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连续梁长期下挠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路交通发展日益迅猛,桥梁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一些常见病害,如大跨径连续梁长期下挠问题。为了有效减小跨中挠度,通过对工程实例(95+162+95)m连续梁进行有限元模拟,从结构不同部位的刚度调整、钢束布置及预应力损失等方面对跨中挠度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增加中支点梁高对挠度会产生有利效应,但跨中梁高与中支点梁高比值达到一个界值后,下挠值降低速率减缓;通过增加中支点或跨中梁高,同时在结构受力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减小底板厚度来减轻结构自重,能有效的减小跨中长期挠度;底板预应力损失较顶板预应
其他文献
本项目介绍了农用拖拉机的现状以及国内外排放法规的发展,对目前国内外农用拖拉机实际工况下的排放试验研究及对农用拖拉机采用油品技术、机内净化处理、机外后处理等技术路线的排放研究进行了阐述,找出了目前我国农用拖拉机排放存在的不足,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发展特点,为中国农用拖拉机的排放控制提供参考。
工程机械的智能化控制直接关乎机械设备的作业效率和安全可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智能化控制技术逐渐成为工程机械控制的“主战场”,无疑对提升工程机械自动化控制水平和延长机械设备运行寿命具有重要作用。智能控制技术包含了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技术等子控制模块,需结合不同的作业条件和设备属性,因地制宜地在工程机械控制领域应用。笔者以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起重机等机械设备为研究对象,系统解读了智能控制技术的本质内涵,以此为契机,阐述了智能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控制中的创新应用,旨在助力我国工程机
重载运输会导致桥涵结构病害大量出现,致使其结构承载能力下降和使用性能降低。以朔黄铁路低填盖板涵洞加固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波纹板加固和框构套涵加固两种方式的加固效果。研究表明:两种加固方案均能达到结构性能提升的目的,波纹板加固对净空的影响小、加固施工工艺复杂,框构套涵加固结构刚度和承载能力提升显著。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加固方式。
《元刊杂剧三十种》与明代《元曲选》有13篇相同剧本,两个版本间虽不一定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其中相关片段句式的同义异文表达,为我们进行元明句式比较提供了素材。在《元曲选》的异文表达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元刊杂剧三十种》进行了“句式成分添加”的加工。《元刊》中某些句式结构的表达,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蒙古语对北方汉语接触、渗透和融合的现象有关。而《元曲选》通过添加了相关的虚词或句式成分等,凸显了汉语常规化的表达方式。
高海拔隧道施工供氧是改善隧道内氧气含量、满足施工人员供氧需求、防止劳动效率降低、保障施工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重要措施。根据大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采用理论公式计算得到隧道需求供氧量,利用Fluent软件模拟通风供氧与弥散式供氧方法下隧道掌子面附近氧气质量分数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掌子面弥散式供氧方法比通风供氧方法对提高掌子面附近氧气质量分数更加可行有效;采用掌子面弥散式供氧方法时,每循环进尺隧道的供氧量32.08~96.25 m3,通风速度越高供氧量越大,氧气质量分数分布越均匀。研究成果
混凝土内部存在肉眼不可见的微裂缝,不及时修复会扩展成宏观裂缝,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依据微膨胀、络合沉淀和碳化结晶理论研制了一种能有效修复混凝土微裂缝的新型自修复剂。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得到修复组分的最佳配比:络合组分∶调凝组分∶储水组分∶增塑组分∶密实组分=1.00∶0.25∶2.00∶3.37∶13.47,在此配比下的裂缝宽度分别由0.27 mm和0.12 mm实现完全修复,冻融循环200次时掺入修复剂后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比未掺加修复剂混凝土高10.8%,抗冻性得到显著优化。XRD和SEM分析显示,修复
魏氏组织为亚共析钢钢中容易产生的有害组织,汽车活塞杆用45钢要求不得有魏氏组织,正常工艺(坯1120~1200℃均热,终轧950℃)生产的45钢存在0.5~1.0级的魏氏组织;通过将钢中Al含量由原0.013%提高至0.038%、坯均热温度降至1070~1100℃、终轧温度降至800℃,魏氏组织级别由0.5-1.0级降低为0级,有效防止了45钢的魏氏组织产生。
本研究针对飞机起落架油气式缓冲器动态特性方程式研究不足的问题,在分析单腔油气式缓冲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推导了单腔油气式缓冲器动态特性方程,并借助Matlab仿真软件对所推导的动态特性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运算。仿真结果表明:借助仿真工具,在不具备样机试验的条件下,仅通过低成本的计算机仿真试验,就能够对起落架油气式缓冲器的关键参数提出指导性的设计意见,证明了动态特性的仿真模型和仿真手段对设计工作的有效性。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其特点是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针对以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课题组提出了“微课+泛雅+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泛雅+学习通”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将生活学习中相关的现象作为案例引入课程,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与实际联系起来。教学实践证明,
流水作业法SK-2型双块式轨枕预制施工工艺已成熟多年,配套工装设备基本满足正常预制需求,但是关键装备未得到大的发展,劳动力密集、施工环境差、效率低、质量把控难等问题难以解决。从实践出发,运用智能机械人、精准定位系统、激光图像检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针对清模、钢筋安装、精准布料、高精度检测等装备进行不断研究改进,形成双块式轨枕预制智能化关键成套装备。智能化关键成套装备的成功应用,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率,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减人提质增效,为PC构件生产线提升技术水平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