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阅读素养,还课堂以“静”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al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强调,要坚守语文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统一,要坚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关注学生对语文语言的整体把握与运用,发展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能力。激活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活泼”起来,而与之相反的“静”课堂,更有助于学生理性思考,深度学习。“静”是一种课堂文化,在“静”状态下,消解学生内心的浮躁,促进学生真切、自然地感悟与表达。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也需要“静”下来,让学生学会安静,营造课堂静场,聆听生命的拔节声,在“静”中思,在“静”中悟,在“静”中透。一改“热烈、喧闹”之貌,回归“静”课堂,从“静”中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走出课堂喧闹,营造“静”场课堂
  教师将课堂看作“场”,将“静”看作一种文化氛围,打造“静”场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安静地读书、安静地品味,安静的思考与学习。过去的语文课堂,为了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渲染课堂,让课堂热烈而动感。过于喧闹的课堂,增添学生的浮躁情绪,不利于对语文展开深入思考与感悟。因此,从“静”场课堂建设上,就是要运用“减法”删减掉不必要的课堂渲染,还学生以“静”,让课堂安静下来。多媒体是教学的一种创新手法,将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整合起来,应用于课堂,促进学生视听触感的交融,激活课堂氛围。但这些多媒体,势必会因承载的资源太多,而消解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呼吁“静”场课堂,就是要减少过度花哨的形式化教学手段,回归学生的认知实际,净化课堂。
  薛法根老师在《九色鹿》课程教学设计上,提出“三不教”原则。学生已会的不教;学生能够学会的不教;教了也学不会的不教。原定两个课时的预案,却用一节课完成。整节课体现三个环节,“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对于书中的人物,只选两个主要人物进行评价,文中9个画面,只选第8自然段进行讲解。整个课时没有过多的累赘,没有增添花枝俏叶,显得很“干净”,又极其富足,让学生从中获得深刻感触。可见,课堂组织与营造,并非气氛热烈涌动才是真,而是在教学设计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事实上,精彩的课堂,绝非教师独角戏的表演,而是还课堂于学生。师生互动,教师是帮扶,是引导,学生是展示主体,更是学习者。对于《九色鹿》一文,大胆取舍教学内容,仅对重点人物进行教学设计,其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自主读写,让学生体会文本人物、语言、词句的意义,从阅读中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意蕴、读出智慧。
  二、涵养“静”气,聆听学生的内心期许
  朱熹提出:“心不定,故见理不得。”在读书过程中,要先学会“静”心。“静”心,可以解释为“静”气,教师要让学生涵养“静”气,催生智慧课堂的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先“静”下来,用“静”心来感染学生,促进师生都安静。阅读课文,要静静地读,才能深深地悟。在学习《树》一课时,在课前,围绕本文所描写的各种树的形象,教师通过对生活周边“松柏”“木棉”等进行拍照,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辅以钢琴曲,在轻柔的音乐里,让学生“静”心去欣赏,创设安静的学习空间,并展开本文,师生一
  起去阅读,让学生在“静”场课堂上感悟文字的魅力。“静”气的营造,教师还要学会等待。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内心的期许与外在的表现还存在差距。教师如果一味地催促学生,学生的内心反而会因“急躁”而滋生抵触情绪。
  通常,在教学环节转换中,教师可以通过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静静地看,静静地去默读文章,让学生将文本读完。“等待”是一种心境,可以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一次听课中,教师布置朗读课文任务,有学生迫不及待地将手举起,主动要求去读。但在阅读中,读的一点也不流利。教师不仅没有急躁,反而耐心地听他朗读。即便是在断断续续地读字中,教师依然保持微笑,“别急,慢慢地读。”对于每一个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需要自主去认知、自主去发现。教师要给予学生“等待”的观照,甚至有意识地制造课堂“冷场”,来静下来,让学生气定神闲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构筑“静”学,探究语文的本真意蕴
  “静”是为了品悟,“静”是为了获得透彻。在语文阅读中,倡导“静”学,就是要给予学生领会文本真意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当提问时,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但在回答问题时,却总是与主题背离。学生的热烈与激动,体现在问题的抢答环节,而非關注问题的理解与探究。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也有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对方的言语丝毫未去认真倾听。我们倡导积极、民主、高效的语文课堂,而这个课堂,似乎缺少了安静。没有安静,无法聆听对方的发言,没有安静,无法分享学习成果。语文学科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而“听”是首位,聆听需要安静的场景,只有打造“静”学课堂,才能让学生聆听他人的意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一些语文公开课,“静读”往往被忽视。课堂“静读”,要么取消,要么短短地几分钟,就被教师打断,开启纷扰般的朗读与讨论。“读书切忌在慌张,涵泳功夫兴味长”。打造琅琅的读书课堂固然重要,但静读也必不可少。在小学阶段,静读文本,有助于学生静默思考,有助于静默感悟文本内涵,获得深刻阅读体会。
  在《天游峰的扫路人》阅读中,读前提出一个问题:在天游峰上作者遇到一个怎样的人?在接下来的静读中,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圈画,一边理解,对不懂的地方暂时保留,为后续课堂探究做准备。这样以来,有静读,有体会;有不解,有讨论。通过读来挖掘文本的意义,走进人物的内心,增强对文本的深切感悟,让学生获得心灵洗礼。“静”学,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对于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深思熟虑后再发言。知识的内化需要过程,对于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静思,养成思考、体悟的习惯。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课堂保持一定的宁静,增进学生阅读思维、独特感悟的形成。
  总之,“静”学课堂的营造,有助于促进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互通。教师作为课堂导向者,在于搭建“静”学氛围,增进学生品悟体会,抓住文本阅读后鲜活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在静读中,提炼字里行间的那份感触。学习语文,需要动手、动脑、动口、动耳,在“静”学课堂,少些热闹,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强调:“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静”是阅读素养的重要内容,“静”是积极的,有意义的阅读行为。在“静”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尊重的心态,听取每个学生的声音,帮助学生从倾听中相互理解。阅读课堂,要创造“静”场,让学生静思则明、静读则悟,静品则透。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实验小学(22560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教育目标。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初中编程教学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同时出现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从简述核心素养要求下初中编程教学的重要性开始,描述其存在的现状问题,并分析了改进策略,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编程教学 问题 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3D打印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D打印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发挥了人们的聪明才智,让人们生活中的电子产品配件等在创新设计上更
通过对十几种中草药的筛选试验,筛选出一种既是对白蚁具有引诱力强、取食量大的“新型白蚁诱饵剂”的饵料,同时又能毒杀白蚁的中草药。
作为重点建设部队,如何应付突发事件发生?如何应对未来突发式战争?如何才能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动,实现保障有力?前不久,在一次"战前"紧急出动演练中,济南军区某集团军装备部
广州军区某联勤分部汽车连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连队,曾被广州军区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和"安全行车模范连"称号,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基层建设
刘德海先生作为中国集琵琶表演、创作、研究、指挥、教学于一身的一代宗师,在琵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2020年4月11日,惊闻刘德海先生与世长辞,痛彻心扉,惋惜
近年来,我国林业发展较为迅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为此需要加强对林业发展建设的管理,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针对林业种苗在实际工作中存
通过从政治与生态的互动关系、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治理面临的挑战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思考3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解决当下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问题有所借鉴。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和培育道德情操齐头并进。课程思政是
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方法从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现场捕获野外中华按蚊成蚊并培养子1代成蚊,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