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英语学习起始年龄与语法成绩的研究综述

来源 :现代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1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学习起始年龄,不仅是二语习得长久不衰的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家长所关心的话题.虽然国内目前英语学习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是英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针对英语的语法成效,文章回顾了国内多年相关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是早学者并不一定比晚学者具有优势.起始年龄对语法成效的影响与其他因素(比如情感、信念、认知等因素)对语法成效的影响相比,可以忽略.对国内英语教育来说,早学者具有优势这一观点仍需要大量研究来证实.
其他文献
实例工程图纸综合实训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重点实训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识图及计算钢筋下料能力,贴合工作岗位.文章以该课程为例,挖掘任务内涵,培养学生细心、耐心的职业素养及生产安全责任意识等思政教育,将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
“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学的重要改革之一就是大学英语课程一流建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因为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人文性的特点,所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重在建设具有传播人文教育能力的教学队伍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校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内容,让英语教学的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好地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文章就相关理论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路径进行分析,旨在为大学英语一流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些方向和参考.
《孔乙己》这篇经典短篇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第二篇白话小说.1919年4月,《孔乙己》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发表,后来编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2009年,由英国翻译家、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所译的《鲁迅小说全集》出版,《孔乙己》收录其中.蓝诗玲译本的出版距离《孔乙己》的初次发表正好九十年.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从亚洲到欧洲,蓝诗玲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再现《孔乙己》的魅力的?文章重点研究《孔乙己》蓝诗玲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章从Yngve语言学角度出发,探索增强现实技术(AR)对语言学习者获得目标语言交流能力的帮助性.从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在我国外语教学的应用现状出发,文章指出增强现实技术对外语教学的价值,并阐明增强现实技术在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提出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文章探究了基于移动技术的协同学习网络和PBL的商务笔译教学模式.主要描述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英语专业大三商务笔译课采用的项目式教学法,课程设置、项目设置、材料选取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都遵循了金课“两性一度”标准.研究发现通过使用真实的翻译项目文本作为学生的翻译实践材料,模拟真实的翻译项目过程,相较于传统翻译课堂能使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动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工作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都有较大提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逐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以学生语言技能的掌握应用为主线,并且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地位.教师需要优化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个人的英语应用能力.基于此,文章探究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改的优化与转向策略,意图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探究如何正确翻译印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至关重要,因此,国内学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文本和题材、英译策略、英译研究的理论视角三个方面对当前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
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兴起,相关文化的翻译活动频繁展开,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翻译的相关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方向性上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共性.在不同的翻译文本中,语言能力的运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关注词汇的含义,同时也要考虑文化、语法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此影响力研究对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探讨了词汇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对翻译成绩的影响,并运用回归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结果就行分析.
BIM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又一次改革,其所具有可视化、信息化、参数化的特点,可在对室内无障碍设施绿色化分析中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文章利用BIM技术对无障碍设施模拟,分析目前我国无障碍设施绿色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绿色化修复意见,为以后无障碍设施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近年来,关于写作者身份构建的研究是二语写作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二语写作中,二语写作者通过写作文本发出的写作者声音来构建自身的写作者身份.文章试图通过用大学非英语专业写作者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所写的议论文文本中所展现的写作者声音来分析二语写作者的写作者身份构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