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

来源 :人文社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是一种对黑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否定和扬弃,创造出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新起之秀,重庆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达到其他直辖市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采取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极其重要的。本文站在重庆市这个大平台上,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考为出发点,探索重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以此为实现重庆市经济的绿色循环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关键字:重庆
  低碳经济战略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又一次重大进步。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走低碳经济之路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作为直辖市中一位新成员——重庆市,从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考虑,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 重庆低碳经济发展动力
  1.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也将其视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项具体行动。在我国“十一32”规划中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中,在2006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资料当中,只有首都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由此可见节能减排工作是一项严峻的挑战,面临巨大的压力。重庆作为西部的新起之秀,发展经济更应该以节能高效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为基准,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农村现代化的转变。同时,在能源资源消耗约人口高峰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转型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这个时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时期,减排目标的实现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发展重庆市的低碳经济,为重庆市的节能减排奠定良好的基础。
  2.应对气候变化
  众所周知,以“巴厘路线图”标志着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逐渐进入实质性阶段,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初步达成了新的国际气候制度,用以延续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中第一承诺期所取得的成果。为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着不同程度、形式的温室气体减排限排责任,并形成了全球性的制度安排。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温室气体排放也随之上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最大国之一。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必须承担国际义务,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
  重庆市作为西部新秀。经济发展速度必定决定着整个城市实力的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能源消耗、工业产业等领域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主体,经济发展取得效益的同时,必须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否则将会出现经济与社会整体进程的脱轨。兼顾这几者效益是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考虑的问题。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必将使得重庆的气候发生变化,气候的适宜程度也决定着城市的整体质量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改善气候条件将成为我们发展城市低碳经济的主要驱动力。
  3.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高度密集型,需要以资源供给不断增长的方式来维持,而资源部门的快速扩展主要依赖非再生能源资源的生产与消耗,这样的趋势造成资源能源过快消耗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破坏。
  重庆市经济与产业的初期发展基本采用的这个模式。但是这种以非再生资源能源为代价、以我们生存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对我们长期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且,这种发展模式难以实现我们的十二五规划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求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就成为我们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动力。同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提升城市质量
  步入21世纪以来,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经济发展能力的竞争。经济发展能力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国家与国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城市质量对比上。
  城市质量的提升,依靠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质量的长期稳定,依赖城市经济的稳定有效发展。经济的有效发展体现在其产生的效益是否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一致。为寻求这种一致性,经济发展模式就尤为重要。因此,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就成为现代城市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首选。这也为我们选择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和长久的动力。
  二 重庆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1.国外相关政策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并提出其本质内涵。据此,国内外学者从各自研究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阐述。各个学者阐述的文字表达虽有差异,但表达的是相同的本质内涵: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核心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生产和消费活动朝着低碳化方向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陆续采用着这一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低碳经济成为高碳文明发展时代向低碳文明发展时代演化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阐述了几个典型国家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措施:
  a.欧洲
  2004年10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已批准8个欧盟成员国的废气排放计划,限制性分配了这些成员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06年《欧洲委员会行动计划一实现能效潜力》推出,该“计划”推出70多种行动,在欧盟内推行6年,效显著提高,委员会估计其作用到2020年实现降低能耗20%。
  b.美国
  美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核心是新能源。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同年3月31日,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了“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该法案由绿色能源、能源效率、温室气体减排、向低碳经济转型等4个部分组成。法案要求逐步提高美国来自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电力供应,要求到2025年,电力公司出售的电中有25%来自于可再生资源。   c.日本
