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师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课堂时间与知识量的结合,教学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广度来谈谈“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不应当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应当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各地搞的如火如荼,其中不泛成功的典范,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许市中学”等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更是倍受推崇。
“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改革了深层的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由以“教”为主线转变为以“学”为主线,促进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我县也开始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大多反映,课堂上老师好像是轻松了,但课前的工作量多了很多,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则不是很积极,经常出现每堂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教师们感到异常困惑。我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冷静反思,认识到要真正贯彻这一教学思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学”的问题,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要比城市的孩子差一些,许多学生不会学,甚至不知道怎么去自学,上课时多数学生都是把教材看上一两遍,过后对整篇课文也没什么印象,虽然能够完成一些极简单的基础习题,但既不能把握重点、难点,学后也没有困惑,没有疑问,总之学习效果不佳。
其次,是教师“教”的问题,部分教师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不知道那些是要教的,是要重点讲的,往往是面面俱到,又回到了“满堂灌”的模式上来。二是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答不上来,启而不发的时候,缺乏耐心,缺乏对学生小组合作的引导,往往是直接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样又回到老路上去了。三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包办,而且停留在问题表面,对问题不是讲清道理和规律,使个别上升为普遍,在揭示规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说没有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骨子里还是“填鸭式”那一套。
要处理好这一“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细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重点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及怎么样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上,明确提出“先学”要求,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读书,也就是要“示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找规律,以达到理解应用。
二、“时”与“量”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开始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时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是拖堂的情况,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既要让学生自学,又要合作探究,教师还要点拨,还要当堂训练,总感到时间不够。于是为了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总是显得很“赶”,急急忙忙,留给学生的时间就不多了,结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学生“学”没有占主导地位,还是教师的一言堂。
有的教师备课时没有精心设计,照本宣科,特别是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可供借鉴的资料也很多。个别教师备课时不动脑筋,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有的教师备课时不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是生怕不够全面,面面俱到,所备出的课在课堂上问题多,习题“量”大,没有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来备课,甚至个别问题出现重复提问或重复练习,结果学生课堂上完成不了任务。
要解决好课堂教学“时”与“量”这一问题,要求教师仍然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循序渐进。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于一些问题可课前布置,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寻求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之初期望值不要太高,要有耐心,开始时一堂课完不成任务不要紧,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的能力,甚至要进行一些强化培训,使学生逐渐适应这一教学模式。在练习的“量”上要适当,既不能够太少,使学生完成后无所事事,也不能太多陷入题海战术,尤其不能一个问题重复提问,耽误时间,要做到“时”与“量”的完美结合。当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学生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后,学习能力有一定提高后,教师可适当提高一定的练习“量”,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深”与“广”的问题
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之初,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一个问题提出来,无人问津,启而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所提问题是不是太“深”,学生现有分析、归纳能力能不能够完成这个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课堂教学无疑是不利的,既耽误了时间,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造成教师最后不得不包办“收场”,回到“灌”的老路来。
学案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要扩大学生知识面,设计问题时往往引进许多教材外的东西,这些内容有些固然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有些则有点牵强,特别是进行拓展训练问题的设置时尤其如此,一句话,涉及面“广”。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素质这一因素,学生素质不齐,知识面也不相同,特别是农村学生知识面更窄,往往造成学生对问题茫然不知所措,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设计时“深”与“广”的尺度,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备教材时选用课外资料必须要紧扣教材,选用资料必须与教材内容高度相关,要对教学内容有补充作用,对于那些与教材内容联系不紧密,或者牵强附会,学生理解不了的东西就不要采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备学生,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设置问题时要精心推敲,反复斟酌,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懂问题;问题的设置最好把问题分步细化,由“浅”入“深”,先从教材的基本内容开始,逐渐提高难度,环环相扣,紧密联系,适当拓展,这样设问方不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摸不着头脑,才能够起到拓展提高的作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功夫”在课外,学案的设计是关键,而学案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到了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如同演戏一样,再大的“腕”也得有一个好剧本。要上好课,首先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要充分了解所教学生,要对所教学生“了如指掌”方能做到因材施教,设计学案时才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编出一个以全体学生为演员的“好剧本”。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不应当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应当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各地搞的如火如荼,其中不泛成功的典范,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许市中学”等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更是倍受推崇。
