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近60年水沙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g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揭示黄河上游水沙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根据黄河上游3个代表水文站长时间序列资料,均值差异T法、双累积曲线分析法、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其多年水沙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三个代表站1960-2019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现出下降趋势;黄河上游唐乃亥、兰州和头道拐站三站年径流量突变年份分别为1989年1985年和1985年,年输沙量突变年份分别为1989、1999和1985年;运用小波分析得出径流量存在9~16 a为主周期的变化,输沙量存在11~16 a为主周期的变化的规律;黄河上游三站的输沙量的累积减沙量大约为1.07亿、11亿、16.39亿t,减沙量沿程上升;径流泥沙演变规律受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异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水库作为重要的防洪工程措施之一,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维持社会稳定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水库防洪调度更能有效地促进其作用的发挥.针对目前水库防洪调度中存在的对历史洪水调度数据信息利用不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随机森林(RF)回归算法制定水库防洪调度方案的新方法.首先,对历史洪水数据进行优化调度生成洪水优化调度数据集,由RF回归算法确定影响水库泄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将训练样本洪水过程逐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泄流量输入RF回归算法生成泄流量回归树;最后,由回归树拟定验证样本洪
伴随全球气候持续增暖,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极易受到影响,对该地区的未来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偏差校正后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13个全球气候模式输出的降水数据以及观测降水数据,评估了1995-2014年气候模式在长江流域的降水模拟能力,并且对4个SSP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长江流域2021-2040年(近期)、2041-2070年(中期)以及2071-2100年(末期)的降
中国大气同化数据集(CMADS)是基于多种气象场数据和气象站实测数据,耦合得到的支持中国区域范围内SWAT模型驱动的数据集.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心地带,自然环境恶劣,水文气象站点分布较少.以长江源区4个气象站数据和CMADS数据分别作为驱动数据,验证CMADS数据在长江源区的适用性.研究发现:SWAT模型在长江源区具有一定适用性,率定期和验证期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682和0.615.CMADS数据在长江源区适用性较差,模拟径流的纳什效率系数只有0.447.在长江源区CMADS降水数据相比实测降水数据质
科学准确的需水量预测结果可以为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决策提供合理依据.针对城市需水涉及因素多、历史数据样本量少、需水量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提出了基于GA-BP神经网络与正态区间估计的组合预测模型,模型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影响因子,加入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GA-BP神经网络,最后引入正态区间估计,输出需水量区间预测值,利用此模型对邯郸市2019年总需水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单一使用GA-BP神经网络的点预测结果相对误差在-6.2%~5.13%之间;基于GA-BP神经网络和正
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对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以及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方向距离函数,构建了包含面源污染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03-2018年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效率结果的时空特征和驱动贡献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我国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经历了波动下降、快速上升和上升收敛3个阶段,且大部分省份效率水平有所上升,省际差异不断缩小.②技术进步是导致农业绿色
由于钼及钼合金的焊接技术在新型事故容错燃料包壳管材制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近年来备受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钼及钼合金焊接的难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与钼及钼合金粉末冶金制造工艺有关.粉末冶金工艺制备的钼及钼合金的焊接接头存在气孔、裂纹和夹杂等缺陷,严重降低了焊接接头的性能.二是钼及钼合金本身具有的难熔金属特性.难熔金属的可焊性通常较差,由于杂质偏析和热影响区晶粒粗化导致焊合区的脆化.本文对钼及钼合金的常用焊接方法及研究现状进行了重点综述,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焊接研究方向.
以景观湖泊、生态湿地等为主要代表的缓慢水体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何增大水体交换区域,减缓水质恶化趋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研究了缓慢水体中双阻隔结构(岛屿)间距比、引水流量、形状对二维流场分布、水体置换率、流场平均速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引水流量是缓慢水体流场强度变化的主控因素,水动力交换效率和水流的平均速度随引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阻隔结构可明显改善流动范围,增加水体流动性.研究发现三棱柱和圆柱联合扰动下的水槽水体流动性最强,水体置换率最高,Q=6.8 L
为探究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特征,运用信息熵、CEEMDAN、Copula理论对黄河流域1960-2017年的降水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过去50年间,黄河流域降水整体呈现出一种下降趋势,但源区降水在缓慢增加;②2002年以后,黄河流域降水时空信息熵减小,降水复杂性减弱;③CEEMDAN分解结果表明对黄河流域降水的观测和研究应主要集中在2~4年的短周期上,RES余量则反映了降水序列整体下降但近几年逐渐恢复的趋势;④通过Gumbel-Copula函数发现不同阶段黄河流域年、汛期降水联合分布以丰枯
从义乌市实际情况出发,确定68个系统变量,结合水文、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四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充分考虑再生水的回用,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置48种未来经济-社会-环境耦合需水情景,对区域2020-2050年的需水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增加3种再生水回用组合情景,对得到的144种供需情景进行3轮方案比选,选出两个方案集.其中一个方案集包括最有利于水安全保障和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6种组合情景,另一个方案集包括极端缺水情况适用的6种组合情景.这些组合情景可为中长期水资源规划和决策提供可选方案集,模型可动
以微囊藻为优势藻的R水库原水及柱孢藻为优势藻的J水库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预氧化混凝试验.采用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作为预氧化剂,按照0:1、1:1及2:1的质量浓度比搭配硫酸铝混凝剂,分析预氧化混凝对藻类及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建立合适的预氧化加药策略.结果表明,3种组合均可以提升混凝除藻效果.对于R水库原水,不建议使用二氧化氯及次氯酸钠进行预氧化;J水库原水使用二氧化氯搭配次氯酸钠比单独使用次氯酸钠去除藻类及有机物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