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得出”只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第一步,接下来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陕西彬州市易地扶贫搬迁户“稳不住”主要有入住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提高了贫困户的生存成本,农村旧宅没有完成历史使命,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住房面积分配政策不够合理等原因,应灵活运用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提高搬迁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真正实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贫困户彻底挪穷窝、斩断穷根的最有力的举措,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问题效果最显著的办法,本质上也带给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各级政府多年的努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基本实现了应搬尽搬、搬得出这一最基本的任务。但搬得出也要稳得住,只有穩得住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实现搬迁群众住得安心住得稳,多措并举后续扶持工作就显得十分关键。结合彬州市的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具体调研。
彬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彬州市实施易地搬迁规模为1170户4365人,集中安置1070户3986人(其中新建安置社区12个,安置搬迁户921户3319人,中心村集中安置18户62人,商品存量房集中安置131户605人),分散安置100户379人。笔者先后对北极镇里村社区安置点、新民镇屯庄社区安置点、龙高镇尚鑫小区等彬州市17个搬迁社区进行了调研,看到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的稳不住问题及成因
(一)入住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提高了贫困户的生存成本
笔者来到太峪镇新堡子社区安置小区,虽然安置小区环境优美,周边的配套设施完善,各方面生活服务也更加便捷,居住条件要远远好于搬迁户原先所在的偏僻乡村。但稀稀拉拉见到的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就近上学的小孩,很少看见青壮年人,调查得知他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原先的老家居住务农,很少时间住安居点,经常是来回两头跑。晚上八点多,小区的路灯孤独地亮着,从个别窗口透出几点稀疏的灯光,其他房子黑灯瞎火。由此可见实际入住率不高。调查的实际情况是搬迁户在上级检查时,来到安置房应付检查,检查一结束,又四里五散回到了原来住的地方。调查得知,搬迁户之所以两头跑,主要还是对新居“不服水土”稳不住,不习惯安置小区的生活。造成这部分人“水土不服”稳不下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日常生活成本加大,给易地扶贫搬迁户造成新的经济压力。这些人以前生活在农村老家,承包地就在居住地,粮食、油、蔬菜、燃料等就地解决,自给自足,生活成本极低,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生活费用开支小,三口之家每月就花个几百元。但搬进远离生活地的城镇安置点后,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以前不需要花钱的粮食、油、蔬菜、燃料现在每月都成了固定的新增开支,还有些不能预料的花销,用他们的话说,花钱的路子太多了,想都想不到,日常生活成本大幅增加。有些老人戏虐地说,“在城里啥都要花钱,吃一根葱,尿一泡尿都要钱。”对于以前过惯紧缩日子的贫困户来说,突然每月增加这么大一笔钱的开支,确实有些不适应,有些受不了,除非孩子上学,他们更多地愿意居住在老家。
2、搬迁户农业收入减少。安置点搬迁来的常住的贫困人口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对于这些年龄偏大的农村老人来说,他们习惯于在农村种地做家务,缺乏远离土地的劳动技能,城镇生活接纳不了他们的劳动,这么大年龄的人在农村还能种种地,还能种植一些农作物,在满足自家日常生活之外,出售后贴补家用。但在安置地区,尤其到了城里,谁要他干活?对于年龄偏大城镇生活技能不具备的这群老人,他们往往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只能闲待在家,这样长期憋下去,他们一天也不想在安置点,只要一有机会,就往老家跑。
3、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缺乏门路。在彬州市这17个安置点,政府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引进好的企业存在诸多困难,很难去实现。即使成功引进的企业,对原始劳动力的需求有限,很多不适合毫无专业技能的搬迁户去就业。通过调查新民镇屯庄社区安置点和新民镇家和社区安置点发现,虽然附近就是新民镇高端能源化工区,但都对用工要求比较高,很少有搬迁户去企业就业,根本不能解决这些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的需求,没有起到在安置区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的作用。
4、部分人不愿提前“退休”变成“没用人”。在搬迁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的老人,虽然过了60岁,但身体健康,仍然有劳动能力。他们在农村劳动惯了,能够自食其力,不看别人脸色生活,但到了城里,就不得不“退休”,无事可做,变成没用的人,靠子女供养,看别人脸色生活。在他们的思想里,只要能爬动,就要自食其力,不愿看别人脸色生活。
(二)农村旧宅没有完成历史使命
