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科的核心内容,要想掌握物理知识,形成物理学科素养,首先就要学习概念。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过度依赖死记硬背,这样,不但不利于概念教学质量的提升,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笔者结合自己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总结了几点有效开展概念教学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概念教学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环节: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
概念引入的方法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常感到概念抽象难懂,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现象感性认识不足,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为此,首先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符合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学习情境。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合理选择概念引入的方法,准确把握教学节奏,找准建立概念时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有:设计新颖、有趣的实验,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运用有关物理的小故事、科学发明、诗句歌词等,在情节所造成的悬念中引入新概念;搜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自然实例及其产生的矛盾冲突,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突破时空限制,借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等。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概念特点,以“为什么要引入物理概念”为出发点,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科学地提出问题,在分析、探索中发现并提取概念。如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引入李白的诗歌“朝辞白帝彩云间”,描述了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的情景,诗人离开白帝城是以白云为参照物的。再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我使用模型和挂图;在讲解天平时,由于讲台上示范用的天平太小,整体结构也比较复杂,我运用天平的投影片,从底座开始,逐步复合再逐步分解。这样,通过各种事例,必要的实验,图表、电视、参观等方法,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并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二、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将概念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现象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状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形成概念最关键的一步。教师多角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对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明确建立概念的科学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了解所学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全面掌握概念。强调学生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形成概念的思维和方法。例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概念。
三、强化概念的应用
当初步形成物理概念以后,必须给学生提供运用物理概念的舞台,学生在运用概念理解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认识到“利用此概念干什么”。如喝牛奶时,把吸管插入牛奶盒中往里吹气,迅速放开,牛奶从吸管喷出。学生运用概念解释生活现象:牛奶喷出的原因是内部压强大造成的。运用概念解答悬而未解的问题和相关的物理习题,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烹饪食物往往是采用炒、烤等方式制作,较少用煮的方式,这是因为高原地区的大气压较低,导致水的沸点较低的缘故。还有“冰棍冒气现象”: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反复应用和不断实践,学生掌握了正确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思维从理性到感性,再一次实现认识的飞跃,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老师应充分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运用过程,明确概念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逐步优化学习概念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柱明.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状况分析综述[J]. 中学物理,2005(1).
[2] 兰得志、曾一洁. 重视概念教学,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J]. 教育界,2004 (4).
[3] 徐锦芬、彭德忠、幸卫平. 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 教学与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实验学校)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进而掌握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我认为概念教学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环节: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
概念引入的方法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常感到概念抽象难懂,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现象感性认识不足,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为此,首先必须给学生创设一个符合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本质属性的学习情境。然后再根据学生实际,合理选择概念引入的方法,准确把握教学节奏,找准建立概念时思维的最佳切入点。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有:设计新颖、有趣的实验,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明确引入概念的必要性;运用有关物理的小故事、科学发明、诗句歌词等,在情节所造成的悬念中引入新概念;搜集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自然实例及其产生的矛盾冲突,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突破时空限制,借助多媒体唤起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等。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概念特点,以“为什么要引入物理概念”为出发点,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科学地提出问题,在分析、探索中发现并提取概念。如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引入李白的诗歌“朝辞白帝彩云间”,描述了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的情景,诗人离开白帝城是以白云为参照物的。再如,在讲解原子结构时,我使用模型和挂图;在讲解天平时,由于讲台上示范用的天平太小,整体结构也比较复杂,我运用天平的投影片,从底座开始,逐步复合再逐步分解。这样,通过各种事例,必要的实验,图表、电视、参观等方法,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并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正确清晰的表象,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
二、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
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不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将概念讲得很清楚,但对学生来说,表面现象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状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形成概念最关键的一步。教师多角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后,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对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明确建立概念的科学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与特征,使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了解所学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概念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全面掌握概念。强调学生亲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形成概念的思维和方法。例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概念。
三、强化概念的应用
当初步形成物理概念以后,必须给学生提供运用物理概念的舞台,学生在运用概念理解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认识到“利用此概念干什么”。如喝牛奶时,把吸管插入牛奶盒中往里吹气,迅速放开,牛奶从吸管喷出。学生运用概念解释生活现象:牛奶喷出的原因是内部压强大造成的。运用概念解答悬而未解的问题和相关的物理习题,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们烹饪食物往往是采用炒、烤等方式制作,较少用煮的方式,这是因为高原地区的大气压较低,导致水的沸点较低的缘故。还有“冰棍冒气现象”: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反复应用和不断实践,学生掌握了正确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思维从理性到感性,再一次实现认识的飞跃,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老师应充分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亲历概念的形成、运用过程,明确概念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逐步优化学习概念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柱明.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状况分析综述[J]. 中学物理,2005(1).
[2] 兰得志、曾一洁. 重视概念教学,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J]. 教育界,2004 (4).
[3] 徐锦芬、彭德忠、幸卫平. 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 教学与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