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召开期间,台湾方面代表、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休息室里与习近平不到一分钟的简短寒暄,被岛内夸张成“会晤超过十分钟”。蔡英文上台后,台湾岛内不断有声音借助两岸在不同场合接触的机会夸大事实。这些情况背后折射的是岛内社会对5.20后台当局迟迟不愿正视并解决两岸问题的极度焦虑。
“没有完成的答卷”夸大成“成功过关”
5月20日,台当局新领导人蔡英文在就职讲话中,提到尊重“九二会谈”历史事实,却不提遵守“九二共识”;表示要依据现行规定和有关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事务,却没有明确表示认同“两岸同属一中”。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在当天发表的谈话中指出,称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强调“台湾当局更须以实际行动做出明确回答”。
从用词看,大陆方面用“没有完成的答卷”,而没有直接使用“不及格的答卷”;使用“以实际行动作答”,意在为台当局留出一定空间。这本是大陆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所释放的善意,但岛内竟然有人误读为大陆“暂时接受了”台新当局的表述。更有岛内媒体自欺欺人,片面理解、刻意歪曲大陆权威学者言论,声称台新当局的表述已在大陆“成功过关”,剩下的只是“听其言观其行”。
如果台新当局蒙住双眼,以为可以在两岸关系性质的根本问题上继续模糊下去,甚至在表达所谓“宪政说”还是“宪法说”时咬文嚼字,却在“去中”“离中”的行动中敲锣打鼓,那就要做好为两岸间新危机埋单的准备了。
当然,两岸关系异常复杂,不是一两次讲话能够决定,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从人心看,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是两岸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当前岛内的“普遍民意”也是期盼两岸和平的民意,而并非被刻意误导的“台独”民意。从力量对比看,今天大陆的实力更是足以应付台海各种突发状况。
大陆没有直接点名批评台当局新领导人,就是真诚希望继续走两岸和平发展之路,不愿台海动荡、两岸关系倒退。台新当局不要错把大陆的善意、耐心和定力当成妥协、软弱和退让,更不应因此办出“台独”和“去中国化”的糊涂事。
走廊“巧遇”夸大成“破冰”交流
5月24日,在日内瓦出席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两岸代表在会场外走廊“巧遇”,这也是出席会议的两岸代表唯一一次会面。在这次“巧遇”中,双方只是进行了简单寒暄,结果却被不少岛内人士夸大为5.20后两岸“破冰”交流的第一步。
“巧遇”在国际场合并不罕见,有时候是走廊“巧遇”,有时候是电梯“偶遇”。当双方因为某些矛盾或分歧不能进行正常交往、而又希望试探接触的时候,“巧遇”就成为合适的选择。当然,这样的“巧遇”并不完全是邂逅,往往有一定的事先安排。
当然,今年世卫大会期间两岸代表的“巧遇”对两岸交流而言,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从2013年开始,两岸连续三年在世卫大会召开期间都有会谈,而2016年的世卫大会,是民进党在岛内再次执政后台湾方面参与的首次国际活动。因为台湾新当局在“九二共识”问题上始终模糊回避,两岸间缺少交流协商的共同政治基础,所以今年在世卫大会期间两岸双方没有正式会谈。
也正因为两岸间缺乏基于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互信,所以今年台湾方面接到的世卫大会邀请函中重申了联合国2758号决议和一个中国原则。以“中华台北”名义、观察员身份与会的台湾方面代表在开会第一天就主动表示,希望可以同大陆代表碰面,所以才有了这次“巧遇”。
台湾方面与会代表认为,这次“巧遇”是大陆的一个“善意”。的确,这是大陆的善意,但这份善意是给台当局留出承认“九二共识”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放弃“两岸同属一中”的原则立场。如果台当局继续在“九二共识”问题上模糊应对,甚至在行动上玩弄种种“去中国化”的“台独”小动作,不仅两岸交流协商堪忧,台湾方面也很难再有与大陆“巧遇”的机会。
“突发事件紧急联系”夸大成“联系沟通仍畅通有效”
7月19日中午,辽宁海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组织的大陆旅行团在台湾桃园发生严重车祸和火灾,造成24名大陆游客及导游、司机共26人死亡的重大事故。但就在各方积极善后的时候,台湾却有声音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两岸紧急联系处理说成是“两岸联系沟通仍畅通有效”,企图混淆视听,误导岛内民众认为“两岸现状没有改变”。
据台湾媒体报道,事故当天即7月19日晚间,台当局陆委会发言人邱垂正表示,“此次事件中,两岸沟通联系仍畅通有效”。第二天即7月20日,海基会代董事长陈德新在接受采访时说,事情发生后,海基会在当局的授权之下,在事情发生的实时,和大陆做了联系,“联系的过程都很顺畅”。之后,又有岛内媒体报道,这次在大陆派出的工作组中,包括一名海协会处级官员,声称“这是5.20后大陆官员首次赴台”。
