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们青岛市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们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观摩学习。
我们几个人听的是一节语文课——《观潮》,讲课的是一位青年男教师。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运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在经过师生多轮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学生概括出了本文描绘的几幅主要图画:壮观潮水,水军演习,健儿弄潮,观众云集。
接下来老师安排了一个品读环节。
“请选出你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要读出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老师向同学们说道。同学们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教室里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过了一会儿,老师说道:“谁能起来读一读自己选的段落?”很多学生踊跃举手。
老师叫了一个学生,那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水军演习那一段。”“很好,那你就读一读吧。”于是那个学生有声有色地把这段课文读了一遍。他读完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对他的朗读作了一下点评,又说道:“喜欢这段课文的请举手。”一大片手举了起来。“那好,请举手的同学把这段课文再读一遍。”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同学齐读了起来,声音洪亮,很有气势。
“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段落?”老师又问道。
“老师,我喜欢第一段。”第一排座位上有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怯地说。她说话的声音很小,我留心看了看,发现那是一个又瘦又黑的小女孩。
“很好呀!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呀?”老师温和地说,一边用眼神鼓励着她。
“我……我……”那女孩吞吞吐吐,声音更小了,头也低了下来。她大概不常当众发言,或者是怕读不好,总之很紧张很为难。
教室里响起了嘁嘁嚓嚓的声音,还有压抑着的笑声。
那女生的脸涨红了,头更低了下去。看着她为难的样子,我不禁替上课的老师着急:怎么办?让她坐下不让她读了?这样倒是暂时解了她的围,可以后呢?有了这次的失败,她还会再在课堂上发言吗?
“谁愿意和她一起读啊?”老师热切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最终没有一个人举手。教室里的气氛有点压抑,有些同学甚至低下了头,也许怕被老师叫到吧。
老师又环视了一遍教室,见还是没人举手,便很温和地和那个女生商量道:“我加入,老师也喜欢这一段,我和你一起读好不好?”
那个女生又高兴又惊讶,她抬起头望着老师,半信半疑的说:“您?……那当然好了。”
“你起个头,老师接上。”老师笑着说。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一个稚嫩的女声,一个浑厚的男中音,那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那么优美动听!我还没有听够,他们已经读完了。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手。我想这掌声不仅是因为他们读得好,更是因为老师的那句“我加入”!
“你们愿意加入吗?”老师向全体同学问道。
“愿意!”回答是那么整齐,那么响亮!
“那咱们就再齐读一遍。”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五十多个人一起朗读了起来,声音宏大,气势磅礴,就像那滚涌而来的钱塘潮水。
我再看那个女生,只见她下巴微微地上扬,鼻翼扇动着,正全身心投入地读着,她的脸上写满了自信!——她终于迈过了这一道坎!
……
好一个“我加入”!
首先,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能那个女生是鼓足了勇气才站起来发言的,但当老师让她读书时,她发现自己太紧张了,根本读不出来,想退缩又心有不甘,就那么尴尬地站在那里,我们可以想象出她有多么的难受!这个时候,老师的这一句“我加入”,对于她真可谓是雪中送炭!老师居然也喜欢这一段,老师要和自己一起读!多么叫人高兴又多么令人鼓舞啊!这句话如一根竹竿将那个女生从尴尬的泥沼中拉了出来,又如魔杖给了她勇气和力量,帮助她战胜了自我,完成了一次超越。老师的这个“我加入”,比起那些“没关系”、“大胆些”,不知要强多少倍!
其次,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平等观念。“我加入,好不好?”——温和的话语,商讨的语气,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教师完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对等的位置,那么的自然,没有一点矫情,就那么不露一点痕迹地巧妙地帮助了学生。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
从表面上看,这个“我加入”是这位老师的即兴妙语,是大家常说的教育机智,而其背后依托着的是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常抱怨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可为什么不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给他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吗?给他们创造了“安全”的发言环境吗?如果我们能像这位老师这样善待每一个发言的学生,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肯定也会响亮地喊出——“我加入”!
