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立志要做一名编辑的时候,还没听过20世纪美国文学传奇“伯乐”麦克斯·铂金斯的事迹,我对理想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铂金斯是他那个时代完美编辑的化身,被视为奇迹的创造者,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他成就的作者与作品,早已被奉为经典。
上个月,有始终不满我对理想的重视程度的管家婆好友送了铂金斯的传记《天才的编辑》给我,到目前为止我看了大概三分之一的样子,就只这三分之一的内容,足以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并不自禁地开始感慨“时不我与”。
在属于铂金斯的那个欢快、崇尚享乐与自由的“爵士时代”,七位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发表了他们的主要作品,小说家罗伯特·内森这样描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多得就像花展上的花朵,当编辑的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他似乎总有一本好稿在手。”这无疑是一个令现在的文字工作者羡慕的时代。
如今,距离铂金斯进入出版这一行已经一个世纪了,这个行业的百年历程简直比菲茨杰拉德夫妇的婚姻还要坎坷。亚马逊、当当把实体书店逼上绝路,乔布斯让手机成为阅读终端,谷歌要把人类所有书籍一网打尽编成数据库。许多人觉得出版毫无门槛,阅读如此随意,编辑根本可有可无。似乎已经没有人会像铂金斯那样,即使作家有一两本书亏本,但还是会出版他的作品,这种强烈的职业自信似乎正伴随着出版这个行业一起,逐渐式微。
但时代会永远如此吗?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真的可以通过不经编辑拷问价值的文本得到满足吗?对此我始终持怀疑的态度。
也许,我应该按照本期《好感生活》的关键词“特别装”那样,“装”成那个更好的编辑,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等待属于编辑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毕竟想要超越自己,首先“装”成一个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种鞭策不是吗?
铂金斯是他那个时代完美编辑的化身,被视为奇迹的创造者,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他成就的作者与作品,早已被奉为经典。
上个月,有始终不满我对理想的重视程度的管家婆好友送了铂金斯的传记《天才的编辑》给我,到目前为止我看了大概三分之一的样子,就只这三分之一的内容,足以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并不自禁地开始感慨“时不我与”。
在属于铂金斯的那个欢快、崇尚享乐与自由的“爵士时代”,七位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发表了他们的主要作品,小说家罗伯特·内森这样描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多得就像花展上的花朵,当编辑的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他似乎总有一本好稿在手。”这无疑是一个令现在的文字工作者羡慕的时代。
如今,距离铂金斯进入出版这一行已经一个世纪了,这个行业的百年历程简直比菲茨杰拉德夫妇的婚姻还要坎坷。亚马逊、当当把实体书店逼上绝路,乔布斯让手机成为阅读终端,谷歌要把人类所有书籍一网打尽编成数据库。许多人觉得出版毫无门槛,阅读如此随意,编辑根本可有可无。似乎已经没有人会像铂金斯那样,即使作家有一两本书亏本,但还是会出版他的作品,这种强烈的职业自信似乎正伴随着出版这个行业一起,逐渐式微。
但时代会永远如此吗?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真的可以通过不经编辑拷问价值的文本得到满足吗?对此我始终持怀疑的态度。
也许,我应该按照本期《好感生活》的关键词“特别装”那样,“装”成那个更好的编辑,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等待属于编辑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毕竟想要超越自己,首先“装”成一个更好的自己也是一种鞭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