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节目的美学维度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on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非诚勿扰》节目是带着美学理想创意和美学追求而运行的,其合乎民生诉求的创意显现社会美;男女嘉宾的主流表现凸显社会美涵盖的功利美、人性美、劳动美和高尚美。
  [关键词] 节目创意 社会美 嘉宾主流 社会美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39
  
  2010年的中国,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如王者归来,火爆荧屏。虽不至万人空巷,但入夜窜红收视,百姓喜闻乐见当为不争事实。而美学维度的电视相亲节目,其审美主流也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其情感创意的美学追求出彩,令人动容的美学形态频仍,因而也不乏见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作用。21世纪的今天,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是我国收视大普及的荣耀,3000多家各级各类电视台覆盖城乡,为国人提供了除政治、经济、军事等等信息以外的文化娱乐享受。尤其数码电视的新普及,频道的丰富多彩,使电视成为百姓拥有 “家庭影院”“家庭娱乐”的最便捷载体。电视节目也不可否认彰显出竞争性的时代特点和多元性的美学特征。这正如英国的伊格尔顿指出,“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到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和美学四大主题。”[1]《非诚勿扰》节目制作、收视的轰动效应以及报名者的趋之若鹜,带来的是一场“审美惊奇”。这个新派交友节目将诸多审美元素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感受到审美的追求,审美的崇高和审美的魅力。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语)实事求是地探究,《非诚勿扰》节目也不缺少美,它是带着美学理想创意和美学追求运行的。
  一、合乎民生诉求的创意显现社会美
  社会美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美,表现为实现社会理想进行有益的实践活动,包括人们工作态度、生活感情以及各种交流活动的美。社会美对创造活动的积极肯定,还体现在实践成果的美,即劳动产品的美。《非诚勿扰》节目团队的智力劳动及其劳动成果的社会美,体现在传承中华民族审美情趣,顺应社会需要、民生诉求的创意、出品和完善过程。主要表现:一是挖掘情感审美和审美情感积淀。当今我国处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文化转型的社会背景,事业竞争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需要情感的抚慰。加之“东方民族重情感”的习性传承,人们对情感的需求尤为强烈。“以中华民族为主干的东方民族是情感丰富的民族……多少人间普通的情感,经过积淀养成了民族心理上特有的“审美情趣”,并成为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因此,对“情有独钟”的中国人来说,情感是最容易拨动的那根心弦……”[2]而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为主的电视情感类节目生逢其时。江苏卫视领悟中华民族情感渊源和时代情感慰藉的需要,2004年就鲜明确立了以情感为特色的频道定位,笃定选择以强烈的美好人文关怀为导向,以记录普通百姓人性光辉为节目主旨,通过弘扬人间真情、沟通大众心灵、倡导社会公益、树立社会风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节目创新。据此推出的《人间》等情感品牌就感动荧屏观众的男女老少。二是顺应社会需要、民生诉求。江苏卫视情感特色的定位没有局限在地域空间的情感话题,而是触及到社会需要、民生诉求的热点。他们调研发现,80后青年适婚、剩男剩女求婚、离异一族再婚问题俨然已是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致有说这些群体“不在相亲,就在去相亲的路上。”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等单位发布的《2010年全国婚恋调查报告》称中国约有1.8亿适婚青年。民政部统计认为,假设每位单身人士有两个家人在为他们的择偶忙碌,就意味着约2.6亿的中国人在为择偶而忙碌。2009年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国80后的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为1亿,其中将近8000万人处于单身的状态。