我们几个人听的是一节语文课——《观潮》,讲课的是一位青年男教师。这位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运用了以读促悟的教学方式。在经过师生多轮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学生概括出了本文描绘的几幅主要图画:壮观潮水,水军演习,健儿弄潮,观众云集。
接下来老师安排了一个品读环节。
“请选出你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要读出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老师向同学们说道。同学们抑扬顿挫地读了起来,教室里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过了一会儿,老师说道:“谁能起来读一读自己选的段落?”很多学生踊跃举手。
老师叫了一个学生,那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水军演习那一段。”“很好,那你就读一读吧。”于是那个学生有声有色地把这段课文读了一遍。他读完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对他的朗读作了一下点评,又说道:“喜欢这段课文的请举手。”一大片手举了起来。“那好,请举手的同学把这段课文再读一遍。”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同学齐读了起来,声音洪亮,很有气势。
“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段落?”老师又问道。
“老师,我喜欢第一段。”第一排座位上有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怯地说。她说话的声音很小,我留心看了看,发现那是一个又瘦又黑的小女孩。
“很好呀!那你能不能读一读呀?”老师温和地说,一边用眼神鼓励着她。
“我……我……”那女孩吞吞吐吐,声音更小了,头也低了下来。她大概不常当众发言,或者是怕读不好,总之很紧张很为难。
教室里响起了嘁嘁嚓嚓的声音,还有压抑着的笑声。
那女生的脸涨红了,头更低了下去。看着她为难的样子,我不禁替上课的老师着急:怎么办?让她坐下不让她读了?这样倒是暂时解了她的围,可以后呢?有了这次的失败,她还会再在课堂上发言吗?
“谁愿意和她一起读啊?”老师热切地看着大家。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最终没有一个人举手。教室里的气氛有点压抑,有些同学甚至低下了头,也许怕被老师叫到吧。
老师又环视了一遍教室,见还是没人举手,便很温和地和那个女生商量道:“我加入,老师也喜欢这一段,我和你一起读好不好?”
那个女生又高兴又惊讶,她抬起头望着老师,半信半疑的说:“您?……那当然好了。”
“你起个头,老师接上。”老师笑着说。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一个稚嫩的女声,一个浑厚的男中音,那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那么优美动听!我还没有听够,他们已经读完了。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手。我想这掌声不仅是因为他们读得好,更是因为老师的那句“我加入”!
“你们愿意加入吗?”老师向全体同学问道。
“愿意!”回答是那么整齐,那么响亮!
“那咱们就再齐读一遍。”
“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五十多个人一起朗读了起来,声音宏大,气势磅礴,就像那滚涌而来的钱塘潮水。
我再看那个女生,只见她下巴微微地上扬,鼻翼扇动着,正全身心投入地读着,她的脸上写满了自信!——她终于迈过了这一道坎!
……
好一个“我加入”!
首先,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可能那个女生是鼓足了勇气才站起来发言的,但当老师让她读书时,她发现自己太紧张了,根本读不出来,想退缩又心有不甘,就那么尴尬地站在那里,我们可以想象出她有多么的难受!这个时候,老师的这一句“我加入”,对于她真可谓是雪中送炭!老师居然也喜欢这一段,老师要和自己一起读!多么叫人高兴又多么令人鼓舞啊!这句话如一根竹竿将那个女生从尴尬的泥沼中拉了出来,又如魔杖给了她勇气和力量,帮助她战胜了自我,完成了一次超越。老师的这个“我加入”,比起那些“没关系”、“大胆些”,不知要强多少倍!
其次,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平等观念。“我加入,好不好?”——温和的话语,商讨的语气,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教师完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对等的位置,那么的自然,没有一点矫情,就那么不露一点痕迹地巧妙地帮助了学生。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喜欢!
从表面上看,这个“我加入”是这位老师的即兴妙语,是大家常说的教育机智,而其背后依托着的是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爱,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常抱怨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可为什么不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行为:我们给他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吗?给他们创造了“安全”的发言环境吗?如果我们能像这位老师这样善待每一个发言的学生,我相信,我们的学生肯定也会响亮地喊出——“我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