  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指出:为了克服地球变暖等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社会的目标,需要综合推进低碳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2008年6月9目,福田康夫首相发表了题为《向“低碳社会日本”努力》的演讲。紧接着,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
  欧洲、美国、日本推进低碳经济的新举措表明,人类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有利于从机制和制度层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而使低碳经济理论和模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途径。
  2.国内相关政策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加剧,我国也开始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从2005年我国能源小组成立,就开始了一些能源节约与开发的战略,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的政策。国内许多学者专家也致力于能源节约、低碳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依据我国实际,结合西方国家发展经验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于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1)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2)建立低碳经济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3)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4)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与此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朝着绿色经济全面挺进。
  这些政策的目标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指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达到16%。从产业发展指导、电价、总量目标、财税补贴、专项基金、并网发电等各个细节方面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予以支持和细化。
  3.重庆市低碳经济政策
  目前,重庆已初步建立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颁布了《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重庆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纲要》《重庆市节约能源条例》《重庆市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及规划。同时,重庆市将把“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十二五”规划,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划定明确指标。预计到2020年,全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降低40%以上。
  为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人才集聚,低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生产及应用,提升区域竞争力,武进高新区制定出台了《加快推进低碳示范区建设的扶持政策》,从财政预算中安排5000万元,作为低碳示范区建设的专项扶持资金,对区内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创新、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方式等领域的企业和项目,通过补贴、资助、奖励等方式给予资金扶持。
  4.小结
  政策最终是国家为了完成任务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政策的实施与取得预期成效就必须围绕任务,着眼于现状,结合国情,基于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统筹兼顾,适时调整,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经济的目标。
  三 重庆市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
  1.创建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
  适当的政策体系是对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有效引导和鼓励。首先,完善低碳经济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鼓励发展低碳工业并对低碳技术实行补贴政策,支援低碳消费者或生产者:积极构建碳权与碳市场,开展自愿性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此外,碳汇生态补偿机制、投融资机制等。其次,完善低碳消费政策,加强公众参与意识。大力推广我市低碳标志认证制度,鼓励企业生产低碳型产品,把温室气体减排同商品销售的竞争捆绑为一体:制订和完善主要工业能耗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家电、机动车等能效标准,强制淘汰耗能产品:再次,完善低碳强制性政策,加大政府保障作用。拟订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法案,强化低碳经济的法律地位:此外,积极拟定碳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制订低碳城市评估标准及建设规划技术指南等,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立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首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生态化改造,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其次,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降低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高能耗行业的比重,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再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物流、旅游、文化、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GDP的碳排放强度,推进低碳工业化进程。
  (2)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传统能源替代品,对确保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减少含碳能源的开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研发技术,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逐步提高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太阳能利用,开展生物质能示范项目建设,适度发展地热能,推进水电、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商业化进程。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措施,提高资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
  3.研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并进行试点推广
  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定性力量是技术进步。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直辖市的发展不仅靠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在低碳技术应用和产品开发上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技术,如在家用电器、照明设备、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能源转换效率。同时,加快对碳减排技术、碳固定技术和碳替代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技术和产品开发上运用低碳理念研发的同时.要总结已有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教训,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内容和目标,选择不同的行业或者地区进行试点探索研究,探索符合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低碳道路。
  4.建立低碳经济发展考核与监管体系
