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新媒体时代下摄影的发展现状入手,结合目前摄影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揭示了人文精神对摄影艺术发展及学生创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从提高审美判断和增强情感表达方面着手的解决方式,让摄影创作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出发,回归摄影人文关怀的本质。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摄影教育;新媒体
导语:在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高度发达新媒体时代,摄影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这一功能随被弱化。在摄影教育中,也在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操作器材的能力,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受众群体对图像喜好的改变,让摄影教育逐渐因屈从于商业市场而脱离了艺术,一味的追求画面的“唯美”和视觉冲击力,不再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一、摄影教育中对人文关怀的缺失的现状
读图时代的到来让图像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它让人类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在这个以“读图”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仅仅是为了“新鲜”的时效性以及追求视觉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而忽视了摄影艺术的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不再注重创作者的自我观点和情感的表达,过多强调了现代传播技术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关照,让摄影屈从于商业市场、物质利益而走向错误的极端。
我们所操控和学习的相机只是帮助学生学习技术的手段和载体,对学生的摄影创作而言,相机也只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态度的工具,如今的高校摄影教育只是在培育学生操控“机器”的才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这里的“鱼”指的是教师只传授单纯的技术,而“渔”是教育关注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文化,是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的实质,这才是高校摄影教育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图片爆炸的现象更加愈演愈烈,这些现象要求新媒体时期的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摄影内容涵盖多个层面,新媒体时代的摄影仅仅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与需求,为了吸引眼球使大众沉浸在不动脑筋的乐和笑中,摄影在高等教育中不能像新闻媒体一样只是一味的追求受众、市场和生存而改变初衷。
二、如何在教育中提高审美判断力和情感表达
摄影师的眼睛并不是机械地观看,他以人文关怀的目光凝视周围的世界,图像如果没有情感就不会感染人、打动人,而人文精神使摄影成为最具情感色彩的艺术,它最突出的不是视觉冲击力,而是“以情制胜”。
审美能力是从事物中发现美并且能把握和掌控具有美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种特殊的素质。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摄影教育来加以培养、改造和提高的。摄影中的人文精神更多地依赖于摄影师在观察到客观现实事物时的直觉反映,要想正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直觉选择,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评判标准。虽然摄影语言和拍摄技巧的熟练运用摄影教学来说很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教育中已经将摄影简单化为一种单纯技术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倾向,要回归摄影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就要培养学生从情感和目的出发对创作内容的选择,展现作品人文价值最为显见的是主体选择和情感表达。
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在创作时融入自己对社会生活深刻。的艺术情感,在摄影艺术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每一次的摄影过程都是他们自身观念表达,情感抒发方式的另一种呈现。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对图像的表达和辨析能力,视觉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的学生还更容易捕捉现实世界中人与环境的状态。
三、回归摄影人文关怀的本质
在高校摄影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高尚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如今的学生和图像受众群体更深层次的需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高了学生们的摄影技術,带来了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及剧烈视觉竞争,他们在物质方面、视觉冲击方面的需求已经充分满足,他们已经处于彷徨困惑的时期。高校摄影必须区别于新闻媒体一味地追求市场和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必须拓展图像信息内涵,培养学生在创作中运用人文精神,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高校的摄影教育当避免将摄影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和精细,人文精神不只是纪实摄影的专属范畴,而是每个摄影人的必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避免学生的摄影作品内涵空洞、流于形式甚至低俗不堪。摄影艺术应该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实现资源、渠道共享,准确把握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了解社会和人类的主要状态和发展需求,摄影在为影像、新闻等信息传播层面将更容易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介入社会大环境中,提高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传播社会正能量,避免产生低俗、无内涵的摄影作品。
关注人文精神的摄影具有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是只去拍摄苦难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它是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备审美价值的摄影艺术创作,运用人文精神应该在深入观察生活、感悟人生道理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角度、立场和情感,客观记录现实,完成对被摄事物的评价或诠释并传达思想内涵,拍出更多生动感人的照片。
四、结论
社会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对人文的依赖,高校摄影教育有责任也有义务倡导人文关怀的精神,引导学生在摄影的学习和创作中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而不是只强调摄影基础与手法,通过人文精神独特的表现方法更多的是关注人性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触及到社会的深层,倡导社会的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参考文献:
[1]张旭.摄影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1):13+17.
