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网瘾

来源 :启迪·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n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母亲,把15岁儿子的照片贴到网上,请大家帮她寻找儿子。他离开家快20天了,她说他有网瘾,走时身上没有带钱。
  这些天母亲走遍了社区附近的网吧,热心的网友们也天天询问,但还是没有孩子的下落。
  从照片上看,那是个腼腆的男生,穿着Kappa的运动服,从眼睛里,看不出什么情绪,稚嫩的神情却像是只有10岁。
  
  网瘾和其他瘾一样,一开始就是一种选择。
  一种行为成为瘾,到后期看起来人好像是被控制,无能为力了,但最初,基本上都是人主动去接触和接受的它,其实人才是主动的一方。
  
  在网络里满足
  沉溺于网吧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并没有太多的与众不同,也不值得太大惊小怪,都有自然的起因,简单的开始和积累的过程。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在满足一种情绪。简单地看来,网瘾也是如此。
  比如一个少年,他在网吧里到底是在做什么呢,玩打打杀杀的游戏吗?那他也许是在发泄对现实中的某种不满。或者,现实中比较软弱的他,是在游戏中寻找英雄的感觉。也可能他在现实中缺少朋友,就在游戏里领导一个军队,他可以做一个关心士兵,侠肝义胆的领袖。
  一般说来,一个教育比较全面的家庭—— 这里不是指课本教育,或者把孩子交给父母之外的人的教育,而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整个生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他们的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沉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任何一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沉溺,都是病态的。生病是有原因的,沉溺也同样。
  
  青春不是病
  在我国,沉溺网络游戏的人,年龄基本集中在15~20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的第二个“婴儿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会发生变化,更大的变化,则是心理上的变化。
  比如,明知道你说得对,明明他心里也认同,但是他的观点就是和你不一样。其实这个时候,他并不是在表达他的观点,他要做的,就是“要和你不一样”。或者孩子只愿意和同伴玩,讨厌父母,怎么都讨厌。
  父母要在他最讨厌你的时候,坚定地跟在孩子身边,直到他这个时期结束。
  而在这个时期内,不论孩子怎么变,怎么出格,父母都要看到,都不是孩子的错,这些有孩子的生理原因。父母依然要像接纳小婴儿的变化那样接纳孩子的变化,承认其自然性。当你承认它是自然的,就不会觉得它那么可怕了。
  和人感冒了一样,有人的症状是咳嗽,有人是头疼,还有人什么症状都有。青春期也是这样,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有的多点,有的少点,但都是正常的,都是要表达一种心理诉求。
  父母要做的,就是承认和接纳,完全的接纳。类似“你怎么能这样”“你以前不这样啊”“你怎么这么坏”这种灾难性的话,万不可说。不要对孩子的言行下结论,要做的,只是完全接纳他这个人。
  这样你才可能走近孩子,起码,孩子去网吧之前,会告诉你,他要去哪里。
  
  另一种力量
  当一个人的左右有两扇门的时候,哪扇门的诱惑更大、吸引更大、力量更大,这个人选择进去的可能性就更大。
  现在,我们知道网络游戏这扇门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可以在里面找到朋友(也许我们不认为那是他们的朋友)、满足感,能打发掉独自在家的时间。
  如果另一扇门是教室和考试,它的力量怎么和这扇门抗衡呢。而如果这扇门是开放性的,既有知识的获得,又有他情感的归依,有一些能真正触及到孩子内心的吸引力呢?
  增强另一扇门的吸引力,除去父母责无旁贷,还需要社会的力量,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做一些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更有利、有益,同时又不用花太多钱的事情。
  比如,让孩子去亲近自然。大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真实的,没有孩子不爱出去玩。孩子可以花很少的钱在网吧里呆一整天,如果有组织或机构,可以让孩子花同样的钱,领着他们从虚拟游戏中出来,出去玩一整天真实的游戏,孩子会喜欢吧?
  还有,增加与孩子一生有关的人文素养和修为,了解国学。这种不能和考试成绩直接挂钩的课程,虽然孩子可能当时还不能懂,但是他们把这些经史子集背下来,它们刻在孩子的心里,孩子可以用一生去慢慢消化、慢慢体会。
  这些东西会在孩子的一生中来散发出馨香,让他们用一生来验证。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他们力量,遇到选择时给他们方向,遇到朋友时给他们温暖,遇到背叛时给他们希望。
  可能考试不会考这些,但是它与孩子的品德和素质密切相关,与孩子以后的人生密切相关,与他们成功与否、与他们的幸福感同样密切相关。
  运动。需要有组织或机构,愿意来组织孩子进行球类等竞技类的比赛。比如,一个社区有一个免费的球场,有一些大人,甘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孩子们参加比赛。
  本期专家 尹莉
  
