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系统自组织条件分析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_dan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管理中,传统的区分是如下四类:人力、机械、材料、资金,建筑管理本身的目的就是在建造一个工程项目时,如何及时有效的利用这四种资源。建筑项目自组织管理的目的也是达到四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它所通过的途径和方法与前者截然不同,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对这四种资源的组织方法,即管理方法,而这种管理方法是一种自组织管理。综上所述,建筑项目施工系统是一个以人力为主导的综合系统,是为了完成建设的目的而组建的,它包含众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以建筑工人子系统为核心,共同组成一个活跃的人工系统。在时间上,它的存在就是项目的施工建设周期;在空间上,它有确定的场地界限。
  关键词:建筑工程;自组织;平衡态;开放性;人工系统;子系统;非线性作用;随机性
  
  1引言
  一个项目的建筑工人系统满足什么条件可以达到自组织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黄永军教授认为"一个组织要进入自组织的境界,需要外部具备良好的环境,内部建立良好的结构与机制"。侧组织与环境关系如何决定了组织从环境中获得的物质、资金、信息、等是否充足,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水平既与外部环境有关,也与组织本身有关。当组织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一定水平时,组织形成自组织才有可能。当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达到自组织的要求时,组织能否形成现实的自组织还取决于组织的内部环境,如组织的结构与机制。
  2建筑施工系统的开放性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发现,在不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前提下,自然系统可以通过自组织过程从无序演化为有序,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
  建筑项目作为一个系统,是建筑工人,材料,机械,施工技术,资金,信息等等资源的集合体,在组织施工时,系统与外界不断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例如:在项目开始动工时,已有的建筑工人,或者农民工经过培训成为新的建筑工人,作为劳动力输入到系统中来,随着建筑项目的深入施工,十大工种根据需要都陆续进入,当工程竣工时,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作为系统的输出,同样,材料,机械设备等等,都在建筑项目的建设周期内不断输入输出,也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输入保证了项目的建设,真是外部信息的不断反馈使得项目不断改进,,最终的产品符合市场的要求。因此,建筑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
  3建筑施工系统的远离平衡态
  耗散结构认为,系统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演化时,都是趋于无序,所以要想使系统能够自组织演化,外界还必须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状态,否则,系统就走向无序。建筑项目系统是不是远离平衡状态呢?
  建筑系统的功能是完成项目的施工,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劳务工人,劳务工人之间的相互协同工作才使得系统的功能得以实现。通过本文后面部分的论述可以知道,工人的自组织施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发性施工和一致性施工,自发性施工是在激励制度的刺激下,建筑工人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现场表现为自发施工。高度的自发性施工,很容易激发出一致性,即很容易出现自组织施工这种理想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工人高度的自发性是建筑项目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的标志。
  在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下,建筑工人消极怠工,完全是在管理者的强制管理下工作,表现出的自发性极其低下,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建筑项目系统尚没有处于远离平衡态。这正是本文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设置外部激励,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系统远离平衡态,是自组织管理的关键方法,也是自组织管理模式设置中要解决的关键环节。
  4建筑施工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
  线性关系是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反之即为非线性关系。"自然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外部的作用被系统内的非线性机制所选择吸收,不断消除系统内混乱的产生,为系统向有序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耗散结构包括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支配着整个结构的演化,那么在建筑项目系统中,这些要素的联系是线性还是非线性呢?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钢筋工,在工地上只能完成简单的搬运,绑扎,而且效率低下;二到三个钢筋工,可以合作完成更加复杂的工序-钢筋笼的制作,生产的效率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的三倍:一队钢筋工的合作,可以完成项目的整个钢筋工程,这也是单个工人所无法完成的;各个工种的合作最终使一个项目竣工。在这个过程中,假如我们总共投入了一千个建筑工人,那么我们绝不能说,整个项目的用工量就是一个工人的一千倍。在建筑项目中,还有很多参量之间的关系,根本无法来描述,比如:同一种材料A比材料B贵一百元,我们并不能说在最终的建筑产品中,也得到了可以用钱了衡量的收益;工人A比工人B技术精炼,我们也无法精确地测算两个人产量的差距、工资的差距和技术的差距之间的关系。
  在建筑项目系统中,由于人性因素的存在,使得系统各要素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关系,主要以非线性关系为主,包括一些极其复杂的相干性,非均匀性,非对称性。
  5建筑施工系统的随机涨落
  系统中的涨落是偶然的、杂乱无章的、随机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平衡状态下,系统比较稳定,涨落对系统的影响也无法动摇系统的稳定态;当系统演化到临界状态时,这时的系统是非平衡的,微小的涨落就能被系统放大,进而使系统跃入新的平衡态,产生质变。那么在建筑项目系统中,是否存在这种随机涨落呢?