[2]李阿珊. 从缺失到回归[D].吉林大学,2007
[3]肖婕妤. 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本文为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新媒体时代下高等摄影教育的人文精神研究”(YJ20161218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琦(1979.01—),男,汉族,籍贯: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专业:摄影,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乔彤彤(1994.01—),女,汉族,籍贯:山东泰安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方向:摄影。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摄影教育;新媒体
导语:在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高度发达新媒体时代,摄影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这一功能随被弱化。在摄影教育中,也在着重强调培养学生操作器材的能力,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关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和受众群体对图像喜好的改变,让摄影教育逐渐因屈从于商业市场而脱离了艺术,一味的追求画面的“唯美”和视觉冲击力,不再重视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一、摄影教育中对人文关怀的缺失的现状
读图时代的到来让图像承担起了文化传播的功能,它让人类的生活状态与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变革。在这个以“读图”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仅仅是为了“新鲜”的时效性以及追求视觉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而忽视了摄影艺术的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不再注重创作者的自我观点和情感的表达,过多强调了现代传播技术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关照,让摄影屈从于商业市场、物质利益而走向错误的极端。
我们所操控和学习的相机只是帮助学生学习技术的手段和载体,对学生的摄影创作而言,相机也只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态度的工具,如今的高校摄影教育只是在培育学生操控“机器”的才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这里的“鱼”指的是教师只传授单纯的技术,而“渔”是教育关注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文化,是摄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的实质,这才是高校摄影教育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图片爆炸的现象更加愈演愈烈,这些现象要求新媒体时期的摄影艺术作品表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摄影内容涵盖多个层面,新媒体时代的摄影仅仅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与需求,为了吸引眼球使大众沉浸在不动脑筋的乐和笑中,摄影在高等教育中不能像新闻媒体一样只是一味的追求受众、市场和生存而改变初衷。
二、如何在教育中提高审美判断力和情感表达
摄影师的眼睛并不是机械地观看,他以人文关怀的目光凝视周围的世界,图像如果没有情感就不会感染人、打动人,而人文精神使摄影成为最具情感色彩的艺术,它最突出的不是视觉冲击力,而是“以情制胜”。
审美能力是从事物中发现美并且能把握和掌控具有美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种特殊的素质。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摄影教育来加以培养、改造和提高的。摄影中的人文精神更多地依赖于摄影师在观察到客观现实事物时的直觉反映,要想正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直觉选择,就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评判标准。虽然摄影语言和拍摄技巧的熟练运用摄影教学来说很重要,但是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教育中已经将摄影简单化为一种单纯技术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倾向,要回归摄影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就要培养学生从情感和目的出发对创作内容的选择,展现作品人文价值最为显见的是主体选择和情感表达。
在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在创作时融入自己对社会生活深刻。的艺术情感,在摄影艺术创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每一次的摄影过程都是他们自身观念表达,情感抒发方式的另一种呈现。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对图像的表达和辨析能力,视觉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的学生还更容易捕捉现实世界中人与环境的状态。
三、回归摄影人文关怀的本质
在高校摄影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高尚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如今的学生和图像受众群体更深层次的需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提高了学生们的摄影技術,带来了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及剧烈视觉竞争,他们在物质方面、视觉冲击方面的需求已经充分满足,他们已经处于彷徨困惑的时期。高校摄影必须区别于新闻媒体一味地追求市场和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必须拓展图像信息内涵,培养学生在创作中运用人文精神,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高校的摄影教育当避免将摄影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和精细,人文精神不只是纪实摄影的专属范畴,而是每个摄影人的必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能够避免学生的摄影作品内涵空洞、流于形式甚至低俗不堪。摄影艺术应该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实现资源、渠道共享,准确把握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了解社会和人类的主要状态和发展需求,摄影在为影像、新闻等信息传播层面将更容易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培养学生介入社会大环境中,提高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传播社会正能量,避免产生低俗、无内涵的摄影作品。
关注人文精神的摄影具有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是只去拍摄苦难的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它是既具有社会价值又具备审美价值的摄影艺术创作,运用人文精神应该在深入观察生活、感悟人生道理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角度、立场和情感,客观记录现实,完成对被摄事物的评价或诠释并传达思想内涵,拍出更多生动感人的照片。
四、结论
社会的发展从来就离不开对人文的依赖,高校摄影教育有责任也有义务倡导人文关怀的精神,引导学生在摄影的学习和创作中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而不是只强调摄影基础与手法,通过人文精神独特的表现方法更多的是关注人性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生意义,触及到社会的深层,倡导社会的公正与平等,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参考文献:
[1]张旭.摄影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1):13+17.
[2]李阿珊. 从缺失到回归[D].吉林大学,2007
[3]肖婕妤. 纪实摄影的人文情怀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4]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本文为2016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新媒体时代下高等摄影教育的人文精神研究”(YJ201612180)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王琦(1979.01—),男,汉族,籍贯:山东济南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专业:摄影,研究方向:摄影艺术。
乔彤彤(1994.01—),女,汉族,籍贯:山东泰安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方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