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照进了现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l1987310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来自于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迅速占领各大热销榜单,现今更是风靡全球,引领了书圈潮流,成为了所谓的“人人必读书”。
  这书的名字很有意思,据说作者也是抱着戏谑的心态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不得不说,作者这种用人们常见的事物制造巨大的反差从而引发热议,达到让人看到书名就想拜读的手法真的高超,然而很多作家就很难有这样的灵感。这样俗雅之间的反差感,将毫不相关的两个事物看似强行搭配的别扭感,恰恰迎合了人们强烈的猎奇心理,成为所谓的“爆款标题”。但我想这并非毛姆本意,毕竟他是一个放荡不羁、颇有些恃才自傲的人,想来他也是不屑于用这样的小心机吧!
  本书的主人公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股票经纪人,妻子思特里克兰德太太颇善交际,好结交各路跟艺术沾边的人士,有点像今日的“文艺女青年”,她对美也十分有见解和追求,并且能够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丈夫也是百般体贴。一双儿女健康活泼,儿子在学业上十分争气,女儿继承了母亲的容貌特点,灵动可爱。作为这样一个家庭的男主人,想来他的生活已经是当今很多为碎银几两奔波的年轻人的理想人生!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拥有完美人生的完美男主,在他大约40岁的时候,毅然决然决定放弃打拼来的一切,悄然远走,只留给自己的妻子一封信作为告别。所有人都没办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各种猜测纷至沓来,在他妻子看来,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已有了别的女人。在情节和人物的安排上,作者可以说是技术高超了。他运用文中“我”的角色,完美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角色贴合了作为“吃瓜群众”的读者想要一窥真相的好奇心,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代入角色,钻进故事中,以一个看客的身份去窥探男主人公的故事。加之文中“我”的特殊身份—一个略显落魄的青年作家,更加增强了著作的真实性,让读者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思特里克兰德的突然离开,一下子成了吊起无数读者好奇心的高潮部分,将读者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就是这样一个“古板”“少言寡语”“不谈论艺术”的中年壮汉形象,让人觉得跟艺术沾不上边的人,突然离开说要去追寻真正的艺术,让人觉得反差之大到差点儿没缓过劲儿来。这样的一个形象,要去追寻艺术,是在开玩笑吗?
  事实证明思特里克兰德并没有开玩笑,他的坚毅果决大概全部用在了做这一件事情上,同时他高效的行动力,也让人不禁为之叹服!多少人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无法办到,割舍不下当下的生活,何况是这样放弃所有,出走去追寻未知里的星光呢?
  作为本文的第一视角的讲述者,“我”这个角色也十分饱满鲜活,文中不断用各样的形象去填充这个人物。我们依稀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些许作者的影子,作者一生的经历也是十分坎坷。在他的幼年就失去了母亲,十岁时又失去了父亲,成了一个孤儿。这样惨痛的幼年经历,让读者在看他所塑造的人物时,不自觉地会联想到他曾经经历的,在本文的“我”这个人物上,也能感受到其“清冷”“理智”“淡然”的落魄秀才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决定了整本书的基调,不至于太过热闹跟喧嚣,没有过多的评判和论断,只有冷静的讲述。这一点是这本书特别出彩的地方。
  作为一个一线的“吃瓜群众”,在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恳求下,“我”也是因为自己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便只身去寻找思特里克兰德先生,出发前“我”疑惑,带着读者一起疑惑;“我”犹疑,带着读者一起犹疑。诸多考虑、百般纠结,仍旧是抵不过那颗善良的心。
