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迈进加速道

来源 :汽车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anffv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开始深度融合,自动驾驶时代正在驶来。
  当前全球进入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技术变革,人工智能是本次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开始深度融合,自动驾驶时代正在驶来。近几年来,我国汽车智能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辅助自动驾驶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
  现状
  L1级自动驾驶功能进入加速普及期。2020年具备L1自动驾驶功能的销量438万辆,新车渗透率达到24.2%。从单一功能来看,ACC自适应巡航功能普及最快,渗透率达到23.6%, 辅助泊车渗透率为12.9%。而且,辅助驾驶功能正从高端车型向低端车型延伸扩展,2020年25万元以上车型渗透率接近60%,比2016年提升28个百分点,10万元-15万元价位的车型渗透率15.8%,而2016年这个价位渗透率不足1%。
  L2级功能进入开始进入市场普及初期。2020年具备L2级自动驾驶汽车销售为127万辆 ,新车渗透率为7%,今年1-4月新车渗透率已达到13.1%。分功能来看,截止到2020年底,車道内自动驾驶渗透率最高达到6.8%,自动泊车和自动变道的渗透率分别为为1.9%和 1.2 %。20万以上高价位车型普及率已经比较高,前4个月20-25万价位车型渗透率23.3%,比上一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10万元以下车型渗透率只有0.2%。
  L4级高级自动驾驶展开区域性示范。在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高级自动驾驶驶示范落地加速推进。截止到2020年,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开放道路测试里程超过2800公里,70多家企业累计获得道路测试牌照超过430张,持续开展开放道路测试。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广州、北京等部分区域开始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载客测试。无人驾驶配送车开始商业化,车队规模、配送单数都在不断增正。社会公众对无人驾驶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据SIC 2021年消费者调查显示,听说智能与自动驾驶的比例达到了86.6%,比两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展望
  未来我国智能汽车消费将引领全球,市场普及率将加速提升。汽车智能化技术不断提升是关键驱动因素, 我国特有的汽车消费环境也是重要的驱动力。
  首先,引领全球的数字经济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外在牵引力。我国已经在数字经济领域引领全球发展,电商交易、移动支付金额等领域领先世界,数字经济领域初创企业,独角兽企业快速增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人脸识别、无人超市、智能停车、智能家居设备等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培养全社会对智能技术认知、使用习惯,提升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认知和期待。同时,我国5G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当前我国已经建设80多万个5G基站,5G网络将为自动驾驶汽车提供强大支撑。
  其次,消费人群世代变迁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内在驱动力。我国汽车消费者正在发生明显时代变迁,过去购车以70后、60后为主,现在80后正成为购车主体,90后也正在进入加速进入购车群体,调查显示,2020年80后及以前占全社会购车的比例为73.6%,00后占比达到2.9%。按照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未来10年90后、00后将逐步成为购车主体,预计到2030年90后购车占比将达到35%,00后占购车比例将上升到16%以上。这些年轻一代人群是伴随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对智能化、网联化有着天然偏好,时时在线是这代人群重要特征,社交软件、短视频APP渗透率非常高。年轻人热爱尝鲜,他们对智能手表、智能音响、智能眼睛等智能产品非常感兴趣。自然而言他们对于车辆智能化程度要求很高,按键是控制是他们非常不愿使用的,没有大屏幕更是无法忍受,未来非智能的汽车将会逐步淡出他们的视野。而且,他们对自动驾驶期待也要高于其他时代,愿意去尝试新的技术,当然前提新技术是安全的。
  最后,社会与产业资本成为汽车智能化的撬动力。当前,智能汽车成为资本投资的热点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领域融资事件超过200起,金额达到200亿人民币,涉及激光雷达、智能芯片、无人驾驶汽车等众多领域,有力地推动我国智能汽车产业链发展。面对汽车或将是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的蓝图,小米、华为、百度等互联网、科技型公司大量涌入智能汽车领域,有的直接造车,有的进入零部件领域,有的进入智能系统方案。无论哪种方式,各类资本加速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必将有力推动跨界融合的技术创新,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进程。
其他文献
智能座舱在交互技术、车载机器人和车载语音交互等领域有哪些新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逐渐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汽车产品的竞争也逐步走向汽车交互设计和综合用户体验的竞争。为探索相关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座舱领域的发展和交互设计在汽车行业的应用,6月19日上午,2021中国汽车论坛举行了主题论坛之“智能座舱创新技术论坛”。  本场主题论坛由同济大学智能汽车交互设计实验室王建民主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副秘
