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寻常小事, 写“高大上”的亲情作文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_sec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导航
  要写好亲情类作文,取材十分关键。那些胡拼乱凑、夸夸其谈、空洞抒情的“假大空”作文,最让阅卷人反感,评分也往往偏低。要想写出“高大上”的情感佳作,得学会在“小”字上做文章。写感人的小事,写美好的细节,写难忘的瞬间,不失为出彩的好办法。或许就是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瞬间,就能引爆亲情的“火山”。
  一碗捞面条
  郝东东
  到洛阳出差一周了。下午忙完,我便决定回趟老家。夕阳余光游走在城市楼房的轮廓中,大街上车来人往。我不喜欢城里的热闹,那会吓跑夕阳,家里这时候,风是轻的,田野是静的,夕阳是害羞的。大巴车只到镇上,离老家还有十里路。一下车就听到有人喊我,是父亲。父亲一手接过我的行李,一手拿着手机说话:“接到了,接到了,我们就回来。”说罢把电话递给我。电话里母亲问我晚饭想吃什么,我说:“妈,我想吃你擀的捞面条。”
  门前小土坡在夜色下显得有些陌生而拘谨,似乎把我当成远方客人。一进门就看到母亲朝着门口快步走来,她打量着我一直笑,拉我进屋。“快坐下,坐车很难受吧?”母亲兴奋得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我便坐在沙发上。“去洗洗手吧,一路上出汗多”,我刚要起身,母亲又赶忙示意我别动,“我给你端来,你别起来。”不等我回话,转身到院子里了。母亲端来水,递给我毛巾,转身又小跑着到厨房去了。我知道母亲在给我做捞面。记得初中时候一天上午放学,由于母亲忙农活做饭晚了,我一生气准备不吃饭就上学去。母亲也是这样让我坐着,转身小跑到厨房为我做捞面。
  吃了无数次母亲做的捞面,但从没认真看过她擀面条的样子。想到这里,我轻轻来到院子里,厨房门开着,我站在离厨房几米远的地方,正好可以看到母亲。
  厨房里装的还是以前那种白织灯,夜色包围下加上腾空的水蒸气,白织灯散发的昏黄光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母亲就在灯下,正用擀面杖擀面,擀面杖很粗大,她似乎要用很大的力气。面团在前后滚动的擀面杖下由崎岖粗糙变得平整,终于像纸一样平铺在案板上。就像从小到大我走过的路,多少荆棘坑洼,都被母亲用双手铺平。我想母亲以前肯定也是这样擀面条,唯一变化的是她的双手,曾经也是白嫩光滑,如今却粗糙布满老茧。母亲突然抬头看到我了,急忙出来,问我是不是饿得受不住了。我慌忙之间连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只对她摇摇头,不再看她,一个人回到屋里,坐下等着。
  不一会儿母亲就端着一大碗捞面走进来,我起身要去接,她大叫:“你别动,碗很烫。”我便又坐下来。她把碗放在我面前,递给我筷子,催着我赶紧吃。母亲总是这样,吃饭时候总要催促我趁热吃。以前听到她催,心里总是一阵怨气,偏慢吞吞不紧不慢,任由她唠叨。今天我却拿起筷子,夹起面条送到嘴里。“别那么大口,小心烫着。”我点点头。“对对,放点醋,这样好吃,我去拿。”她转身去厨房拿来醋,给我碗里倒上。“怎么样,淡不淡,再放点盐?”我摇摇头。“吃肉啊,那是我专门放面里的,快吃!”我夹起一块肉吃在嘴里,她这才算满意,站在一边看我吃。我没有劝母亲去吃饭,因为我知道,我没吃完,她不肯去。
  一碗面吃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这捞面味道,一半在嘴里,香而纯,另一半在心里,有点酸楚。一小滴液体流进嘴里,涩涩的,咸咸的,不知道是汗,还是眼角渗出的泪。
  (选自2019年10月版《最美时文》,略有删节。)
  类似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几乎每天发生,只是我们没有想到,看似寻常的事件,在作家笔下却美得如此让人惊叹。文章能如此情感充沛、真挚感人,主要得益于两大技巧:
  一是取材细小,匠心独运。很多时候,材料质量决定着文章的成败。简而言之,好文章离不开好材料。好材料有很多,最好用也是最常见的就是小事。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凡是與“一”有关的素材,都是好材料。这一说法,对于写亲情类作文可谓金玉良言。比如写母亲,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宜夸夸其谈,最好集中笔墨,写她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声问候,甚至是一句口头禅。《一碗捞面条》闪烁的正是这种光彩。文章洋洋洒洒千余字,写的却只是母亲为自己制作一碗捞面的故事。值得关注的是,文章所选事情不大,但在情节上做足了文章。先说“到洛阳出差一周了”,继而说“不喜欢城里的热闹”,决定回趟老家,于是就有了父亲来接、母亲问话等情节。背景及情节的巧妙安排,让这碗捞面变得不寻常,让作者回家有了一种仪式感。也就是说,事虽小,然其中蕴含的情感与表达的心意并不寻常,产生了“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效果。
  二是描写细腻,情感充沛。文章如果没有精彩的细节,会暗淡无光。细节,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笔墨详尽,还表现为表达手法的丰富多彩。换句话说,小事要写出光彩,要写出情感,需要各种描写手段,比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这点上,《一碗捞面条》显然是非常成功的。写父亲接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人物声音写到动作,一“接”一“说”、 一“递”一“问”几个动作,将父母的期盼与激动之情描写得栩栩如生,也为下文制作捞面做了有力铺垫。写制作捞面,先是场景描写,用白织灯与水蒸气渲染氛围;接着通过“擀”“滚”“铺”等动作,反映擀面之艰辛。写吃捞面,更是鲜活逼真,或动作描写,或语言描写,或心理描写,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写得淋漓尽致。正因有如此细腻而成功的描写,文章结尾的“有点酸楚”,甚至眼角渗出了泪才如此自然。如果少了这些细节,这份亲情哪能展示得如此真切而美好?
  奶奶的臊子面
  韩培栋
  可能是遗传了爸爸的喜好,我从小爱吃面,尤其爱吃奶奶做的臊子面。只是这臊子面可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它成了奶奶对我的一种特殊“奖励”。
  “今天晚上能吃臊子面吗?”我拿出刚刚发表的文章,在门外高喊着问奶奶。奶奶连忙打开门,接过那还散发着墨香的样报,眼睛笑成了一条细线,“今天栋栋又有喜事,奶奶必须奖励你一碗臊子面!”她抚摸着我的头,笑着应允。
  我围在奶奶身边上蹿下跳,好奇地望着她和面时的每一个动作。每每这个时候,我都像观众一般,欣赏着奶奶熟练而又精彩的动作。不知是因为岁月的冲刷,还是辛勤的劳作,今天奶奶揉面的动作有些迟缓了,显得很吃力。我看出奶奶是硬撑着为我做面条,心里又愧疚又感动,便拉着奶奶的围裙说:“奶奶,我来帮您吧!”说完,我三步并做两步跑到锅台前,向灶里塞满了木柴。当火柴闪动的火苗跃进灶洞,干柴借着抽风的力量很快燃了起来。我盖好木锅盖,不一会儿,热腾腾的蒸气便溢满了厨房。
  也就那么几分钟的时间,奶奶已经把面条擀好了。刚才的那一团面,此时已经犁成了细细的丝,整整齐齐摆了一案板。“我娃真乖,把水都烧开了。”奶奶夸赞着我,说完又忍不住放下手里的活,拿过我的文章,细细欣赏起来。那一脸的笑容,真像绽放的花儿,美得让人惊叹。“奶奶看着,你自己下面,可以吗?”我激动地“嗯”了一声。奶奶帮我把擀好的面条放到手上,我迫不及待地捧着面条向锅边走去。“注意,别烫着!”在奶奶的指挥下,我慢慢地操作,轻轻地把案上的面条全部放进了锅里。奶奶一手拿着报,一边翻搅着锅里的面,又禁不住赞美起来:“到底是长大了,知道帮奶奶的忙了。”听着奶奶的话,一股暖流顿时溢满全身。我真想告诉奶奶,有她陪伴真幸福!