  辗转之下,“我”终于找到了思特里克兰德先生,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已经完全不是那个晚宴上身材魁梧、面相冷峻的男人了,他的生活十分窘迫。出于对家人的愧疚,他放弃了离开时多拿钱财的想法,远离了成熟的欧洲文明的同时,他也失去了谋生的唯一手段,窝在一间租来的“老、破、小”的房子里,连木板都嘎吱作响,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样的台阶是否能承得住两人的重量。此时的“我”内心也十分复杂,作为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派来的说客,理当巧舌如簧地劝说思特里克兰德回归家庭,迷途知返,却又碍于自己的身份、思特里克兰德的冷酷,无法将一众说辞一一道出。从另一方面也暗暗反映出了“我”对思特里克兰德的另一种情绪—从不解、困惑到生出一些敬佩。这也符合“我”后来虽然已完成托付,却又从欧洲折返,继续寻找思特里克兰德的消息,并且不断打听有关思特里克兰德的各种事迹的发展脉络。人只有对尊敬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好奇心,非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对人的一种真实的崇敬,让“我”不由自主地去追寻、探究。
  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著名画家高更,他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来又成为法国海军。在23岁的时候,他当上了股票经济人,收入颇丰,并且迎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简直是小说中的男主走进了现实。可就在他38岁的时候,他突然放弃一切,跟家人断绝关系,去寻找原始生活,远离现代文明,一心追求绘画艺术,且在后期创作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从此声名鹊起,在艺术领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相比于人物原型,思特里克兰德就没那么幸运了,离开了原来的环境,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不善言谈,面对周围人的示好表现得理所应当,有点生活中“低能儿”的意味。即便这样,他凭借自身的魅力,依旧不断吸引异性的注意,甚至连唯一一个欣赏他画作的画家的妻子也为他着迷,甚至滋生出了一段荒唐的情事。他不喜欢麻烦,对于女人的态度更是淡漠,认为女人只是他生理上的必需品,而非精神需求。因此对于任何痴迷他的女人,他都不给好脸色瞧,侧面、正面都展示了艺术家的古怪脾气。但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创作又有着无尽的热情,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哪怕周围几乎没有人能看懂他的作品,他依然自顾自地进行创作,对外界质疑的声音置若罔闻。他后半生的所有激情和生命,都尽数献给了他的画作,他的境界无人能理解,也无人能达到,绘画创作成了他活着的意义、生命、呼吸。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也许这也是为什么他能毅然决然离开他的完美家庭的最重要的原因。
  这本书带给我很深的感触,甚至深陷故事情节中无法立刻跳脱出来。困惑、不解甚至有些哀伤,可这部著作的基调并非如此,猜想作者意在引起讨论,引发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欲望。有些时候人生看似非黑即白,是非分明,但实际上谁也没有上帝视角,大家各自的立场不同,对事情的态度也就不一样,正如《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迪克斯所讲:“除非你穿上一个人的鞋子,像他一样走来走去,否则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人的有限,体现在对多维度事物处理的有限上。一个人的多维多面,让旁人很难客观地评判。这个人究竟是好是坏,是对是错,绝非轻易就能下定论。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作为一个读者,看着别人的人生,反省跟思考自己的人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是该劝大家谨而慎之呢?还是劝大家年少当为呢?