在搬迁户搬走后,农村原来的住宅,按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要求,搬迁户搬迁到新的安置小区后,必须对老家的住宅进行腾退、拆除、复耕,这样,搬迁工作才算彻底完成。但笔者通过对新民镇、义门镇等几个乡镇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研,发现实际情况是,现在仍然有不少搬迁户原住宅,并没有完成腾退和拆迁。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这部分搬迁户对老家的房子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些老家的住宅它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老家房子还有根本离不开的用途,腾退、拆除的时机还不成熟。其主要因素如下:
1、易地扶贫搬迁户从事原有承包地、山林等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村旧宅。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搬迁户的农村户口不随居住点的变化进行迁移,原有的承包地、山林经营权保持不变,所以,搬迁户迁入新的安置点,却仍然需要从事原有的承包地、山林等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情况下,搬迁户要在老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彻底离不开老住宅。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正是因其居住环境不适宜发展才搬迁的,可以想到这样的条件,耕地、林坡能流转给谁,不自己经营,只有荒废。因此在流转渠道不畅通之前,旧宅腾退、拆迁困难阻力重重。 2、易地扶贫搬迁户部分日常生活物资要来自原有土地,农村旧宅成了保障基地。安置小区目前条件下根本保证不了搬迁户的生活需要,他们的粮食、油、蔬菜等很多生活资料仍然要从原有土地上去取得,仍需要以“两头跑”的方式保证生存。在日常生活问题不能很好地去解决之前,在搬迁户不能实现住得稳、稳得住之前,旧宅就拆不了。旧宅拆了,他们怎么去生活?
3、易地扶贫搬迁户办理红白喜事离不开农村旧宅。任何人不能左右人的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红白喜事就要操办。现在红事好办,一个酒店就搞定了,但白事在红白喜事服务中心没建成前只有在家里操办。即使有殡仪馆,但选择公墓安葬殡仪馆操办的费用一般群众承担不起,何况贫困户,更是不敢想。在中国农村,办理红白喜事是老百姓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在习俗上也十分讲究。该习俗影响着农村的人际关系、社会名声等各方各面,由于农村住宅场地面积宽阔,亲属、乡亲聚居,搬迁群众也就习惯在农村住宅中操办红白喜事,搬迁小区满足不了处理红白喜事的需求,这也导致旧宅拆不了。
(三)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住房面积分配政策有待调整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政策规定,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住房含公摊面积人均入住标准是25平方米,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在实际安置当中,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永乐镇永福社区等三个安置点调研得知,农村人比不了城里人,平时生活物资用具比较杂,比较多,1人户25平方米确实不能满足搬迁户日常生活的基本使用功能;2人户50平方米面积狭小,只有一个卧室,对于有不同辈分、不同性别的搬迁户来说,根本满足不了居住需要;3人户安置75平方米单元,两个卧室,看似问题不大,实际也面临不少的居住困境。
多措并举后续扶持是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得住的关键
脱贫攻坚战的使命就是要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落下。不是易地搬迁群众不听话,而是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位。乐业才能安居,才能实现稳得住。如果搬迁户在安置地都能够就业,有事可干,有稳定的收入,谁还会跑回老家去种地。试想红白喜事服务中心建起来了,费用合理,办事方便,谁还愿意到老家去办理丧事。对于拆除旧宅,关键在于把握时机。任何事情时机成熟了自然容易解决。所以,笔者认为:
1、认真落实《彬州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安排意见》(彬脱贫办发〔2019〕45号)文件精神,坚持精准方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全市所有安置点,逐点逐户逐项排查,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切实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各项工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住得稳、能发展、可致富”。
2、政府加大直接补贴力度。调研发现,近一半的搬迁户没有信心完全实施整体搬迁,超过三分之一的搬迁户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来完成彻底搬迁,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们担心搬迁之后的收入减少与日常开支增加。要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必须发挥政府的关键作用,为贫困家庭提供必须的资金援助,力争解决搬迁户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困难。
3、主动出击,积极招引企业入驻,拓宽搬迁户就业门路,实现安置点就近就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搬迁户要稳得住,要踏踏实实安居,必须有稳定的就业,有预期的经济收入。这样,搬迁户的心自然就安稳了。落实企业入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落地,就可以实现搬迁户家庭成员家门口就业,既能有固定收入,又方便照顾家庭,也减少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安居乐业。
