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沟通能力作为新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的现实,引起高等学府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视与不断探索。以西部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定量统计分析探讨了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状况,并提出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西部地区;沟通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78-03
  基于整体社会竞争力提升的要求,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成为重要的议题。西部地区作为经济后发区域,对高素质群体的需求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
  一、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表现为推动或困扰着大学生是否积极学习生活的状态。大学生沟通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大学校园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发展成熟度慢于生理成熟度的阶段。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对自己的各种需求和行为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选择,希望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社会认知经验的缺乏、过于理想化等的心理特征,不能满足生理发展的需求,从而产生冲突,形成矛盾的心理。这种矛盾心理若无法得到有效引导与排解,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主体之间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
  环境与家庭因素。西部地区大都处于经济不发达区域,现实的经济社会氛围影响着大学生成长与成熟的整个过程。欠发达的经济社会现实往往决定了整体社会氛围处于封闭状态,对大学生成长中的开放、包容需求发生冲突。同时,在社会转型期,传统家族式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都在被冲击,新型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正在逐步形成。导致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着西部区域大学生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大学环境的氛围因素。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场所,对大学生沟通具有深刻的环境意义。尤其是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其生活方式、学习模式和交往模式都存在较大的变化。从大学入学前的个体分散式生活变化为远离家庭的集体化生活容易引起不适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不适感表现较多;同时,传统大学教育的以知识传授、理论传授为主,缺乏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人际交往教育的强调,这种教育的不足引起大学生发生情绪障碍等事件容易无所适从,导致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的提高较慢。
  社会与技术变化因素的影响。快速发展与急剧变型的社会不断侵扰着大学校园的主体的学习意识。社会环境对于处在正在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有着全面深刻的影响。技术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导致大学生沟通方式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变化为网络化沟通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屏蔽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交流的社会地位、专业、出身等实际差异,提供了一个全新、便利的交际渠道,但这种交际方式减少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沟通机会,使得大学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沟通受阻,就会逃向虚拟社会寻求心灵安慰,消极面对现实生活,逃避自身沟通能力不足的现实。
  二、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测度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沟通理论所积累的沟通能力结构与维度的成果,对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状况进行测度。根据已有研究的整理,大学生主体沟通能力主要由三个维度组成,分别是沟通技能、沟通认知、沟通倾向等。沟通技能主要是主体在沟通过程中的行为方式选择以及表现状况;沟通认知则体现了主体对主体本身、沟通参与方和沟通所发生的实际情景的理解能力,进而体现出判断效果体现的能力;沟通倾向则表现为主体关于沟通的实际偏好及其体现在行为状况中的趋势及动力等。
  本部分的主要过程是首先参考心理学领域关于沟通能力的量表,结合西部地区大学生实际特征设计调查问卷来反应西部地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进行试调查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的问卷。问卷的发放主要是作者所在高校的三个校区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掉无效问卷,使用EPIDATA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了解不同年级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状况。
  (一)大学生沟通能力三元结构模型与问卷编制
  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与其他组织群体主体特征有所不同,借鉴有关人际沟通能力的研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征归纳,提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三元结构模型。分别包含沟通技能、沟通认知和沟通倾向。在模型中,三元维度起不同作用,综合互相关联、系统化描述大学生沟通能力状况。如图2-1所示:
  根据上述沟通能力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三个维度分别编制题项9、8、10个,题项内容遵循李克特量表的表述方式,根据程度差异分别赋分5、4、3、2、1分,5分表示完全符合,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中间各分值程度依次递减。
  (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衡量所设计问卷的信度需要借助内部一致性系数,即Cronbach’s Alpha。表2-1的Cronbach’s Alpha的值为0.428,表明本例中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
  评估因子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到除了沟通认知因子以外,其余因子的相关系数相对比较理想。表明问卷调查设置在本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Bartlett球度检验和KMO检验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Bartlett球度检验可用于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即各变量是否各自独立。经过对预试问卷的初步分析,Bartlett球度检验值为1886,显著性水平为0.000,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共享因素的可能性,适合做因素分析。如下表所示:
  利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KMO为0.728,球形检验结果显著。原27个变量可归纳为9个公因子,它可以解释总方差的61.832%。验证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维度结构是合理的。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问卷结果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实际状况的吻合度较高。   (三)案例学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统计分析
  本研究以西部某大学为例,该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对象为其大学2011级、20012级、2013级和2014级本科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并对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89份,有效率为96.3%。
  年级差异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多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结果;
  表2-4采用多独立样本检验考察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三个影响因子沟通技能、认知和倾向的年级差异,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上面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在三个维度方面,沟通认知年级差异显著,在沟通技能和倾向上面则年级差异不明显。
  从上述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虽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但仍缺乏系统、深层次提高沟通能力的训练;无法更好地适应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培养基本策略与建议
  通过上述严密的问卷设计与问卷发放及回收,对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了解了西部大学生年级差异角度下沟通能力的现状。针对大学生沟通能力尚弱的总体结论,基于研究所采用的三个维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部分从大学生群体的相关层面,主要包含学生群体、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出发提出提高西部地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对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的强调
  在对实际人际交往过程的总结与研究中发现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平等原则、诚信原则、适当原则以及互利原则等。平等原则与诚信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在平等原则和诚信原则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人际交往中大学生主体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的培养中比较忽视原则性的作用,较为随心所欲,为了提升沟通能力必须对交往原则进行强调。
