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模糊测试和机器学习的智能合约漏洞检测方法

来源 :警察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t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合约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和现实意义,但频繁的安全事故给区块链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但是,智能合约漏洞进行完备性和安全性分析的方法仍未被提出.当前对于智能合约的安全保障主要依靠专家审计和人工复查,该方式不能保证代码的绝对安全.针对智能合约漏洞挖掘的误报率、低效能等问题,在动态模糊测试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智能合约漏洞的检测方法与模型.该方法提高了智能合约漏洞挖掘的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
其他文献
高仿真人脸技术的开源及日渐成熟,使其逐渐从娱乐性质转向公共安全领域,甚至越来越危害到个人隐私及公共安全。部分不法分子通过使用类似技术仿造人脸,进行视频篡改、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高仿真人脸技术主要包含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全脸合成(无目标的任意人脸生成)、换脸(类似开源的deepfake技术)、面部属性操作(更改发型/眼镜/年龄等)、面部表情交换(将目标表情移植到目标人脸上)四种,其中换脸
基于FAT-AI细粒度视频分析应用测试结果,阐述了当前主流商业算法在大规模开放场景数据下的人脸验证准确率和响应时间,分析了困难样本、性别差异、拍摄人脸角度、年龄差、脸部佩戴饰物等因素对人脸验证应用的影响,并对公共安全疫情防控等应用中的系统设计、选型、建设、考核提出建议。
为推动疫情防控等应用场景下戴口罩人脸识别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水平提升,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与视频图像信息智能分析与共享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组织了开放场景口罩人脸识别挑战赛。介绍了挑战赛的技术测评方案,并分析了冠军团队的技术方案,为开放场景口罩人脸识别的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记者:视频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在视频应用领域设置的最高级别实验室,同时也是公安部主管的社会治安防控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近年来,实验室为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和产业发展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rn余兵:实验室为公安、政府、企业等提供了多项视频智能安全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和标准规范,积极促进我国公共安全视频技术的进步与视频产业的发展,努力为我国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贡献科技力量,以下为一些代表性贡献:rn第一,推动编制国际、国家、行业公共安全视频技术领域系列核心标准,规范公共安全行业产业有序发展.实验室积极配合主管部门
期刊
立足于距离传感技术在深圳市公安局智慧新监管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实践,针对被监管人员外出押解过程中难以监管的业务痛点,探索移动环境下被监管人员行为识别和行为管控的技术方案.提出了虚拟监仓的技术模型,并预研了移动环境中虚拟监仓的应用情景:通过将在监仓环境建立的基于距离传感技术的应用模型与5G传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移动环境中精准行为识别所需要的边缘计算、实时大数据传输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移动条件下的被监管人员行为感知和智能分析系统,实现被监管人员行为的自主识别、自主监管,保障固定监管场所与移动环境中行为监
分析实时移动视频在深圳市公安局新一代指挥系统的建设需求背景,介绍智能执法记录仪在新一代指挥系统中的关键业务和技术创新以及实际案例应用,对执法记录仪在新一代指挥系统中的未来进行展望.
针对日益突出的人体安检需求,面对一些新式的危险物品,采用毫米波成像技术进行人体安全检查具有巨大的意义。设计了两种形式的毫米波检测设备,详细推导了毫米波平面扫描式三维全息成像算法的算法流程,得到目标物全息像的公式表达式。通过图像形式形象展示了毫米波成像区域分辨率分布规律,通过对分辨率板的测试,验证了系统分辨率符合5mm要求。最后分析了毫米波探测下的人体组织、金属、粉末、电子产品、爆炸模拟物和粉末材料
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及应用不断创新突破,人脸识别前端建设已形成热潮,探索形成行之有效的布局理念,并指导实际建设,使其发挥效能最大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全国部分城市的人脸卡口建设应用实际,对智慧城市人脸卡口布局理念及实现路径进行探索,希望对全国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无线Wi-Fi环境内“中间人”攻击线索难以获取,攻击者主机IP地址提取难度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殊构造ARP请求报文探测“混杂”模式主机IP地址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扫描无线Wi-Fi网络环境内全部网络设备地址信息,对每台网络设备发送特殊构造的ARP请求报文,该报文目的MAC地址为当前无线Wi-Fi环境内不存在的地址信息.只有极少数处于“混杂”模式的攻击者主机会响应此类报文,进而获取到“中间人”攻击者主机IP地址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获取“中间人”攻击者IP地址信息.
权力在中国法律实践中分量之重与其法学学科地位之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近现代法学中的“权力”是中西、中日法文化交流互动的成果.梁启超相关的系统论述是权力一词在中文法学扎根的标志.权力起源于经济发展得以形成剩余产品后统治组织从中提取的公共部分,但权力的来源则因时代和政体的不同而异.权力的实质是表面上的公共利益和直接对应的公共机关财产.有必要采用权力识别实质标准将权力与权利严格区分开来.权力概念须符合中国和当代世界法律实践中权力现象之实际.权力正本清源回到平行型权力位置,会有助于中文法学改善其基本概念、基本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