“先学后教”类教学模式,改革了深层的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由以“教”为主线转变为以“学”为主线,促进了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我县也开始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大多反映,课堂上老师好像是轻松了,但课前的工作量多了很多,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则不是很积极,经常出现每堂课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教师们感到异常困惑。我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冷静反思,认识到要真正贯彻这一教学思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与“学”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学”的问题,由于我们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要比城市的孩子差一些,许多学生不会学,甚至不知道怎么去自学,上课时多数学生都是把教材看上一两遍,过后对整篇课文也没什么印象,虽然能够完成一些极简单的基础习题,但既不能把握重点、难点,学后也没有困惑,没有疑问,总之学习效果不佳。
其次,是教师“教”的问题,部分教师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不知道那些是要教的,是要重点讲的,往往是面面俱到,又回到了“满堂灌”的模式上来。二是在课堂上遇到学生答不上来,启而不发的时候,缺乏耐心,缺乏对学生小组合作的引导,往往是直接把答案说了出来,这样又回到老路上去了。三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包办,而且停留在问题表面,对问题不是讲清道理和规律,使个别上升为普遍,在揭示规律中让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说没有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停留在应付考试的层面,骨子里还是“填鸭式”那一套。
要处理好这一“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认真细致,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重点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及怎么样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上,明确提出“先学”要求,使学生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学习、读书,也就是要“示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例题,找规律,以达到理解应用。
二、“时”与“量”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开始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时出现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是拖堂的情况,一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既要让学生自学,又要合作探究,教师还要点拨,还要当堂训练,总感到时间不够。于是为了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总是显得很“赶”,急急忙忙,留给学生的时间就不多了,结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学生“学”没有占主导地位,还是教师的一言堂。
有的教师备课时没有精心设计,照本宣科,特别是现在网络资源很丰富,可供借鉴的资料也很多。个别教师备课时不动脑筋,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生搬硬套;有的教师备课时不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是生怕不够全面,面面俱到,所备出的课在课堂上问题多,习题“量”大,没有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来备课,甚至个别问题出现重复提问或重复练习,结果学生课堂上完成不了任务。
要解决好课堂教学“时”与“量”这一问题,要求教师仍然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循序渐进。另外,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于一些问题可课前布置,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寻求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之初期望值不要太高,要有耐心,开始时一堂课完不成任务不要紧,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的能力,甚至要进行一些强化培训,使学生逐渐适应这一教学模式。在练习的“量”上要适当,既不能够太少,使学生完成后无所事事,也不能太多陷入题海战术,尤其不能一个问题重复提问,耽误时间,要做到“时”与“量”的完美结合。当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学生完全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后,学习能力有一定提高后,教师可适当提高一定的练习“量”,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深”与“广”的问题
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之初,课堂上往往容易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一个问题提出来,无人问津,启而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所提问题是不是太“深”,学生现有分析、归纳能力能不能够完成这个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课堂教学无疑是不利的,既耽误了时间,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很容易造成教师最后不得不包办“收场”,回到“灌”的老路来。
学案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要扩大学生知识面,设计问题时往往引进许多教材外的东西,这些内容有些固然与所学知识联系紧密,有些则有点牵强,特别是进行拓展训练问题的设置时尤其如此,一句话,涉及面“广”。但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素质这一因素,学生素质不齐,知识面也不相同,特别是农村学生知识面更窄,往往造成学生对问题茫然不知所措,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设计时“深”与“广”的尺度,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备教材时选用课外资料必须要紧扣教材,选用资料必须与教材内容高度相关,要对教学内容有补充作用,对于那些与教材内容联系不紧密,或者牵强附会,学生理解不了的东西就不要采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备学生,对全班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设置问题时要精心推敲,反复斟酌,力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懂问题;问题的设置最好把问题分步细化,由“浅”入“深”,先从教材的基本内容开始,逐渐提高难度,环环相扣,紧密联系,适当拓展,这样设问方不会让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摸不着头脑,才能够起到拓展提高的作用。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功夫”在课外,学案的设计是关键,而学案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做到了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如同演戏一样,再大的“腕”也得有一个好剧本。要上好课,首先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吃透教材,要充分了解所教学生,要对所教学生“了如指掌”方能做到因材施教,设计学案时才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编出一个以全体学生为演员的“好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