要经常动脑筋。
颜廷军提醒居民,夏季晚间产生的餐厨垃圾不要存放在楼道内,因为老鼠会顺着管道爬入楼道,如果发现有食物,第二次还会来。
此外,周丽萍提醒人们,老鼠繁殖能力很强,它的唾液和粪便能传播72种疾病,尤其是对肝的影响最大,大家发现老鼠要重视起来。
(《生活报》2018.7.9)
专门考职业资格证,有时捕鼠一天走20多公里
捕鼠人颜廷军,今年42岁,是哈市某大型有害生物防制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有害生物防制员”,从事这项工作有12年之久了。7月6日,又到了回访期,早上7点30分,记者跟随他及团队驱车来到距离公司30多公里外的一家大型企业进行老鼠及虫害的防治工作。
初见颜廷军,他皮肤黝黑,看起来特别能吃苦耐劳,他说有一次家里发现蟑螂,怎么也除不掉,买药时发现这家公司的药特别好使,当时正赶上公司招聘销售员,他就去应聘了。在工作中,发现这份工作为民除害,特别有意义,所以他就开始发奋学习,考取了有害生物防制员资格证,开始专业捕鼠,除有害生物。
外人看这份工作挺简单,每月六七千元的工资挺高,但专业性比较强。颜廷军说:“我们不仅要消杀还要找到老鼠的来源,进行防制。同时需要耐力、体力和对工作的热爱,有时去酒店等捕鼠必须要到晚上10点以后,一次消杀布药和放置鼠站、粘板等设备就要忙到凌晨三四点钟;遇到对大型企业、厂房消杀时,仅投放鼠站就要投放100多个,外围和室内每个角落都要走到,一天下来,几乎要走20多公里。虽然辛苦,但是每次帮助大家消除烦恼,挽回损失,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最多的一天抓了百余只老鼠
到达企业后,工作人员身着白色工作服,双手戴着手套,并提着事先备好的鼠药和“药盒”开始在企业外围巡视。
沿着企业大楼外围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黑色的小盒子,那是工作人员投放的鼠站,用来放鼠药的。盒子上面贴着一张绿色的标签,上面写着卫生害虫防制,并标有编号和日期,绿色向下的箭头指示到小黑盒子上,标签上还贴着宠物和人禁止触碰。
“由于此处地处偏僻,开建初期鼠患严重,开始时每天能抓几十只活老鼠,最多一天捉到过100多只。”颜廷军称,现在鼠患基本得到控制。
记者跟随该团队巡查了10多个鼠站,打开第一个位于门附近的鼠站,记者看到长约20厘米的正方形小黑盒内,左右两侧有两个圆洞,是为老鼠设计的通道,方便他们进出吃药;10多粒红色的丸状鼠药被放在高一层的内置小隔层内,设计相对高一些,主要是为了防水,防治下雨被浇湿导致药物失效。
为别人挽回更多损失,家人逐渐理解他的工作
就这样,一个一个鼠站查看,没药了就补药,小黑盒丢了就再补一个。颜廷军说,他们用的鼠药都是低毒无害的,老鼠吃后一个小时才会发挥药效,服药后老鼠的神经会被麻痹,当它回到洞内,就会撕咬同类,导致传染而死,死后尸体不会腐烂,直接变成干状,自然分解。所以,一般很少发现老鼠尸体。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学校、机关事业单位、酒店、车站、机场、食品厂等都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颜廷军称,刚开始从事这行时,家人朋友都不理解,后来意识逐渐转变,越来越理解他的工作了。有一次,公司接到求助电话:“我们仓库有老鼠,把货物都破坏了,你们快来帮忙看看吧。”接到公司的指派,他和同事王金吾立即赶往现场,老鼠习惯沿着边走,而且路线一旦确定安全,不会轻易改变。于是,二人排查完现场开始查看周边环境,因为厂房周边比较空旷,判断附近肯定有鼠洞。然后,他们沿仓库安放鼠站,并查找老鼠来源,将鼠洞封堵,截断老鼠的路。没过几日,该仓库鼠患基本得到控制。接下来二人做的就是后期防制了。那一次,商家特别感谢他们,直呼是他们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最难忘的经历:飞机内捕鼠保证顺利起飞
去年冬天,哈市居民家车库钻进老鼠,把车上的线路都咬坏了,老鼠一直抓不到。颜廷军笑着说:“当时我喊同事王金吾,抓到老鼠后让他把老鼠放笼里,他一着急把手机摔了,老鼠还死死攥在手中。”
提起最难忘的事,颜廷军说“去年九月份的一天,當天中午公司接到一家航空公司的电话,说飞机里发现两只老鼠,下午4点就要起飞,求助抓捕。”当天,公司负责人周丽萍立即召集人员,准备药品和专业设备一行30多人赶赴机场,一小时后到达。经全体专业人员专业投药捕杀,一个多小时再打开机门,发现了40余只老鼠的尸体,保证了飞机正常起飞。
看着飞机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大家都感到自己职业是神圣的,感到这份职业带给大家的帮助有多大,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颜廷军称,工作久了,就对这份工作更热爱了。老鼠特别聪明,智商相当于6岁小孩,要不断摸索新方法和研究如何放药。一旦遇到某个位置老鼠特别多的时候,就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用鼠站、鼠板等,如果总用一种药它就不会再吃了,要经常变换方式。也要掌握老鼠的生活习性,比如,用鼠板粘到一只老鼠,要让它在那大叫,叫声是让同类以后不要再来这里,这个地方有危险,这样才能减少老鼠。所以在工作中,要经常动脑筋。
颜廷军提醒居民,夏季晚间产生的餐厨垃圾不要存放在楼道内,因为老鼠会顺着管道爬入楼道,如果发现有食物,第二次还会来。
此外,周丽萍提醒人们,老鼠繁殖能力很强,它的唾液和粪便能传播72种疾病,尤其是对肝的影响最大,大家发现老鼠要重视起来。
(《生活报》201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