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与学生素质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2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强调“文以载道”,文学的主题偏于政治和伦理道德。《诗经》就是以诗言志,唐宋古文运动进一步提出“文道”合一的而以道为主的思想。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自然也应该贯彻文道统一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能做到并且能够做得很好的一项工作。比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仍不失为德育的主旋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之前,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描绘了天山的富饶,黄山的秀丽,泰山的雄伟,雁荡的神奇,有的描绘了故宫博物院的辉煌,苏州园林的曲幽,香山红叶的宜人,北国风光的壮美。在语文课上我们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象导游一样让学生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净化感情,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二、在高中語文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许多课文是我们进行道德思想品质教育的好教材。《纪念白求恩》等课文多方面多角度地指出了一个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深刻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和做人的真谛;《《母亲的回忆》、《背影》、《我的老师》等课文,以细腻的笔触,在表达对亲人对老师的真挚感情中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挖掘人物和作品的思想内涵,分析其社会根源和背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思想道德观,成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比道德教育影响更深、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简言之,美育就是培养提高人的审美素质。语文课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应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的欣赏中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百合花》中,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一美的形象,更描绘了新媳妇这一美的化身。教师可通过“借被子”、“补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在讲授《纪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的死时,教师可以通过剖析词句,叩启学生心灵之门,引发学生昂奋动情,自觉地树立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当然,美还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坚韧美,蔺相如宽以待人的胸怀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美,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美,焦裕禄“心里装着全县人民,而唯独没有自己”的崇高境界美,张思德、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风格美;去理解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风格美、语言美;去理解品味亲人朋友之间的真情美等等,使学生思接千里,放眼未来,想美的事,说美的话,做美的人,在美的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成为真正的“四有”人才。
  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
  语文教材给语文教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
  1.要以情动情。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和体验。
  2.善于因材施教。语文课不同于政治课,它具有“隐型”性特点,因此绝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教学中势必联系到思想认识、政治立场问题,应在文章的深层去挖掘,融汇到教师的语言感情中去,这样才能在讲解和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心领神会,心悦诚服。
  3.善于寻找突破点。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与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相联系,但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寻找课文的突破点,使思想教育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既不露痕迹,却又能贯穿其中,长流水,不断线。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
期刊
摘要: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 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 ,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
期刊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形成新技能,实现教学方式更新,倡导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注重:重体验,创设情景,做引导者;重探究,主动学习,做研究者;重过程,优化环节,做创新者;重总结,厚积薄发,做实践者。发扬合作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及时形成新的技能,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与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期刊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教师要努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通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十分重要的,而教育方法
期刊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中学现代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中学语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课改是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事实上,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使学生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和创造力以及学习心智等素质与能力得以改变和提高。  那么,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那些观念呢?如何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期刊
摘要:幼儿教育是什么?幼儿应如何正确接受教育?幼儿接受与不接受教育区别又如 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家长,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否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习方面的。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对幼儿教育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和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彰显出我们知识的坚固,但社会形势不容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去迎接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把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并能让学生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地接受知识呢?我认为要做到这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认识新课程下初中英語教学存在的一些新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新问题有:  1、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期刊
摘要: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探索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科学的阅读技巧,能够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 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与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不够。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能突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教育、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