4、通过培训提高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职业技能。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固然重要,效果直接,但提高搬迁户的知识水平却能解决扶贫工作的长远问题。因为只有当贫困户思想意识提升,自我产生改变现状,想搬迁要发展的想法,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才能长远实现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政府应积极作为,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开展搬迁户职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培训课程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提升搬迁户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让他们可以通过专业技能的提高,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劳动市场竞争力。
5、完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快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安置小区的就业、就医、就学、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服务能力;帮助安置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提升小区居民思想文化意识,营造一种和谐互助的社区文化氛围,让搬迁户喜爱社区,增强融入感、安定感,消除“水土不服”的陌生感、不适感,感情的天平由农村老家倾斜向搬迁安置点。
6、科学调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面积分配政策。摸透情况,因户制宜,针对各个搬迁户的实际情况合理落实住房面积及户型。笔者认为,1人户安置面积以40-50平方米为宜,这才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2至3人户安置房有效面积至少80平方米以上,户型设计两三个卧室,才基本可以满足家庭分居生活需求。
7、加强后期可持续的扶贫支持。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是短期内就能彻底解决的,我们不能因为建成一批安置小区,完成了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便认为扶贫工作就大功告成。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安置小区的建成及完成搬迁,只是实现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脱贫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政府应建立长期扶贫机制,畅通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诉求渠道,时刻关注搬迁群众,及时听取他们的心声,确保随时掌握搬迁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妥善解决。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斩穷根”的最有效举措,也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关键措施,更是特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过程中,需灵活运用政策,切实从搬迁户需要出发,切中问题实际,解决搬迁户切身的生活难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总结推广脱贫致富成功经验,结合各安置小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提高搬迁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因人制宜,因户施策,经济和思想同时抓,切实保障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易地扶贫搬迁户住得安心、放心,真正实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参考文献
[1]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7月9日http://www.snbinzhou.gov.cn/gk/fgwj/57947.htm.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
[3]陈源,王悦,魏奋子,史如霞.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方式与基本经验[J].甘肃农业,2016年22期.
[4]程丹,王兆清,李富忠.易地扶贫搬迁研究——以山西省五台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5]张悦,王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成效及问题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作者簡介
王振华 任职于中共彬州市委党校
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实施的一项重大工程,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贫困户彻底挪穷窝、斩断穷根的最有力的举措,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问题效果最显著的办法,本质上也带给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各级政府多年的努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基本实现了应搬尽搬、搬得出这一最基本的任务。但搬得出也要稳得住,只有穩得住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实现搬迁群众住得安心住得稳,多措并举后续扶持工作就显得十分关键。结合彬州市的实际情况,笔者进行了具体调研。