针对汽车后视镜啸叫声,本文中以κ-ωSST转捩输运函数为基础,引入湍流间歇度γ和动量厚度雷诺数Reθ,详细解释了汽车后视镜表面层流边界层流体变化。将经γ修正的转捩模型应用于某一具体车型,并与风洞试验、声学照相机测试相结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γ修正的转捩模型通过剪切力(或者表面摩擦因数Cf)和动量厚度θ云图可准确预测层流边界层的转捩、分离、再附着的流动现象,结合湍动能κ可明确湍流加剧的原因,从而可准确预测后视镜产生啸叫的倾向。该方法为汽车前期开发阶段后视镜啸叫倾向的评估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有效缩短了开
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芯片自由,需发挥中国优势资源,形成跨产业、跨行业的联动发展,增强国内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将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向智能汽车转型的关键赛点,“缺芯少魂”的现实情况成为制约我国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卡口。如何破解芯难题,弱化芯片进口高度依赖症?如何发挥中国的优势资源,形成跨产业、跨行业的联动发展?找寻中国车规级芯片自主创新出路,增强国内汽车芯片
为提高在蜂窝小区内的视频传输质量,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盲区视角感知能力,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和便利性,本文提出在LTE?V2X下完成实时视频流传输的可靠策略.首先,为提高蜂窝小
为提高智能汽车极限工况下的自动紧急避撞能力,提出了一种联合制动与转向的综合控制方法。首先,建立了包含转向、制动和悬架子系统耦合特性的18自由度统一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水平路面上的转向制动仿真。接着,提出了联合制动与转向的自动紧急避撞系统总体框架,其中路径规划选用五次多项式规划算法,纵向采用滑模跟踪控制,侧向采用基于2自由度参考模型的最优四轮转向跟踪控制。最后,参考乘用车双移线极限工况测试国际标准,构建自动紧急避撞驾驶场景,对上述模型在不同车速下的自动紧急转向避撞和联合制动与转向避撞进行了对比仿真。结果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以及“双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发展格局下,什么才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义?在2021中国汽车论坛的主题论坛“中瑞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来自两国的专家着重探讨了中瑞汽车产业在碳达峰目标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期进一步加强双方汽车产业合作,协同推动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产业生态升级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来,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经济绿色转型的“双碳”成为高频热词。“
“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已经成为政府和行业里的高频词汇。2021中国汽车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发展形势”主题论坛上,业内嘉宾对交通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减碳的总体思路  从全行业来看,交通是仅次于电力和工业的碳排放大头。按照欧美国家的经验,其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时候,交通的排放占到整个经济体排放的1/3左右。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FISITA)
为更好地了解不完整因素对微结构材料动态性能的影响,本文中以内凹六边形负泊松比微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Hyperworks和Ls-dyna联合仿真分析方法,分析了胞壁缺失下不完整因子和冲击速度对其面内动态性能的影响,分别得到变形模式、应力-应变曲线、平台应力曲线和吸能曲线。结果表明,在相同冲击速度下,不完整因子的增加会使稳定有序的变形模式逐渐趋于杂乱无章,同时平台应力和吸能能力降低。在低速冲击下,不完整因子对其动态性能影响较小;而在高速冲击下,不完整因子对其动态性能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不完整因子的存在。该研究
新技术引入汽车带来了新的风险,新问题源源不断。如何平衡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重要课题。  智能汽车数据安全面临哪些风险  近年来,随着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快速发展,汽车的安全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其中最大挑战是网联化带来暴露面增加。  360集团工业互联网安全研究院院长张建新在2021中国汽车论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与安全”主题论坛上指出,软件化编程、网联化接入和
探索赛车产业化发展路径,推动赛车产业深度融入汽车产业链,已成为中国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制造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中,都是重要主题。汽车向“新四化”转型,自主创新、品牌化发展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发展的关键课题。而汽车赛事展示的不仅仅是运动本身,其实质是汽车产业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引领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都在赛车领域得到优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