事实上,这次的两岸紧急联系处理,与政治层面的两岸日常联系沟通机制完全不同。首先,这次联系处理,完全是大陆方面为及时有效处理涉及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维护同胞正当权益、从人道主义出发做出的应急处理,只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个案。其次,此类事件处理,两岸早有惯例。即便是在陈水扁当政时期,在两岸“两会”制度化商谈中断期间,海协会与海基会之间也仍然进行过突发事件紧急联系。第三,大陆派出的工作组以海旅会和辽宁地方单位人员为主,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这是对大陆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切,与政治无关。
此前,国台办已经多次强调,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已经中断。大陆方面一再发出提醒和警告,台当局应尽早顺应两岸民意,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認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修复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只有如此,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才可以恢复,两岸关系才能迎来和平发展的美好前景。
“简短寒暄”夸大成“会晤超过十分钟”
11月23日,参加APEC会议的台湾方面代表、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台湾。亲民党方面宣称,APEC会议期间宋楚瑜和习近平“会晤超过十分钟”。台当局陆委会表示,“乐见双方互动交流”。但随即有台湾媒体爆料说,两人简短寒暄根本不到一分钟,对于宋楚瑜提出“希望大陆能够声明两岸经贸往来,特别是对台湾中小企业照顾的方向不变”的诉求,习近平也没有任何回应。此前,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也已经证实,两人“只是在会场的休息室进行了自然简单的寒暄”。
国台办的回应虽然简短,信息却很丰富。首先,地点在休息室,说明没有提前安排。其次,用“寒暄”说明只是礼貌性地打了个招呼。第三,用“自然简单”来形容,说明话语中不涉及实质内容。把习近平和宋楚瑜在休息室里礼貌性的“寒暄”说成“会晤”,实在太过夸大。
APEC会议召开之前,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已经明确表示:“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两岸双方开展良性互动的基础。”可见,两岸能否良性互动的关键仍然是“九二共识”。亲民党想利用岛内民众的焦虑情绪,把“寒暄”夸大成“会晤”,目的是捞取政治资本。台当局也想顺水推舟,借以制造“两岸僵局有望化解”的假象,误导岛内民众。
5.20后,台湾岛内不断有声音借助两岸在不同场合接触的机会夸大事实,且愈演愈烈,其背后折射的是岛内社会对5.20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被蔡当局破坏的严重不满,对两岸关系重回和平发展轨道的强烈期盼,以及对蔡当局迟迟不愿正视并解决两岸问题的极度焦虑。蔡当局与其一再费尽心机玩弄夸大事实的“小动作”,不如正视两岸问题,承认“九二共识”,只有这样两岸关系才能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时事评论员)
“没有完成的答卷”夸大成“成功过关”
5月20日,台当局新领导人蔡英文在就职讲话中,提到尊重“九二会谈”历史事实,却不提遵守“九二共识”;表示要依据现行规定和有关条例处理两岸关系事务,却没有明确表示认同“两岸同属一中”。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在当天发表的谈话中指出,称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强调“台湾当局更须以实际行动做出明确回答”。
从用词看,大陆方面用“没有完成的答卷”,而没有直接使用“不及格的答卷”;使用“以实际行动作答”,意在为台当局留出一定空间。这本是大陆从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所释放的善意,但岛内竟然有人误读为大陆“暂时接受了”台新当局的表述。更有岛内媒体自欺欺人,片面理解、刻意歪曲大陆权威学者言论,声称台新当局的表述已在大陆“成功过关”,剩下的只是“听其言观其行”。
如果台新当局蒙住双眼,以为可以在两岸关系性质的根本问题上继续模糊下去,甚至在表达所谓“宪政说”还是“宪法说”时咬文嚼字,却在“去中”“离中”的行动中敲锣打鼓,那就要做好为两岸间新危机埋单的准备了。
当然,两岸关系异常复杂,不是一两次讲话能够决定,起关键作用的是人心向背和力量对比。从人心看,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是两岸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当前岛内的“普遍民意”也是期盼两岸和平的民意,而并非被刻意误导的“台独”民意。从力量对比看,今天大陆的实力更是足以应付台海各种突发状况。
大陆没有直接点名批评台当局新领导人,就是真诚希望继续走两岸和平发展之路,不愿台海动荡、两岸关系倒退。台新当局不要错把大陆的善意、耐心和定力当成妥协、软弱和退让,更不应因此办出“台独”和“去中国化”的糊涂事。
走廊“巧遇”夸大成“破冰”交流
5月24日,在日内瓦出席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的两岸代表在会场外走廊“巧遇”,这也是出席会议的两岸代表唯一一次会面。在这次“巧遇”中,双方只是进行了简单寒暄,结果却被不少岛内人士夸大为5.20后两岸“破冰”交流的第一步。
“巧遇”在国际场合并不罕见,有时候是走廊“巧遇”,有时候是电梯“偶遇”。当双方因为某些矛盾或分歧不能进行正常交往、而又希望试探接触的时候,“巧遇”就成为合适的选择。当然,这样的“巧遇”并不完全是邂逅,往往有一定的事先安排。