  (二)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面对的人群性格各异,不存在单一的技巧或方法可以应对所有类型的群体与不同性格的人。为了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必须注重对人际交往技巧的培训。技巧是处理人际交往过程中各类关系的技术与方法,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决定人际交往及沟通能力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对交往群体关系的优化有着推动与制约的作用。总之,根据不同类型对象与群体,进行针对性地交往技巧的培训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三)对良好人际交往心理的培养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变的中间环节。这个转变环节的剧烈震荡对大学生良好心理适应力要求较高。同样,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中心理适应力对沟通能力影响明显。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沟通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消极心理,例如自卑、自负、嫉妒以及猜疑等,这些心理障碍对良好的交往与沟通产生消极作用。为了提高沟通能力与效率,必须培养大学生群体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四)优化家庭环境,创建和谐家风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儿童的人际交往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所学校。基本的说话方式、交往方式、表情、手势等人际交往中需要的方式方法都是儿童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的,家庭环境直接决定着孩子在进行人际交往时对待别人的态度,人际交往是否成功,人际交往成功的孩子则会感到心情愉悦,不被同伴接受的孩子则会产生自卑或狂躁的心理,心理上会产生较大的波动。从家庭层面引导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对于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意义重大。
  (五)对沟能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开设与创新
  相对于家庭,学校层面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可以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辅导。学校层面可以创新教育,开设相关沟通类课程,例如《公务礼仪》、《有效沟通》、《沟通理论》等相关课程,通过对实际沟通背后普遍规律的教授,促使学生掌握沟通交流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类课程,从着装认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教导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提升应对沟能困境的能力;注重大学生年纪差异,不同年纪根据沟通状况与困境设置不同认识水平的课程,促使沟通能力体系在大学生认知体系的基础上得以建立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勇,彭新梅.网络环境下高校师生沟通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45-48.
  [2]陈华,甘雪花,徐天耀.基于网络沟通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9):137-138.
  [3]付梅.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5,7.
  [4]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5]朱丽芬,代祖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研究[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2):41-43.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嘉兴学院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入职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总体入职适应性较好,但师范生在教师教学技能、教学评价能力、个人素质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得出要调整师范生课程,注重教学实践,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从而使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这一职业。  关键词: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入职适应性;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少数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自建的民俗文化双语平行语料库为例,研究民俗节庆名的翻译方法,以此来进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促进民俗文化的对外交流。  关键词:语料库;民俗文化;节庆名称;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56-02  一、引言  广西民间节庆繁多,大体一年之中,大节以十数,小节
摘要:本文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通话及教师口语》课程设置的现状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考核内容及考核标准提出了“分步实施,分层推进,螺旋上升,全面提高”的建议,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普通话运用水平及教师口语水平上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普通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220-02   学前教育专业的
摘要:二级学院管理机制改革是我国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的效果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的发展影响重大。现有的二级学院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体制建设,因此推进二级学院管理机制改革势在必行。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结合学院实际,紧密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理想就业这个中心点和目标,进行职能和资源重组,建立基于“四线一平台”的管理机制,力求建立一整套适应学院教育教
摘要:高校教学改革的成败有赖于学生与教师共同努力,缺一不可。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公路勘测设计”课程为例,从学生学习视角出发,构建“学促教”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与中心地位。该模式特点是基于学生的意愿设计教学方法、全过程了解学生学习动态、综合全面评定学习成绩。实施效果调查分析表明:该模式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并可持续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同一教学模式下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
摘要:跆拳道运动员要想提升自身水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全面系统的动作技巧,保证动作在整体上具有高水准和高熟练度,提升自身随机应变的能力。本文从跆拳道运动员技能入手,对其相关训练内容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通过相应的探究和论述,为运动员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跆拳道;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摘要:本文为提高本科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以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提出并研究了“专题驱动式”教学方法,介绍了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专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69-02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研究机械加工机理与规律、工艺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一门科学,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主干必修课
摘要:高考是注重能力的考试,特别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考查的重点。为了提高能力,解题之后要思改进与优化,思数形找妙法,思引申与推广,从“题海”中解脱出来,以少胜多。  关键词:提高能力;多思善想;以少胜多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180-02   近几年的素质教育中,强调较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分
摘要:创新课程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通过多手段多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国内高校在创新课程建设方面已有尝试,但仍存在问题。国外创新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模式等方面有更多的探索与成果。国内高校可借鉴部分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摘要:紧密围绕“十二五”期间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主题,阐述了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背景与建设特点,并从观念、主体、内容、机制、目标等论述了课程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对如何转型升级、怎样转型升级谈了我们的认识。同时,从课程内容、教学团队、教材、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等方面介绍了《服装立体造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及转型升级的实践。  关键词:服装立体造型;资源共享课程;转型升级;慕课;实践  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