  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考核与监管机制是衡量经济发展模式是否切实有效的评判标准。建立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与监管体系是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有力保障,是进一步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基础。首先,建立比较完善的温室气体综合监管体系,制订碳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建立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及碳排放统计数据库,确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温室气体的动态监测。其次,建立碳排放核算技术体系,明确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技术体系与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技术,制订碳排放量核算原则和基础方法学,构建我市各类碳排放核算模型,明确各个产业、各个区域的碳排放量及其可能的变动趋势。再次,建立碳排放强度评估技术体系,研究制订不同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考核任务分配和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和监管制度,探索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指标纳入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后记
  重庆市作为西部一座后起之城。也是几所直辖城市中的后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应该借鉴其他直辖市发展经济的有利经验,同时也得看到他们在发展经济过程因模式而产生的各种隐患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重庆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就显得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彦云林寅陈昊发达国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1年第1期
  2.陈柳钦新世纪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第5期
  3.崔如波西部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探索2010年第6期
  4.刘再起 陈春 全球视野下的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5期
  5.刘思华发展低碳经济与创新低碳经济理论的几个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6.单宝欧洲、美国、日本推进低碳经济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国际经济探索2011年1月第1期
  7.李鸣 生态文明背景下低碳经济运行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11年第2期
  8.李坪梅林海低碳经济发展与广东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第2期
  9.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年第5期
  10.齐培潇郝晓燕乔光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选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12月第12期
  名人名言
  你们可以相信:世人的谦逊总有他们善良的原由的。亲爱的上帝常常使他的臣仆易于表现谦逊以及诸如此类的美德。例如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假如一时没有什么妙计可以伤害他们的话。又如不引诱妇女是容易的,假如上帝赐给他的是一副过于丑陋的相貌。
  ——海涅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时间分配决策与专业化程度之和净产出比例两个因子相关,即教师科研倾向越强烈,专业化程度越高,用于科研的时间就越多;在教学或者科研上的净产出比例越大,投入的时间反而越少。在某大学教师考核标准约束下,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最优投入时间比例为25%和75%。  【关键词】教师决策;新兴古典模型;教学科研    How to arrange the time of teachi
期刊
在保护区听很多人说广货街是一個曾经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的地方,广货街保护站是保护区中最复杂的一個保护站。我们对此很好奇,为什么在秦岭深山中会有这么一個名字略带奇怪的热闹之地,与之相伴的保护站真会如此复杂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保护站的王西峰站长。  ——编者按  广货街的热闹与复杂首先得从地理位置上说起,首要的复杂性就是地理位置,它是宁陕、长安和柞水三县交界的一個区域。为啥这地方叫广货街呢?原来最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加强体育教学思想教育的意义,分析了体育教学思想教育原则,提出加强体育教学思想教育的方法以及对教师在加强体育教学思想教育的作用提出要求。  【关键词】体育教学;思想教育;卫生学校;思考    Thinking about reinforcing health school spor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Hu Hongjun  【Abstract】Hav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规范学生社团的发展,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约束、规范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素质教育;规范    Student corporation  ——Important high-effect education
期刊
【摘要】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而2008年春节的雪灾却成了这部法律运行的“试金石”。笔者通过对此次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及其应急管理的分析,就当前进一步完善政府公共危机治理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公共危机治理    Thinking that comm
期刊
【摘要】近年来,新疆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培养规模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但仍存在科技人力资源结构失调等问题。必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待遇,推动新疆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建议;新疆     The Xin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 resourc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mproveme
期刊
摘要:文章针对陆军直升机部队与地面作战部队协同作战模式问题进行研究,在分析协同作战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作战运用模式。并针对协同作战目标分配的流程和算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直升机部队地面作战部队协同作战  1.引言  陆军直升机部队与地面作战部队协同作战是指双方所属作战力量为达成共同的作战目的,按照统一的计划所进行的相互配合行动。其基本思想是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把各自的侦察系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Y公司实施“高薪资、高吸引力、高效益”的“三高”策略失败的原因,指出管理者在制定员工薪酬时,不应仅仅依靠提高薪酬的绝对值增加员工满意度,提高员工绩效,为企业带来效益。而应充分考虑影响员工薪酬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同时结合人力资源各项管理手段,通过培训、福利政策、完善企业文化等非货币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员工努力工作,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员工需求;薪酬
期刊
【摘要】本文从宁波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入手,全面介绍了宁波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宁波民营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及措施,可供其它省市民营企业薪酬管理改革参考之用。  【关键词】民营企业;薪酬管理;对策研究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Ningbo non-governmentally operated  enterprise salar
期刊
【摘要】人事制度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重点是聘任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是强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培养建设、促进高职技术教育顺利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聘任制;分配制度;高职院校    Slightly discusses that the quality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reforms the personnel 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