当然,今年世卫大会期间两岸代表的“巧遇”对两岸交流而言,不是进步,而是倒退。从2013年开始,两岸连续三年在世卫大会召开期间都有会谈,而2016年的世卫大会,是民进党在岛内再次执政后台湾方面参与的首次国际活动。因为台湾新当局在“九二共识”问题上始终模糊回避,两岸间缺少交流协商的共同政治基础,所以今年在世卫大会期间两岸双方没有正式会谈。
也正因为两岸间缺乏基于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互信,所以今年台湾方面接到的世卫大会邀请函中重申了联合国2758号决议和一个中国原则。以“中华台北”名义、观察员身份与会的台湾方面代表在开会第一天就主动表示,希望可以同大陆代表碰面,所以才有了这次“巧遇”。
台湾方面与会代表认为,这次“巧遇”是大陆的一个“善意”。的确,这是大陆的善意,但这份善意是给台当局留出承认“九二共识”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放弃“两岸同属一中”的原则立场。如果台当局继续在“九二共识”问题上模糊应对,甚至在行动上玩弄种种“去中国化”的“台独”小动作,不仅两岸交流协商堪忧,台湾方面也很难再有与大陆“巧遇”的机会。
“突发事件紧急联系”夸大成“联系沟通仍畅通有效”
7月19日中午,辽宁海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组织的大陆旅行团在台湾桃园发生严重车祸和火灾,造成24名大陆游客及导游、司机共26人死亡的重大事故。但就在各方积极善后的时候,台湾却有声音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两岸紧急联系处理说成是“两岸联系沟通仍畅通有效”,企图混淆视听,误导岛内民众认为“两岸现状没有改变”。
据台湾媒体报道,事故当天即7月19日晚间,台当局陆委会发言人邱垂正表示,“此次事件中,两岸沟通联系仍畅通有效”。第二天即7月20日,海基会代董事长陈德新在接受采访时说,事情发生后,海基会在当局的授权之下,在事情发生的实时,和大陆做了联系,“联系的过程都很顺畅”。之后,又有岛内媒体报道,这次在大陆派出的工作组中,包括一名海协会处级官员,声称“这是5.20后大陆官员首次赴台”。
事实上,这次的两岸紧急联系处理,与政治层面的两岸日常联系沟通机制完全不同。首先,这次联系处理,完全是大陆方面为及时有效处理涉及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发事件、维护同胞正当权益、从人道主义出发做出的应急处理,只是针对突发事件的个案。其次,此类事件处理,两岸早有惯例。即便是在陈水扁当政时期,在两岸“两会”制度化商谈中断期间,海协会与海基会之间也仍然进行过突发事件紧急联系。第三,大陆派出的工作组以海旅会和辽宁地方单位人员为主,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遇难者家属处理善后,这是对大陆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关切,与政治无关。
此前,国台办已经多次强调,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已经中断。大陆方面一再发出提醒和警告,台当局应尽早顺应两岸民意,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認同两岸同属一中的核心意涵,修复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只有如此,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才可以恢复,两岸关系才能迎来和平发展的美好前景。
“简短寒暄”夸大成“会晤超过十分钟”
11月23日,参加APEC会议的台湾方面代表、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返回台湾。亲民党方面宣称,APEC会议期间宋楚瑜和习近平“会晤超过十分钟”。台当局陆委会表示,“乐见双方互动交流”。但随即有台湾媒体爆料说,两人简短寒暄根本不到一分钟,对于宋楚瑜提出“希望大陆能够声明两岸经贸往来,特别是对台湾中小企业照顾的方向不变”的诉求,习近平也没有任何回应。此前,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也已经证实,两人“只是在会场的休息室进行了自然简单的寒暄”。
国台办的回应虽然简短,信息却很丰富。首先,地点在休息室,说明没有提前安排。其次,用“寒暄”说明只是礼貌性地打了个招呼。第三,用“自然简单”来形容,说明话语中不涉及实质内容。把习近平和宋楚瑜在休息室里礼貌性的“寒暄”说成“会晤”,实在太过夸大。
APEC会议召开之前,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已经明确表示:“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两岸双方开展良性互动的基础。”可见,两岸能否良性互动的关键仍然是“九二共识”。亲民党想利用岛内民众的焦虑情绪,把“寒暄”夸大成“会晤”,目的是捞取政治资本。台当局也想顺水推舟,借以制造“两岸僵局有望化解”的假象,误导岛内民众。
5.20后,台湾岛内不断有声音借助两岸在不同场合接触的机会夸大事实,且愈演愈烈,其背后折射的是岛内社会对5.20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被蔡当局破坏的严重不满,对两岸关系重回和平发展轨道的强烈期盼,以及对蔡当局迟迟不愿正视并解决两岸问题的极度焦虑。蔡当局与其一再费尽心机玩弄夸大事实的“小动作”,不如正视两岸问题,承认“九二共识”,只有这样两岸关系才能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