彬州市易地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彬州市实施易地搬迁规模为1170户4365人,集中安置1070户3986人(其中新建安置社区12个,安置搬迁户921户3319人,中心村集中安置18户62人,商品存量房集中安置131户605人),分散安置100户379人。笔者先后对北极镇里村社区安置点、新民镇屯庄社区安置点、龙高镇尚鑫小区等彬州市17个搬迁社区进行了调研,看到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易地扶贫搬迁户中的稳不住问题及成因
(一)入住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提高了贫困户的生存成本
笔者来到太峪镇新堡子社区安置小区,虽然安置小区环境优美,周边的配套设施完善,各方面生活服务也更加便捷,居住条件要远远好于搬迁户原先所在的偏僻乡村。但稀稀拉拉见到的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就近上学的小孩,很少看见青壮年人,调查得知他们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原先的老家居住务农,很少时间住安居点,经常是来回两头跑。晚上八点多,小区的路灯孤独地亮着,从个别窗口透出几点稀疏的灯光,其他房子黑灯瞎火。由此可见实际入住率不高。调查的实际情况是搬迁户在上级检查时,来到安置房应付检查,检查一结束,又四里五散回到了原来住的地方。调查得知,搬迁户之所以两头跑,主要还是对新居“不服水土”稳不住,不习惯安置小区的生活。造成这部分人“水土不服”稳不下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日常生活成本加大,给易地扶贫搬迁户造成新的经济压力。这些人以前生活在农村老家,承包地就在居住地,粮食、油、蔬菜、燃料等就地解决,自给自足,生活成本极低,基本上花不了多少钱,生活费用开支小,三口之家每月就花个几百元。但搬进远离生活地的城镇安置点后,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以前不需要花钱的粮食、油、蔬菜、燃料现在每月都成了固定的新增开支,还有些不能预料的花销,用他们的话说,花钱的路子太多了,想都想不到,日常生活成本大幅增加。有些老人戏虐地说,“在城里啥都要花钱,吃一根葱,尿一泡尿都要钱。”对于以前过惯紧缩日子的贫困户来说,突然每月增加这么大一笔钱的开支,确实有些不适应,有些受不了,除非孩子上学,他们更多地愿意居住在老家。
2、搬迁户农业收入减少。安置点搬迁来的常住的贫困人口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小孩,对于这些年龄偏大的农村老人来说,他们习惯于在农村种地做家务,缺乏远离土地的劳动技能,城镇生活接纳不了他们的劳动,这么大年龄的人在农村还能种种地,还能种植一些农作物,在满足自家日常生活之外,出售后贴补家用。但在安置地区,尤其到了城里,谁要他干活?对于年龄偏大城镇生活技能不具备的这群老人,他们往往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只能闲待在家,这样长期憋下去,他们一天也不想在安置点,只要一有机会,就往老家跑。
3、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缺乏门路。在彬州市这17个安置点,政府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条件所限,引进好的企业存在诸多困难,很难去实现。即使成功引进的企业,对原始劳动力的需求有限,很多不适合毫无专业技能的搬迁户去就业。通过调查新民镇屯庄社区安置点和新民镇家和社区安置点发现,虽然附近就是新民镇高端能源化工区,但都对用工要求比较高,很少有搬迁户去企业就业,根本不能解决这些易地扶贫搬迁户就业的需求,没有起到在安置区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的作用。
4、部分人不愿提前“退休”变成“没用人”。在搬迁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的老人,虽然过了60岁,但身体健康,仍然有劳动能力。他们在农村劳动惯了,能够自食其力,不看别人脸色生活,但到了城里,就不得不“退休”,无事可做,变成没用的人,靠子女供养,看别人脸色生活。在他们的思想里,只要能爬动,就要自食其力,不愿看别人脸色生活。
(二)农村旧宅没有完成历史使命
在搬迁户搬走后,农村原来的住宅,按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要求,搬迁户搬迁到新的安置小区后,必须对老家的住宅进行腾退、拆除、复耕,这样,搬迁工作才算彻底完成。但笔者通过对新民镇、义门镇等几个乡镇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研,发现实际情况是,现在仍然有不少搬迁户原住宅,并没有完成腾退和拆迁。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这部分搬迁户对老家的房子有很大的依赖性,这些老家的住宅它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老家房子还有根本离不开的用途,腾退、拆除的时机还不成熟。其主要因素如下:
1、易地扶贫搬迁户从事原有承包地、山林等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村旧宅。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搬迁户的农村户口不随居住点的变化进行迁移,原有的承包地、山林经营权保持不变,所以,搬迁户迁入新的安置点,却仍然需要从事原有的承包地、山林等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情况下,搬迁户要在老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就彻底离不开老住宅。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正是因其居住环境不适宜发展才搬迁的,可以想到这样的条件,耕地、林坡能流转给谁,不自己经营,只有荒废。因此在流转渠道不畅通之前,旧宅腾退、拆迁困难阻力重重。 2、易地扶贫搬迁户部分日常生活物资要来自原有土地,农村旧宅成了保障基地。安置小区目前条件下根本保证不了搬迁户的生活需要,他们的粮食、油、蔬菜等很多生活资料仍然要从原有土地上去取得,仍需要以“两头跑”的方式保证生存。在日常生活问题不能很好地去解决之前,在搬迁户不能实现住得稳、稳得住之前,旧宅就拆不了。旧宅拆了,他们怎么去生活?
