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中职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形势下的中职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语文教学的多重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重性;职业能力
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语文教学就必须紧密围绕市场,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避免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反复探索,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职业技术类学校中具有多重任务。
一、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职业之路的桥梁
职业学校的就读生文化基础较差,要养成一种职业意识,深入领会今后其自身职业的选择,难度较大。而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职业之路的桥梁。
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一)大胆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篇目,可以对现有的篇目体系进行增减或重组,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如导游专业,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旅游题材的古诗、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现代诗歌;计算机专业,可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科幻小说。
(二)要科学安排语文作业
要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社会需要的联系,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要赋予语文作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或参观学习活动,使其成为语文作业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策划,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学习,要进行内容拓展。如“求职信”的教学,可在课堂上模拟一场人才招聘会,既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信息,感受就业的压力。
二、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职业技能
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是开展各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他各学科的学习。如果字词不认识、不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就无从谈起。为进一步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加强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的结合程度,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设置,突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进行教学。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七单元《即席发言》和第三单元《新闻报道》就非常适合该专业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着意详加讲解,详加训练。二是实行分层次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同一专业,学生文化层次也有高低,我们有必要划分知识模块,划分掌握层次,层次可划分为合格、良好、优秀三部分,然后根据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三是教学中必须树立为就业服务的意识,要力求创新,不囿陈见。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改革”“市场”“发展”来展开,只求突破,不求全面。
三、语文教学应当成为职业能力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一)职业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运用以及写作能力
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交际礼仪知识等,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语言运用乃至书面写作能力都不可或缺,各行各业都必须使用语言,都必须具备写作能力,都必须不断地探索、总结工作方法和经验。
(二)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业特点
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职业类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字特色,大胆求新,必须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一是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参加学习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升学,如果单纯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如讲授语素、音素等知识,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现状,是完全违背客观规律的,而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更大。他们往往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活动。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结合各专业的特色选好题。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文秘专业可以选定“战国时的礼仪”这一题目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又如,学习《项脊轩志》,电脑美术专业可以选定“绘制‘项脊轩’草图”这一题目。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中,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人生观。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在课内外的教学中让专业应用与人文需求得以整合,这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2]刘来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德)约阿西姆·明希,任永秋,于爱民.关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政策及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
[4]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
(灯塔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重性;职业能力
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语文教学就必须紧密围绕市场,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避免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反复探索,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在职业技术类学校中具有多重任务。
一、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职业之路的桥梁
职业学校的就读生文化基础较差,要养成一种职业意识,深入领会今后其自身职业的选择,难度较大。而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职业之路的桥梁。
中职语文是一门为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强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中职学生人文修养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要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一)大胆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篇目,可以对现有的篇目体系进行增减或重组,尽量选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如导游专业,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旅游题材的古诗、历史故事、文学典故、现代诗歌;计算机专业,可增加一些信息技术发展史方面的文章、科幻小说。
(二)要科学安排语文作业
要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与社会需要的联系,把语文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要赋予语文作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或参观学习活动,使其成为语文作业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其具体环节做出行之有效的设计、策划,不能只扣住教材本身来学习,要进行内容拓展。如“求职信”的教学,可在课堂上模拟一场人才招聘会,既可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可让学生提前了解就业信息,感受就业的压力。
二、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职业技能
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工具性,是开展各学科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他各学科的学习。如果字词不认识、不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就无从谈起。为进一步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加强语文教学与职业能力的结合程度,我们主要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改变课程内容设置,突出职业性、专业性特点进行教学。例如,文秘专业的学生,职业中专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七单元《即席发言》和第三单元《新闻报道》就非常适合该专业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着意详加讲解,详加训练。二是实行分层次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同一专业,学生文化层次也有高低,我们有必要划分知识模块,划分掌握层次,层次可划分为合格、良好、优秀三部分,然后根据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三是教学中必须树立为就业服务的意识,要力求创新,不囿陈见。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改革”“市场”“发展”来展开,只求突破,不求全面。
三、语文教学应当成为职业能力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一)职业能力应当包括语言运用以及写作能力
职业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还应当包括基础文化知识、交际礼仪知识等,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基本要素。不管从事何种职业,语言运用乃至书面写作能力都不可或缺,各行各业都必须使用语言,都必须具备写作能力,都必须不断地探索、总结工作方法和经验。
(二)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业特点
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职业类学校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突出“职”字特色,大胆求新,必须改变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一是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参加学习的,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想升学,如果单纯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如讲授语素、音素等知识,只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改变“满堂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现状,是完全违背客观规律的,而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影响更大。他们往往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教学活动。现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结合各专业的特色选好题。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文秘专业可以选定“战国时的礼仪”这一题目来开展研究性学习。又如,学习《项脊轩志》,电脑美术专业可以选定“绘制‘项脊轩’草图”这一题目。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从一篇篇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中,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人生观。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在课内外的教学中让专业应用与人文需求得以整合,这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2]刘来泉译.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德)约阿西姆·明希,任永秋,于爱民.关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政策及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
[4]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
(灯塔市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