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语文教师需要优化阅读教学的策略,从强化兴趣意识、主体意识、介入意识、训练意识等方面着手,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
【关键词】现代文 阅读教学 优化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高中阶段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阅读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了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注重学生的思考提问,激发主体意识
1.对重点词句或者优美语段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遇到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语段,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叹,然后暗自神伤,接下来一步很重要,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把它抄下来,经常翻看,进而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方面主要是就阅读的实用性而言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重要语句、优美段落的理解或质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2.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话剧《雷雨》的时候,让一个班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剧,自导自演;而对另外的一个班则让他们去观看屏幕上的话剧,切实地加深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比较教学效果,时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2.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笔者首先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然后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写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学生说,翠翠是美的化身,爷爷是善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湘西的乡土风俗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深入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笔者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做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4.强化语文教材的拓展迁移。长期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讲解,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与文本对立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教师苦心经营,费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得在“有限”中寻找“无限”,也就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教师也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学作品,然后让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在不自觉中接受作品的熏陶。要让学生自己走进去,主动去探寻作品的魅力,让学生有兴趣去思考作品到底好在哪里。
【关键词】现代文 阅读教学 优化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不外乎两个:一个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另一个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思新课改实施以来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必须探寻优化阅读教学新的策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高中阶段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例如阅读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象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地旋转。随着想象的驰骋,学生们进入了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象中得到了复活。
二、注重学生的思考提问,激发主体意识
1.对重点词句或者优美语段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遇到语言优美、辞藻华丽的语段,学生往往首先是惊叹,然后暗自神伤,接下来一步很重要,可能会有少部分学生把它抄下来,经常翻看,进而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方面主要是就阅读的实用性而言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重要语句、优美段落的理解或质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2.对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在教话剧《雷雨》的时候,让一个班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剧,自导自演;而对另外的一个班则让他们去观看屏幕上的话剧,切实地加深体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比较教学效果,时教师而言,也是一种丰富。
2.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在教学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笔者首先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然后在预习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品中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再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文章很美,其人物形象描写血肉丰满、思想独异,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学生说,翠翠是美的化身,爷爷是善的化身;还有学生说感受到了湘西的乡土风俗等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深入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
3.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笔者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做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
4.强化语文教材的拓展迁移。长期以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偏重知识讲解,一直沿用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与文本对立的教学模式。事实上,教师苦心经营,费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教师不一定只就教材讲教材,还要注意拓展迁移。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得在“有限”中寻找“无限”,也就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尽量多地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教师也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学作品,然后让文学作品的无限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在不自觉中接受作品的熏陶。要让学生自己走进去,主动去探寻作品的魅力,让学生有兴趣去思考作品到底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