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开启心智,促进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起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那如何借助问题,引领学生叩开与文本对话之门呢?
一、整体设问,紧扣核心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简约课堂倡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而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是阅读理解的起点,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我们要紧扣文章的重难点,寻找出文章的主线,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整体设问可以从课题入手,紧扣题意设问;也可以围绕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或重点句展开,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直奔学习目标。在教学《“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入核心问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大增,凝神聚力,那一双双锐利的目光仿佛在文本中挖出宝藏似的。整个课堂学生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读中自问,激发探究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探索、有所创新。由此可见,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起千层浪,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杜甫的《春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一个“好”字是诗的点睛之笔。于是,笔者让学生说说:仅仅是因为春雨下得及时才夸它“好”吗?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交流。有的说它“细无声”,像牛毛,像细丝,让人感觉不到;有的说它“潜入夜”,在人们睡觉的时候下;有的说它滋润万物,春雨贵如油。这样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落实。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我们更要点燃学生对事物持续探究的热情,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其探究性思维的品质。
三、层层追问,突显语文本色
问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提出的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问题,就会造成“满堂问”的现象;同时还会导致阅读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直接影响到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有价值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入而连贯的分析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学习境界。《谁的本领大》一文最后写道:“太阳惊讶地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笔者是这样追问的:太阳为何感到惊讶?他和风是怎样比本领的?结果怎样?编者叔叔们为何将结尾——“风说,我们各有各的本领”这一节删掉?孩子们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下,由粗读到细读,边读边议,随着太阳和风的两次比试,逐步从文字的表面走向文字的背后,领悟到了“我们各有各的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这一深刻内涵。教师少而精当的有效提问,让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激趣反问,点燃思维火花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因呈现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反应就不一样。好的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堂中适时反问就是一种激趣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狐假虎威》一课中有“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句,按照常理,狐狸为了逃命应该走在老虎的身后趁机逃走才对,而它偏偏走在老虎的前面,这是为何?笔者抓住这一矛盾进行反问:“难道是狐狸吃错了药,变傻了?”当孩子们联系上文“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了解到老虎的厉害之后,才体会到狐狸是无法在老虎眼皮底下逃走的,只有险中求胜,采取蒙骗的手段,由此看出狐狸的狡猾之极。如果问:从哪里看出狐狸很狡猾?笔者认为,学生未必想得那么透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不会那么强烈。反问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其效果远远胜过正面的直接提问。
五、拓展提问,内化文本语言
课堂提问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具有一定容量的提问才能拓宽教学的时空,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思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增加语文学习的内涵,丰富知识的运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拓展点就有好几处:第二节中让学生看图想象:透明的雨滴像什么?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会干什么?第三节中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蝴蝶怎样在花丛中穿梭?蝈蝈在歌唱什么?最后一节也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还会有谁来?它们会在荷叶上或荷叶下干什么?如果是你,你想变成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答:有的借用文中的语言,将所学词句加以内化;有的调动已有的积累,丰富自己的想象;有的联系全文体会,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提问还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懂得的道理、学习的体会等启发学生向课外延伸。
总之,课堂上的互动交流离不开精巧的提问。教师通过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
一、整体设问,紧扣核心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简约课堂倡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围绕主问题展开教学。而一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是阅读理解的起点,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我们要紧扣文章的重难点,寻找出文章的主线,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整体设问可以从课题入手,紧扣题意设问;也可以围绕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或重点句展开,抓住文章的关键之处,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直奔学习目标。在教学《“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入核心问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大增,凝神聚力,那一双双锐利的目光仿佛在文本中挖出宝藏似的。整个课堂学生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读中自问,激发探究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探索、有所创新。由此可见,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起千层浪,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杜甫的《春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句,一个“好”字是诗的点睛之笔。于是,笔者让学生说说:仅仅是因为春雨下得及时才夸它“好”吗?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交流。有的说它“细无声”,像牛毛,像细丝,让人感觉不到;有的说它“潜入夜”,在人们睡觉的时候下;有的说它滋润万物,春雨贵如油。这样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落实。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我们更要点燃学生对事物持续探究的热情,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其探究性思维的品质。
三、层层追问,突显语文本色
问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提出的只是单一的浅层次的问题,就会造成“满堂问”的现象;同时还会导致阅读浮于表面,缺乏深度,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直接影响到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有价值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入而连贯的分析思考,这样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学习境界。《谁的本领大》一文最后写道:“太阳惊讶地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哇。’”笔者是这样追问的:太阳为何感到惊讶?他和风是怎样比本领的?结果怎样?编者叔叔们为何将结尾——“风说,我们各有各的本领”这一节删掉?孩子们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下,由粗读到细读,边读边议,随着太阳和风的两次比试,逐步从文字的表面走向文字的背后,领悟到了“我们各有各的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这一深刻内涵。教师少而精当的有效提问,让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激趣反问,点燃思维火花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因呈现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反应就不一样。好的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课堂中适时反问就是一种激趣提问,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狐假虎威》一课中有“老虎跟着狐狸朝森林深处走去”一句,按照常理,狐狸为了逃命应该走在老虎的身后趁机逃走才对,而它偏偏走在老虎的前面,这是为何?笔者抓住这一矛盾进行反问:“难道是狐狸吃错了药,变傻了?”当孩子们联系上文“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了解到老虎的厉害之后,才体会到狐狸是无法在老虎眼皮底下逃走的,只有险中求胜,采取蒙骗的手段,由此看出狐狸的狡猾之极。如果问:从哪里看出狐狸很狡猾?笔者认为,学生未必想得那么透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也不会那么强烈。反问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其效果远远胜过正面的直接提问。
五、拓展提问,内化文本语言
课堂提问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具有一定容量的提问才能拓宽教学的时空,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思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增加语文学习的内涵,丰富知识的运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拓展点就有好几处:第二节中让学生看图想象:透明的雨滴像什么?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会干什么?第三节中引导学生朗读想象:蝴蝶怎样在花丛中穿梭?蝈蝈在歌唱什么?最后一节也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还会有谁来?它们会在荷叶上或荷叶下干什么?如果是你,你想变成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答:有的借用文中的语言,将所学词句加以内化;有的调动已有的积累,丰富自己的想象;有的联系全文体会,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拓展提问还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懂得的道理、学习的体会等启发学生向课外延伸。
总之,课堂上的互动交流离不开精巧的提问。教师通过精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