  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将诸多冲突点尽数向读者展现,不仅是家庭与理想的冲突,还包括友情的冲突,但自始至终,本书的论调一直是保持开放的姿态,并未评判什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小说原型来源于现实,可毕竟这是一部文学著作,还是有文学的特性,有很多的夸张和激化矛盾的地方。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这是一部很成功的文学作品,用平实的笔触,在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更多的想象跟思考,中间故事情节部分的断连也更符合真实逻辑。
  我们没资格批判别人,也没有资格为别人做决定,我们能做的仅仅是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在学习和反省中不断成长,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月亮和六便士在某个程度上来说都很美好,如何去選择,就得考验我们人生的智慧和勇气了。
其他文献
孙绿怡在《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中说道:“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迭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历史面貌。”确实如此,《左传》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比如:历经坎坷而称霸春秋的重耳、重用人才且称霸西戎的秦穆公、老骥伏枥且能言善辩的烛之武,都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美酒一般,越酿越香、越品越醇!学者们不仅研究《左传》中实实在在的人,同时也研究《左传》中虚虚幻幻的梦,梦作为人类的一
期刊
《简·爱》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与法国的著名小说作品,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但是两位女性的生活轨迹及命运结局有着较大差异性。本文将通过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影响两位女性出现不同命运的根本成因,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的形成进行反思,对《简·爱》与《包法利夫人》中女性形象对比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
期刊
《审美特性》是卢卡奇晚年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此书中,卢卡奇探讨了其对审美特性的认识,提出艺术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具世性”的本质特征,并设置专章对通向具世性的道路进行阐释,把对具世性的论述贯穿于艺术成为独立的反映形式的全过程,置于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之中,使其成为一个可供推敲且外延广阔的概念。不仅如此,“具世性”还寄托着卢卡奇用艺术解决人类生活困境的理想,体现着他一生以艺术为人类守夜的信
期刊
《格林童话》是充分结合民间故事与创作童话的综合性童话,多年来广受世界各国儿童的喜爱。而作为《格林童话》其中一种主要的叙述方式,“沉默”的出现是促进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线索。在《格林童话》中,可以依照形式将沉默划分为被动性沉默与主动性沉默两种。两种沉默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为被动性沉默代表事件产生的后果,主动性沉默重点表现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本篇文章通过分析沉默在《格林童话》中的实际展现程度和方式
期刊
“叙事视点”,也称叙事视角、叙事角度、叙事观点,指的是作家安排、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也就是“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而“叙事伦理”着重探讨作者采用何种叙事策略和手段反映自己关于伦理的思考,实现与叙事者、读者的互动,并邀请读者做出自己的伦理判断。这两者之间具有关联,不同的叙事视点与读者的伦理判断呈现着一定的动态关系。  首先,根据热奈特的分类法,叙事视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零聚焦”
期刊
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并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而逐渐风靡世界的著名饮品,谈及茶及茶文化,相信所有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中国,中国既是茶的发明者也是茶文化的缔造者。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进行,茶叶被输送到世界各地,而对于这种源自中国的饮品,世界各国均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相對较短的时间内,茶及茶文化便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认可。世界各国对于茶文化的认识差异较大,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不仅与茶本身有关,更与本国的思想文化
期刊
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丛林猛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被广泛认为是充分展现了作者晚期思想日臻成熟的作品。詹姆斯一改早期的“国际主题”,聚焦于人物幽暗曲折的内心,把他的含蓄笔法推到极致。目前对其研究的焦点局限于猛兽的象征意义、主人公的性格弱点以及可疑的性别取向上。评论者大多认为主人公约翰·马丘的悲剧是由他的优柔寡断造成的。女性主义学者塞奇威克从性别研究的角度揭开了马
期刊
一  屋前的崖坎下是一条深沟,沟底是条石板路,路的旁边是条小溪沟,溪水顺着石板路七弯八拐延伸到五里地外的镇子上,流进响水崖那个深潭里,再流向嘉陵江那条河里。小溪沟的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干涸过,就像这条石板路一样,从来没断过行人的脚印。  每个周末,我就到崖坎边上去看望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的爸爸,爸爸在镇子上的收购站工作。站在崖坎边上,我能望得很远很远,天气晴朗时,能望到镇子外面的群山。我爱坐在崖坎
期刊
《臨夏日山居》/高淑坤
期刊
范必溶,字象先,晚明松江府华亭县人,诸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第十八代孙,晚明名士范允谦(字牧之)之子,著名戏曲作家、书画家范允临从侄。范必溶父亲早殁,由母亲陆氏抚育,成年后依附于从叔范允临,随范允临迁至苏州府吴县。因范允临推举,曾任范氏宗祠主奉,并整理、刊刻范仲淹《文正集》、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忠宣集》,协助范允临修范成大祠等。范必溶从叔范允临(1558-1641),字长倩,自号长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