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新常态下其人才培养模式也要发生相应改变。文章分析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于OBE理念的改进对策,希望以此为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培养模式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我国也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转换期,宏观经济政策改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的状况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更为复杂,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临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
一、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面临形势的变化
经济进入新常态,对人才的结构与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由原来的高速、粗放增长进入目前的中高速、质量型增长,各行各业都谋求转型升级。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各方面素质和技能更扎实,具体行业和企业,更有相对应的具体要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外贸技能之外,更要求具有差异化和自己本身的特色,比如到底是外贸管理人才还是外贸实务人才,前者注重管理与交际能力,后者更为强调外贸的实务操作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更是给外贸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但其对外贸人才的语言能力、商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综上述,经济性常态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
二、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合在对外贸易部门工作,具备外语交流能力和掌握外贸技能的人才,没有结合本地区和本高校的资源、设施等实际情况,制定出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一些基本经济学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上面,再加上政治理论、计算机和文化素养课程,留给學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时间并不多。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又压缩了总课时,如总学时由原来的175学分变为165学分,剩下的学时安排就更紧张了。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上,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税收等理论内容讲述较多,实践性内容讲述较少。而部分学生反映,实践课下来,外贸业务操作、单据缮制、跟单操作还是不太熟悉,并没有熟练掌握;还有部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居然连基本的专业外语词汇也不认识。基于这种情况,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学生转行做了其他行业,一些学生去外贸公司经历了一段比较长时期的磨合。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提出了预警,各高校也是不断提出改革方案。
三、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OBE理论。“Outcome - 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中文译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或是“以产出为本的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美国兴起,OBE 模式的理念适应了社会,特别是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即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应以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以及可应用的模式呈现。美国学者 Spady W. G. 把 OBE 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确保学生能获得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2.OBE理论的应用。
2.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地方本科院校应广泛去外贸主管部门,外贸企业、校外行业专家、校内专家、往届毕业生中做调研,经过充分论证,得到适合本地区、本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切实可行,既不拔高,又有本校特色,体现OBE的结果导向。
2.2课程设置。在对外贸一线做深入调研当中,地方本科院校应明了外贸人才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哪些技能是一个合格的外贸人才所必须的,而这些技能的实现,又需要通过哪些课程来实现。当然,在调研的基础上,各地方本科院校也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如师资、设施、实践基地等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合理设置课程。比如湖南的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相当部分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去了深圳、广州、东莞等地,那么这些院校就可以派教师深入广东的外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一线的需求,发现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提高。如部分企业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缺乏,那么就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部分企业反映学生外贸沟通能力不足,就加强外贸交流与商务谈判等课程的设置,这就保证了OBE理念中学生能获得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3.实践实训基地。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有待加强。尤其毕业实习,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这就增加了学生寻找实习单位的难度,而要对毕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组织管理,难度更大,增加了安全隐患。比如湖南省内的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比邻珠三角,完全可以和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可以到这些企业实习,为这些企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而在平常的集中实践课程,也可以请这些企业的富有外贸经验的企业员工或管理层前来授课。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有很多往届的学生散布在珠三角的外贸企业,有的创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利用众多的校友资源,解决学生的实习基地问题,彼此受益,不失为良策。而在平常的实践教学中,地方本科院校也要加强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引入良好的外贸软件,为学生提供外贸模拟训练。同时,加强外贸业务操作、单据缮制、跟单操作的实践教学,请外贸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现场演示,增加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另外,地方本科院校也需和本地的海关、码头、外贸企业加强合作,以方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就近实习,掌握最真实的一手情况。
4.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师资存在不足,缺乏具有外贸经验的老师,而外贸企业的员工,或者来校授课的时间不足或者不愿意完全投身于教学工作,因而,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培养自己的具有外贸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尤为迫切。地方本科院校应与建有合作关系的外贸企业建立轮训制度,把本校的外贸实务相关的教师定期送到企业进行培训,让这些老师掌握外贸的实战技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这种培训应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否则部分老师缺乏培训的积极性。
5.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经济新常态下,尤为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另外,在平常的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复杂,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参考文献:
[1] 黄秀梅.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商业经济,2014(14):65-66.
[2] 周恩德,杜小艳等. 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对外经贸,2015(10):137-140.
[3] 陈晓艳.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 中国商论,2015(17):181-183.