3、易地扶贫搬迁户办理红白喜事离不开农村旧宅。任何人不能左右人的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红白喜事就要操办。现在红事好办,一个酒店就搞定了,但白事在红白喜事服务中心没建成前只有在家里操办。即使有殡仪馆,但选择公墓安葬殡仪馆操办的费用一般群众承担不起,何况贫困户,更是不敢想。在中国农村,办理红白喜事是老百姓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在习俗上也十分讲究。该习俗影响着农村的人际关系、社会名声等各方各面,由于农村住宅场地面积宽阔,亲属、乡亲聚居,搬迁群众也就习惯在农村住宅中操办红白喜事,搬迁小区满足不了处理红白喜事的需求,这也导致旧宅拆不了。
(三)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住房面积分配政策有待调整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政策规定,易地扶贫搬迁户安置住房含公摊面积人均入住标准是25平方米,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在实际安置当中,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永乐镇永福社区等三个安置点调研得知,农村人比不了城里人,平时生活物资用具比较杂,比较多,1人户25平方米确实不能满足搬迁户日常生活的基本使用功能;2人户50平方米面积狭小,只有一个卧室,对于有不同辈分、不同性别的搬迁户来说,根本满足不了居住需要;3人户安置75平方米单元,两个卧室,看似问题不大,实际也面临不少的居住困境。
多措并举后续扶持是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得住的关键
脱贫攻坚战的使命就是要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落下。不是易地搬迁群众不听话,而是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位。乐业才能安居,才能实现稳得住。如果搬迁户在安置地都能够就业,有事可干,有稳定的收入,谁还会跑回老家去种地。试想红白喜事服务中心建起来了,费用合理,办事方便,谁还愿意到老家去办理丧事。对于拆除旧宅,关键在于把握时机。任何事情时机成熟了自然容易解决。所以,笔者认为:
1、认真落实《彬州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安排意见》(彬脱贫办发〔2019〕45号)文件精神,坚持精准方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全市所有安置点,逐点逐户逐项排查,发现并解决存在问题,切实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扶持力度,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等各项工作,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住得稳、能发展、可致富”。
2、政府加大直接补贴力度。调研发现,近一半的搬迁户没有信心完全实施整体搬迁,超过三分之一的搬迁户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来完成彻底搬迁,由于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他们担心搬迁之后的收入减少与日常开支增加。要解决搬迁户的后顾之忧,必须发挥政府的关键作用,为贫困家庭提供必须的资金援助,力争解决搬迁户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困难。
3、主动出击,积极招引企业入驻,拓宽搬迁户就业门路,实现安置点就近就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搬迁户要稳得住,要踏踏实实安居,必须有稳定的就业,有预期的经济收入。这样,搬迁户的心自然就安稳了。落实企业入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落地,就可以实现搬迁户家庭成员家门口就业,既能有固定收入,又方便照顾家庭,也减少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安居乐业。
4、通过培训提高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职业技能。改善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固然重要,效果直接,但提高搬迁户的知识水平却能解决扶贫工作的长远问题。因为只有当贫困户思想意识提升,自我产生改变现状,想搬迁要发展的想法,变要我富为我要富,才能长远实现脱贫致富的不竭动力。政府应积极作为,主动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开展搬迁户职业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培训课程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提升搬迁户的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让他们可以通过专业技能的提高,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劳动市场竞争力。
5、完善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政府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快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安置小区的就业、就医、就学、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管理服务能力;帮助安置小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提升小区居民思想文化意识,营造一种和谐互助的社区文化氛围,让搬迁户喜爱社区,增强融入感、安定感,消除“水土不服”的陌生感、不适感,感情的天平由农村老家倾斜向搬迁安置点。
6、科学调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面积分配政策。摸透情况,因户制宜,针对各个搬迁户的实际情况合理落实住房面积及户型。笔者认为,1人户安置面积以40-50平方米为宜,这才可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2至3人户安置房有效面积至少80平方米以上,户型设计两三个卧室,才基本可以满足家庭分居生活需求。
7、加强后期可持续的扶贫支持。扶贫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是短期内就能彻底解决的,我们不能因为建成一批安置小区,完成了贫困群众易地搬迁,便认为扶贫工作就大功告成。要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安置小区的建成及完成搬迁,只是实现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切实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后续脱贫发展问题,因地制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政府应建立长期扶贫机制,畅通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诉求渠道,时刻关注搬迁群众,及时听取他们的心声,确保随时掌握搬迁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妥善解决。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斩穷根”的最有效举措,也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关键措施,更是特困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但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过程中,需灵活运用政策,切实从搬迁户需要出发,切中问题实际,解决搬迁户切身的生活难题,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要总结推广脱贫致富成功经验,结合各安置小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加大后续扶持力度,提高搬迁群众的自身“造血”功能,因人制宜,因户施策,经济和思想同时抓,切实保障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易地扶贫搬迁户住得安心、放心,真正实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参考文献
[1]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7月9日http://www.snbinzhou.gov.cn/gk/fgwj/57947.htm.
[2]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
[3]陈源,王悦,魏奋子,史如霞.2010年以来甘肃省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方式与基本经验[J].甘肃农业,2016年22期.
[4]程丹,王兆清,李富忠.易地扶贫搬迁研究——以山西省五台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5年01期.
[5]张悦,王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成效及问题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作者簡介
王振华 任职于中共彬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