  一定要与有瘾的人结交的张岱,自己的瘾就不少,“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到后来,社稷倾覆,家道破败,奢华的瘾荡然无存,而书蠹诗魔这项,却尽到极致,著述宏富,包括《石匮书》这部二百二十卷的煌煌巨著。
  瘾,是锦上的花,雪中的炭,却不可是渴时的鸩,饥时的附子。瘾的秘密,在于是你控制它,还是它控制你……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美东时间2008年10月15日9点38分在新泽西一家医院,王永庆因心肺衰竭过世,享年92岁。    1988年,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报道,在全世界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王永庆以40亿美元居第16位。2008年6月,福布斯公布王永庆身价为68亿美元,位居台湾第二。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
期刊
【应对】    大声喊叫的人不会说谎  爱迪生一生取得了1093种发明的专利权,其中留声机的发明使他最为得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发明一种助听器时,他说:“你在过去24小时内听到的声音,有多少是非听不可的呢?”他接着又说:“一个人如果必须大声喊叫,就绝对不会说谎。”    那他怎么没把你培养成绅士  英国诗人乔治·英瑞出身于一个木匠的家庭。他在上流社会中从不隐讳自己的出身。  有个贵族子弟嫉妒他的才
期刊
道德、美感以及其余精神价值,是客观且永恒的价值,而人的内在和谐有赖于他和这些价值的正确关系。    新年伊始,任何一个杂志主编都要深思一个问题:新的一年,要给读者什么?  《启迪》杂志的核心定位是青少年。青少年,不仅指这个年龄段的人,还有“青少年”三个字背后的丰富意蕴:未来的,新颖的,生气勃勃的,丰富多彩的,无限可能的,把挫折当存折的……这也是无论年龄几何都追求生活和生命质量的人所表现的特质。所以
期刊
Sunny:  我想知道我的狗在想什么,因为它刚刚叼起我的一只鞋放到了桌子旁,然后又叼了另一只过来。如果它想出去散步,那它实在是搞错了方向,应该把我拖到门口才对。不过,也许它只是想让我休息一下,或者是让我在写信之余,也关注一下它的私生活。  你或许听过人们的一个传统说法,认为狗的一年相当于人的寿命的5年。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狗在它生命中的前两年成熟很快,第一年相当于人类的12岁,而两岁的狗相当于24
期刊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牵着我从千里之外来这里  是一些临近海洋的风,制衣厂一天十二小时的劳动  每月二十五日那几张薄薄的钞票,我想不出还有别的  能够让我扛着命运奔波在这个小小的村庄   它的繁华是别人的,它的工厂、街道、服装商铺是别人的  它的春天是别人的,只有消瘦的影子是自己的  两年多了,我没有找到不在这里的理由  所以我每天都有沉浸在川东的回忆里  在那里有一家小小的医院  那里停放着我四
期刊
吸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杀手,故世界不少国家都在烟盒上标出警告语,旨在劝诫人们远离烟害,减少疾病,延年益寿。  中国的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  日本的烟盒上:为了健康,请大家不要过量吸烟。  美国的烟盒上:孕妇吸烟会造成致命的损伤、早产、新生儿体重过低。  苏丹的烟盒上:你长寿的天敌是烟。  芬兰的烟盒上:如果你不吸烟,呼吸将变得畅顺。  阿曼的烟盒上:吸烟是引起癌症、皮肤病、心脏病、动脉炎的主要原因
期刊
在很久很久以前,经常有两种怪动物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个叫做“犹”,住在山林里,它的样子很像狮子,只是腿很短,它的听觉非常灵敏,据说能听到非常微弱的声音。因它生性多疑,一听到什么声音,就怕有人来伤害它,立刻爬到树上,要等半天看不见有人来,才敢从树上慢慢下来。下来以后,还是很不放心,东张西望,忽然一溜,又上树去了。这样,一会儿上,一会儿下,上上下下反复折腾好几次才罢。另一个叫做“豫”,它的形体和猴子差不
期刊
神秘消失    过去几个月间,美国35个州的养蜂人都不同程度地发现自家蜜蜂飞走以后就没有回来。数百万蜜蜂不但没有留下任何与去向相关的痕迹,而且至今生死未卜。更令人奇怪的是,这些蜜蜂就像事先约好了一样,在极短时间内“逃离”养蜂场。其中,有些养蜂场1小时内“出走”的蜜蜂就占到蜂箱原容纳量的70%。  除了美国的35个州,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也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蜜蜂从养蜂场神秘消失的现象。  为此担心的
期刊
在《辞源》里,对瘾的释义为“癖也,嗜好久而成瘾”,是一种长时间的嗜好。瘾不是什么新鲜物,它与我们人类一直相伴。  雅的,俗的,借以成群结党的,独自隐秘不宣的……瘾有各式各样,套句大家都熟知的话,是一种“客观存在”。  明末清初的名士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大概是因为培养嗜好是最需要投入时间和情感的,跟维护友情一样。  有点瘾,挺好。  你有什么瘾?    古往今来,在一部部脍炙
期刊
这真是《启迪》读者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看到杂志老编们千奇百怪的瘾了——要知道,掏出大家的瘾来真是不容易,虽然也有主动跳出来“突突突突”地大谈特谈的一两位,大多数人还是太内向。三十六计都用出三十八计来了,总算……嘿嘿嘿嘿。欢迎对号入座。    Lesley:祸害本本。看到漂亮的本本就绝不放过,一定买下来,然后,祸害它。基本上每个本子都是写了几页就不再写了,也不扔。因为这个瘾,以至于我的朋友们每次看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