  建筑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总是不断的受到来自开发商、设计方、施工方、包工头、劳务工人和外部环境的扰动,这些扰动总会对项目预期产生微小的偏离。例如:外部市场材料的涨价,设计的变更,劳务工人的培训,施工队力量,开发商制定奖罚措施等等,都会对建筑项目系统整体产生影响,这些影响被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非线性关系放大后,就有可能使系统演化出一个高度有序的平衡态。
  综上所述,只要能设置激励措施,将建筑项目系统激励出高度的自发性,该系统就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可以进行自组织演化。
  6结语
  笔者从建筑项目的角度入手,对自组织管理重新进行了定义,认为自组织管理是管理者在自组织理论的指导下,对自组织型组织的管理,施工项目自组织管理即是工程管理人员从自组织的角度对建设项目中的四类资源的管理,当然这个定义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一个项目中的四类资源可以构成一个自组织型组织。本定义充分结合了当前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在尚不能把工程管理模式设计为自组织演化模式时,选择了把劳务工人的自组织性和当前的管理模式整合的方法,使得在这样的管理下,既发挥了劳务工人的自觉性,又充分利用了现代管理已有成果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 宁德明. 计算搭接施工计划时间参数新模型[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2(4)
  [2] 冯昆荣. 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 刘志伟. 全面质量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实施[J]. 建材技术及应用,2004,(1)
  [4] 韩远祥. 建筑施工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8)
  [5] 张利荣,范贵隆. ABC管理法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 人民长江,2005(6)
  作者简介:宁立飞(1973~),男,汉族,河北人,本科学历,现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方面的工作。
其他文献
“薄饼、单薄、薄荷……薄饼、单薄、薄荷……”早上,走到教室的门口,我便看到坐在我后桌的大Q左手捧语文复习资料,右手捏面包,嘴巴一张一合地同时进行读书和吃早餐两项口腔
暑假里,我受邀来到意大利安科纳市的一所中学,为一个补习班教授两个月的中文。班里共有60位同学,他们都对中国文化充满兴趣。  这所中学的硬件设施很不错,阅览室,实验室、活动室等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个专门供学生存放课外用品的储藏室,如旱冰鞋、棒球帽等。随着环境一点点熟悉起来,我突然意识到他们这里少一个设施,那就是宣泄室!看来,这学校虽然硬件不错,可并不十分在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正在我打算找机会向校长
最近,建设部部长侯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今后城市建设和村镇建设的发展方向,侯捷强调,城市发展要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不能追求辅大摊子,要着重发展中小城市,重视城市整体规
纵观国内地下排水材料,因山坡地大量开发使用而使各种排水器材不胜枚举,但都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如施工不易,使用年限短,排水效果差等。近年来,马来西亚广水企业股份有限公
《生物技术通报》是中国农业部主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高新技术农业应用专业委员会合办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刊
“村长,村长,你儿子出事啦!”赶到警察局,儿子已戴上了手铐,坐上了警车。警察局门口围着一大群村民,一直在村长背后指指点点。人群中传来了轻蔑的笑声,几个老妇捂着嘴,想压低
1从小,她对母亲就是有距离的。母亲不漂亮不温柔,嗓门粗大,身材肥胖。而她,偏偏遗传了母亲的这些缺点。从小学一年级起,她便是班上最胖的女生。母亲又懒得给她扎小辫,硬是把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她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
期刊
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单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强化教学环节中的实训教学方面来使学生
我国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累,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幼教是教育体系的第一环,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