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新纪录:一日送“七星”!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6小时内连续成功完成两次发射任务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装载“吉林一号”高分02B卫星发射升空。■ 新华社发郑逃逃摄

  新华社太原12月7日电 李国利 路俊 12月7日的6个小时内,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两枚同型号火箭,相继将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当日10时55分,一枚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吉林一号”高分02B卫星顺利升空。16时52分,又一枚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将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小时之内,在同一发射场进行两次航天发射,这是中国航天的新纪录,也标志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快速发射和应急发射能力上取得突破。
  近年来,随着航天发射密度持续提升,快速、高效已成为现代化航天发射场必须面对的课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前瞻未来发射需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在优化组织模式和推动精细化管理工程上下功夫,相继圆满完成长征六号“一箭20星”,我国首次海上发射等重大航天任务,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6小时之内圆满完成两次卫星发射任务,表明中心在一体测发、多星联调、快速转换、全程管控等快速发射核心能力建设上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心主任于志坚说。
  据介绍,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党委始终将创新创造作为提升核心能力的关键一招,在航天发射组织形态上不断探索创新。传统航天发射环环相扣、一步一动链式组织模式,存在风险高、准备周期长等缺陷,难以适应多发并行、快速发射的新要求,中心便将测试、发射、测控等系统科学划分模块,链入数字化指挥系统,针对任务需求进行模块组合,实现由大而全的系统保障向小而精的模块化保障过渡,使发射效率大幅提升。此外,还搭建以万兆网为主体的网络传输平台,对发射工位、指挥控制平台以及各测量控制站点等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分析的全覆盖,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上个月的13日,我国曾分别在酒泉和太原两个航天发射场,在175分钟内接连放飞两枚不同型号的运载火箭。

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B卫星


  新华社太原12月7日电 李国利 赵金龙 7日10时5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2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吉林一号”高分02B卫星是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光学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率、大幅宽、高速数传等特点。卫星入轨后,将与此前发射的14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为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
  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三江集团所属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采用国际通用接口,主要为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具有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发射成本低等特点。

我国成功发射“一箭六星”


  新华社太原12月7日电 李国利 赵金龙 12月7日1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将和德二号A/B卫星、天仪16/17卫星、天启四号A/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6个小时之内的第二次发射,创下了中国航天发射的新纪录。
  和德二号A/B卫星是“天行者”星座首批业务星,由北京和德宇航技术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研制,主要为全球用户提供环境感知、物资监管、应急通信增强、全球船舶和航空器信息采集等服务。天仪16/17卫星是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分辨率微纳遥感卫星,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同类卫星国际先进水平,主要用于开展灾害应急监测、海洋海事应用、农业遥感服务、极地环境监测等卫星数据应用。天启四号A/B卫星是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低轨物联网卫星,卫星入轨后,将实现5星组网运行,为政府、行业等用户提供全球物联网数据传输和应急通信、物资跟踪及态势感知等服务。
  这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7日当天的第二次成功飞行,也是其在今年第5次执行发射任务。
其他文献
在失重状态下会对身体产生奇怪的影响——现在人们发现,失重状态会让人的血液倒流。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JAMA Network Open。   血液循环的变化导致两名宇航员(男性、女性各一名)出现可能致命的小血栓。但幸运的是,受影响的宇航员平安无事。   血液的变化发生在一种叫做左颈内静脉的血管中。当人们躺下时,通常有两种血管将血液从头部排出,左颈内静脉是其中之一。当人们直立时,它们大多会塌陷,以阻止太
期刊
黑洞对人类的吸引力,几乎和它本身的引力一样强大。LB-1的艺术想象图 资料图  2019年可以说是“黑洞之年”。上半年,天文学家历时10年,捕获了首张黑洞“芳容”,一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半年后,中国科学家主导的一项研究,发现了银河系中的“恒星级黑洞之王”,将人类探索黑洞的历史再次向前推进。  北京时间11月28日凌晨,《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昊彤研究团队的一项重大发现。研
期刊
11月28日,一艘小船駛过天泉湖畔的红杉林(无人机拍摄)。初冬之际,在江苏盱眙天泉湖畔,连片的红杉呈现鲜艳的色彩,构成独特的景观画卷。天泉湖在生态建设时种植红杉,目前已成为有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期刊
近日,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环卫局迎来了一名“特殊员工”——智能清扫机。它负责清扫玉泉区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召广场,其行进路线由电脑设计,如果行进途中遇到障碍物,它能自动绕开。
期刊
科学导报讯 第四届山西文博会12月5日正式启幕,届时,文博会“寻宝”游戏也将上线。11枚带有魔法的神秘印章将被投放到现场11家特色企业中,等待参观群众探寻。   开启指南:现场票务服务处购买限量版35元护照套票或场馆内服务台购买限量版15元护照纪念册,即可开启寻宝打卡之旅。寻宝线索:神秘印章散落于展馆各处,观众可去服务台、中心展区、太原展区、长治展区、媒体融合区收集印章、探寻宝藏。宝藏获取:搜集散
期刊
裝架展示的英良迅猛龙群英良迅猛龙复原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等中外科学家11月26日在北京宣称,他们在河北丰宁地区发现了一个美颌龙类新物种,对理解恐龙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研究论文发表于《白垩纪研究》。  据了解,邢立达团队描述了从年代上介于德国索尔恩霍芬群岛的上侏罗统地层和中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两个主要化石产出地层年代之间的一个新种,产于中国华北地区的花吉营组。属名“迅猛”表达的是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前不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媒体介绍了2020年度科技奖励改革的重点任务。精简提名材料、淡化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至上、允许外国人参加评选……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举措,体现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
期刊
科幻影片中,超级英雄“蜘蛛侠”穿梭于摩天大厦之间或缓慢降至地面而毫发无损,全凭神奇的“蜘蛛丝”。如今,这一科学幻想有望走进现实。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药学院、功能高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刘遵峰教授团队使用水凝胶纤维成功制备出了新型超强韧“人造蜘蛛丝”,它强度高、慢回弹、可重复伸缩,未来或将用于高空缓降等多领域。日前,介绍该成果的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自然界
期刊
12月7日,小朋友展示用各类生活垃圾制作的趣味饰物。当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南街道下辖的锦溪社区、兰锦社区、卦畈社区等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分类趣味擂台赛,旨在提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和水平,鼓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说的是遍布山西沟沟坎坎里的沙棘。近年来,野生沙棘汁逐渐成为超市货架、饭店餐桌的新宠。11月22日,《科学导报》记者来到山西
期刊
科学导报讯 日前,由新松机器人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柔性OLED机器人在国内某知名企业成功应用,这是国产机器人首次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进入高端柔性屏幕生产线,实现搬运柔性OLED关键器件环节国产化。此次新松机器人自主研发的柔性OLED机器人——SCARA机械手,以高性能的控制系統、机械本体设计以及精准的重复定位等技术打破多项困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