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的当地行动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思考,当地行动”是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原则。该警语是由历史学家瑞恩·杜勃伊斯提出的,它能使学生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认识到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在空间尺度上是全球性的,但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是在个人和社区层面上的。
  教育在最广泛的涵义上。是一个有关“授权”和发展学生主人翁意识的过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社区面临的环境和发展问题,组织他们进行社区调查活动,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学习的问题,或者带着问题在身边找寻现实的解决途径,从而树立他们的问题意识。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他们在社区中的主人翁地位,给予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权力和参与社区治理的权力。学生在社区中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学会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尝试作出决策和建议,参与到问题的实际解决过程中,并能主动地去完善所作出的决策和建议。这是一种立足于社区学习的机会,学生在社区活动中主动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扩展学习的内容和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将学习经验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认识到自己的行动是如何引发、防止或解决问题,投身到改善社区环境质量或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看到自己的行动是如何改变社区的,从而坚定自己的价值观,承担起服务社区的责任。“如果没有参与,没有参与所引起的一致和相互负责的意识,事实将证明我们的社会与我们将面临的巨大挑战是不相符合的。”当地行动——参与或者承担一部分集体的责任,这种观念一旦获得,就会扩展到地区、国家乃至全球共同体,进而唤起人们共同关心和承担全球责任的意识,努力为社区、地区、国家、全球共同体的可持续未来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追求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效果最大化之所在。
  以往的历史教育满足于知识的陈述和记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这些所谓的五要素构成了历史教育的整体框架,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紧紧围绕着它们展开,他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紧扣住所谓唯一的标准,不能也不敢有个性的见解,“死记硬背”、“僵化古板”成为了历史教育的写照。历史课程内容偏重政治史和“精英史”,而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史却鲜有涉及,完全是沿袭“自上而下”的传统史观,以至于学生认为“历史是大写的”,超然于社会生活,进而对历史产生了很大的时空距离感。“历史学习与生活的关联何在呢?”而对这一问题,我们常常处于失语的尴尬境地。
  中学历史教育要立足当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当代教育强调知识与训练相结合,学习的知识一定要实用,必须从学习者的现状出发,并使得他们所学的至少能够应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课程的基本内容是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范围。只有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因此,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造就他们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建设必将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历史新课程改革重视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建议要求学生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写出调查报告,学习从事社会调查的方法;等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并提出对策性的建议;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居住地区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考察调研,从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出发,提出保护环境和保护文物的建议和措施,等等。
  其实,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是人们应对环境和生活的挑战不断创造并改善条件的过程。所以历史同样存在于每一件日常的生活工作事件当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历史教育必须转变知识的眼光,引导学生学会“自下而上”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挖掘课本里所没有涉及的历史内容,从现实社会生活层面验证课本里所提及的历史内容,尝试发现历史的不同面貌、不同答案,给学生直观、鲜活的历史感。课外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进入社区,并参与到社区生活中,试图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人民大众,收集有关社区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与信息。这些与人类学所提倡的“田野工作”、“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内容是相一致的。学生也像人类学家一样从事社区调查活动,通过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加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社区的认识,而且懂得从微观的角度透视社会历史变迁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整理、分析所获得的资料,形成调查研究成果,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见解或是提出可行性建议,并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交流、评价,较为系统地完成一项调查研究活动,既增长了社会见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水平。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将学生对社区生活的关注焦点引向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历史教育对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不能光停留在课本上有关历史资料的呈现或概述,也不能让学生浮在问题之上,或从过于宏观的层面、远距离的角度来认识。《第比利斯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建议》指出:“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应该促使个人在具体的现实情况下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应鼓励主动精神、责任感以及对建设美好明天的投入。”我们可以借鉴环境教育、可持续教育所提倡的“行动研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以“社会人”和行动者的身份深入社区,了解社区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形成的历史性过程,通过今昔对比,认识问题产生的根源和造成的影响,体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真实性存在。从模糊到清晰,从漠视到警醒,学生对社区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日益全面,严峻的历史以及现实加重了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出路。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从而从行动层面改变自身,进一步转变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把调查研究的成果回馈到社区中,与当地人(包括家庭成员)进行交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区成员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促进人与社区自然环境、人与社区生活环境以及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我们是否愿意、我们是否能参加社区生活,这是民主的中心问题。不要忘记,愿意参加社区生活,取决于每个人的责任感。”在活动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展望社区未来的发展,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培养小主人翁的责任感,发挥他们参与社区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创造力。
其他文献
现在,消费类产品已经拥有一定的智能,但是这种智能化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以及上升空间。正是看到其中的机会,Oracle与海信在8月14日共同宣布,双方将联手开拓嵌入式应用市场,在信息
随着北京申奥活动的成功,首都市民对环境治理水平的态度更加积极热烈.但是人们在严格治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往往忽略了日常接触最多、最频繁的家居小环境.目前,北京市居
摘要:鉴于学生使用学案导学后出现的问题,尝试在高一必修化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在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不同课型中借助思维导图改进学案导学,并通过应用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表征化学知识,建构知识网络,解决学习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学案导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11–001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今年,对于中国知识界、科技界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是因为,在最高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下,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在我国"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率先启动,从而吹响
以"化学反应"这一学科大概念为统领,提出"化学反应条件"知识框架及其统领下的整体教学思路,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知识点与学科大概念、思维方法等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中领悟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6月4日,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武田高广在日本茅野市-机器人研究公司与舞厅机器人跳舞。由日本东北大学教授小菅一弘牵头研制的这部机器人身上装有能预感舞伴移动方式的传感器,使
我们将把怎样一个世界带进21世纪?我们将给子孙留下一个怎样的中国?这是我们一切有历史责任感的人们都必须面对、并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人类的发展史、文明史和社会进步的历
2005年12月2日,Unisys宣布了其利用微软下一代应用平台的构建计划.同时推出了其可帮助客户更好地了解业务及IT发展流程的解决方案。可以说.Unisys是乘上了微软新一代平台的顺风
浙江省永嘉县瓯北镇第五中学始建于1974年,坐落于瓯北镇繁华地段,校园环境翠绿清幽,教学楼,实验楼掩映在树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