作者简介:杨会全(1977- ),男,湖南衡阳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现任教于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湖南工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基于OBE理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Y201626)的阶段成果.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 培养模式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我国也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转换期,宏观经济政策改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的状况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也更为复杂,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面临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
一、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面临形势的变化
经济进入新常态,对人才的结构与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由原来的高速、粗放增长进入目前的中高速、质量型增长,各行各业都谋求转型升级。相应地,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各方面素质和技能更扎实,具体行业和企业,更有相对应的具体要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的外贸技能之外,更要求具有差异化和自己本身的特色,比如到底是外贸管理人才还是外贸实务人才,前者注重管理与交际能力,后者更为强调外贸的实务操作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更是给外贸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但其对外贸人才的语言能力、商贸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综上述,经济性常态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
二、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合在对外贸易部门工作,具备外语交流能力和掌握外贸技能的人才,没有结合本地区和本高校的资源、设施等实际情况,制定出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一些基本经济学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上面,再加上政治理论、计算机和文化素养课程,留给學生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时间并不多。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又压缩了总课时,如总学时由原来的175学分变为165学分,剩下的学时安排就更紧张了。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上,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税收等理论内容讲述较多,实践性内容讲述较少。而部分学生反映,实践课下来,外贸业务操作、单据缮制、跟单操作还是不太熟悉,并没有熟练掌握;还有部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居然连基本的专业外语词汇也不认识。基于这种情况,不少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一些学生转行做了其他行业,一些学生去外贸公司经历了一段比较长时期的磨合。近几年,教育主管部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提出了预警,各高校也是不断提出改革方案。
三、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OBE理论。“Outcome - based Education”(简称 OBE)中文译为“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或是“以产出为本的教育”。这一教育模式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美国兴起,OBE 模式的理念适应了社会,特别是企业界对人才的需求,即学生的技能与能力应以可观察的、可测量的以及可应用的模式呈现。美国学者 Spady W. G. 把 OBE 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确保学生能获得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2.OBE理论的应用。
2.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地方本科院校应广泛去外贸主管部门,外贸企业、校外行业专家、校内专家、往届毕业生中做调研,经过充分论证,得到适合本地区、本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切实可行,既不拔高,又有本校特色,体现OBE的结果导向。
2.2课程设置。在对外贸一线做深入调研当中,地方本科院校应明了外贸人才到底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哪些技能是一个合格的外贸人才所必须的,而这些技能的实现,又需要通过哪些课程来实现。当然,在调研的基础上,各地方本科院校也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如师资、设施、实践基地等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合理设置课程。比如湖南的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由于相当部分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去了深圳、广州、东莞等地,那么这些院校就可以派教师深入广东的外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一线的需求,发现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提高。如部分企业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缺乏,那么就加强操作技能的训练;部分企业反映学生外贸沟通能力不足,就加强外贸交流与商务谈判等课程的设置,这就保证了OBE理念中学生能获得在未来取得实质性成功的经验。
3.实践实训基地。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实习基地有待加强。尤其毕业实习,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这就增加了学生寻找实习单位的难度,而要对毕业实习的学生进行组织管理,难度更大,增加了安全隐患。比如湖南省内的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比邻珠三角,完全可以和珠三角的外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可以到这些企业实习,为这些企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而在平常的集中实践课程,也可以请这些企业的富有外贸经验的企业员工或管理层前来授课。这些地方本科院校,有很多往届的学生散布在珠三角的外贸企业,有的创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利用众多的校友资源,解决学生的实习基地问题,彼此受益,不失为良策。而在平常的实践教学中,地方本科院校也要加强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引入良好的外贸软件,为学生提供外贸模拟训练。同时,加强外贸业务操作、单据缮制、跟单操作的实践教学,请外贸企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现场演示,增加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另外,地方本科院校也需和本地的海关、码头、外贸企业加强合作,以方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能够就近实习,掌握最真实的一手情况。
4.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本身师资存在不足,缺乏具有外贸经验的老师,而外贸企业的员工,或者来校授课的时间不足或者不愿意完全投身于教学工作,因而,这些地方本科院校培养自己的具有外贸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尤为迫切。地方本科院校应与建有合作关系的外贸企业建立轮训制度,把本校的外贸实务相关的教师定期送到企业进行培训,让这些老师掌握外贸的实战技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这种培训应有一定的福利待遇,否则部分老师缺乏培训的积极性。
5.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经济新常态下,尤为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学生配备创新创业导师,另外,在平常的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复杂,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
参考文献:
[1] 黄秀梅.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商业经济,2014(14):65-66.
[2] 周恩德,杜小艳等. 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对外经贸,2015(10):137-140.
[3] 陈晓艳.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 中国商论,2015(17):181-183.
作者简介:杨会全(1977- ),男,湖南衡阳人,讲师,经济学硕士,现任教于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湖南工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研教改课题《基于OBE理念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学院为例》(JY201626)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