  奶奶盖好锅盖,从锅盖周围冲出的热气迅速在厨房上空扩散,仿佛在为我欢呼!面条熟了,奶奶揭开锅盖,从翻滚的锅里把长长的面条捞进碗里,浇上早已做好的肉臊子,撒上蒜苗、香菜花,再舀上臊子汤……我顾不得烫,急忙吃了一大口,面条又细又长又筋道,真香啊!咽下肚里,口中还回荡着臊子的香味。我一口气吃了两大碗,晚上回到城里时,肚子还是鼓鼓的。
  奶奶的臊子面,成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每每想起,回忆里都飘满了臊子香,那香气,入鼻,润心。
  点  评
  面条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可在作者眼里并不寻常——因为它是特殊的奖励。因为是奖励,奶奶的心情自然非常好;因为是奖励,作者自然有了参与劳动的热情。独特的视角,让材料新颖。文章在细节刻画上也非常成功,无论是作者帮忙的场面,还是祖孙二人做面的情景,都描写得十分生动,将祖孙之间的美好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读后宛如亲历。
其他文献
父亲的东篱  李汉荣  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巅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的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  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
期刊
大美乡村  方 华  五月,春将去,夏将临,这时节的乡村最美。  梨花早已落尽,桃花也在绿叶后藏起它的粉靥。虽不再是乱花迷人眼,但梧桐正紫,槐花挂白,乡村别有一番景致。  这时节的乡村,宛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由青涩出落成熟,落落大方地迎接岁月的目光。  花骨朵儿不再是艳,而是淡雅。花香也不再是浓郁,而是清新。  这时节,乡村的绿是最极致的。它脱了嫩黄,却又未走到墨绿;脱了轻浮,却又未及厚重,是恰到好
期刊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非常不利。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学工作,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教学也应如此。  一、当前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看图写话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实就是小篇幅的写作训练,不单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学生可能觉得很难
期刊
素质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即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作文教学也应如此,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提高写作水平。体验式教学法就是以学生为主进行作文教学。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写作技巧,忽视学生的感受,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套话一堆,言之无物。运用体验式作文教学法,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认知,增加情感体验,让作文因体验而精彩。本文从当前的初中作文教
期刊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采用枯燥的讲授式教学法,导致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写作困境,找到合适的写作素材,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本文就情境教学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利用语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非只有观察一种途径,教师的语言描述同样可以,当然,这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场景,还要结合具体的写作内容,做到贴近现实,饱
期刊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困惑:报刊时文不少看,名家大作不少读,名人事例不少积累,在写作素材方面可谓“弹足粮丰”,可写出的文章依然拿不到高分。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为什么“米粮”充足却做不出“好饭”呢?答案是缺少“炊米”技巧。下面给同学们讲讲该如何“炊米”。  “炊米”的基本原则  一、切题  【定义】  切题,顾名思义就是切合题意,选择素材时一定要紧扣命题的核心词展开分析,借助素材诠释核心概念的重要
期刊
写作对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审题立意、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而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写作训练计划,让学生仿写、改写、续写,教师指导、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读写能力。  一、深入解读,构建联系  教师要解读课程标准,抓住读写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可以将教学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了解”,即知道词意;第二层
期刊
学生的写作水平差距很大,有的学生才思敏捷,文章独具匠心,妙笔生花;有的学生写作时抓耳挠腮,咬笔抠指,不知如何下笔;还有的学生谈“文”色变,畏作文如虎,能不写就不写。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发现缺少生活经验、写作兴趣不足、写作训练不到位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著名的教育学家、学者克鲁普柯基曾说过:“所谓的兴趣,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能带给学生自信的力量。只要拥有这种力量,学生学习时就会脚
期刊
一、《语文课程标准》与初中写作教学  1.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初中写作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其提出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  2.新课标提出,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自然、社会、人生”是写作对象,“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作文内容必须有真情实感。这一点讲的是作文的第一標
期刊
文 题  请以“总有一种________属于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比如“收获”“美丽”等。文体不限,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  这道半命题作文表面上看有很大的构思空间,其实非常考验作者思维的灵活度、思想的深度和创新能力,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写作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补题精准有新意。写半命题作文的第一关毫无疑问是补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半命题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