民政部还对外发布消息称,2010年前三季度,就有131万多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平均每天离掉4800多对。[3]这些数字现象似乎在告诉国人:新相亲时代的到来。2010年江苏卫视情感特色全面升级,并冠以“情感世界 幸福中国”定位后,敏锐捕捉上述社会热点问题的契机,把对感情疏导视线投向了婚恋情感,并隆重推出一档为单身男女提供新派婚恋交友的《非诚勿扰》节目。《非诚勿扰》2010年年初开播就非同凡响,广受热捧,收视率快速上升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节目也展现了“情感审美以及审美情感”的社会美。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对《非诚勿扰》有这样评价:“电视媒体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不断去探寻适合中国特色的节目,而电视节目要找到创新的空间,就需要找到社会的实际需要。比如《非诚勿扰》,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下其受众就会发现,这个节目大龄青年在关注,他们的父母也在关注,甚至全国范围的适龄者也在关注,就连很多不在这个年龄段的过来人也关注,很少有电视栏目有这么大的关注面,我觉得它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是它受关注的最根本原因。”[4]江苏卫视打造的“情感世界 幸福中国”情感卫视,其创意的《非诚勿扰》“情感特色”,引领了收视的“情感潮流”。
  二、男女嘉宾的主流表现凸显社会美
  电视相亲节目以其画面传播速度快,相亲男女嘉宾曝光率高的特点吸引成千上万男女青年争相报名参加。据知,至今《非诚勿扰》节目的国内外报名竟有20多万之众,而能入选嘉宾站到《非诚勿扰》节目现场,实属少比例大荣幸。他们绝大多数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尽可能以美的形态来寻求心仪对象的牵手,收获属于自己那份邂逅爱情的幸福。纵观《非诚勿扰》近百期,许多有高学历、好工作;有帅美容貌、经济实力的男女嘉宾都显示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节目中令人动容的美学形态频仍表现。因此电视记录下不少男女嘉宾在情感场交往或价值观交锋中感人肺腑的功利美、人性美、劳动美、高尚美叙事情景。
  一是功利美的情景令人动容。古代象形文字“羊人为美”和“羊大为美”的造字,形象说明自古以来,美所蕴含的功利性。男女嘉宾邂逅爱情、幸福牵手是到《非诚勿扰》节目的功利性,但大多数男女嘉宾有功利性而去功利化,不少还有功利美。如2010年(以下举例的各期都是这个年度)第28期节目中男嘉宾林涛是某品牌卫生巾在深圳地区的市场执行组负责人。他为了搞好卫生巾市场销售,专门学习掌握女人 “生理期”的特征。他现场对女嘉宾进行是否“生理期”的测试,赢得大家的喝彩。女嘉宾方莉相貌姣好、个性贤惠,是留英的政治学与媒体文化研究双硕士,现在国内一家媒体工作。在她向林涛提出:为什么做卫生巾销售还要去掌握女人生理期特征的问题得到满意答复后,毅然为林涛亮着唯一的灯盏。最后卫生巾男林涛和海龟双硕士方莉成功牵手。方莉图的功利美是不唯职业地位唯人品。第24期马尹咪最后选择的那位男嘉宾是家境并不怎么好的涂鸦设计师。马伊咪在《非诚勿扰》节目上是最多次被选为 “心动女生”的嘉宾,曾拒绝不少所谓优秀国内外嘉宾的钟情,很多观众都难于理解她的择偶标准。当期男嘉宾李安元是位涂鸦设计师,有许多艰苦的工作经历,曾经为谋生捡过废瓶子卖钱,经过多年打拼,如今事业始有业绩。马伊咪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一直为李安元亮灯。马伊咪在牵手李安元时动情感言:自己找到了心中的王子。显然,马伊咪的择友功利是青睐奋斗进取型青年。值得一说的马诺,即使她说过雷人的拜金话,但现场有对傲慢“富二代”的鄙视,并最后牵手经济状况一般的丧偶摄影师。如在第10期节目,富二代男生就选择马诺为心动女生。此男生在节目傲慢炫耀拥有3辆跑车和600万元积蓄,并在VCR中调侃:“马诺不是喜欢在宝马里哭吗?到我宝马里来哭吧!”但马诺还是鄙视拒绝:“不是所有开宝马约的我都跟他走”。最后,马诺也没有与这位傲慢的富二代牵手。在后来第18期节目中,马诺看到的那名摄影师,可以说其貌不扬、经济状况较次,但他有一段动人的爱情经历:结婚一年妻子就患上癌症,摄影师痴情帮助妻子与病魔抗争了4年,但妻子还是医治无效故去。马诺为其相濡以沫的爱情感动并一直亮灯,最后与摄影师配对牵手。马诺上述表现至少说明她也有丝丝的功利美亮点。
  二是人性美的情景令人动容。人性美包含着人格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等,这个美学形态在《非诚勿扰》节目中是最为多见的。如第41期《非诚勿扰》英雄警察江燕相和单亲女士许馨月幸福牵手,就是令人动容一例。31岁许馨月是个有过失败婚姻的单亲年轻妈妈,生养4岁的男孩,已多期站在《非诚勿扰》节目上。也是31岁的江燕相是曾荣获公安部二等功荣誉称号的巡警大队警察。江不仅有优秀敬业精神,还有难能可贵的爱心。他一登台立即选择许馨月为心动女生。到男生权利大屏幕显示江的心动女生是许馨月时,全场掌声雷动,而许馨月却感疑惑。主持嘉宾乐嘉觉察后发问江燕相:她离过婚一次,有孩子,是单亲妈妈,你能接纳吗?江乐观回答:我可以当这个叔叔。乐嘉:你确定吗?江笃定说:确定,我认为当一个人她有一段失败的感情,甚至失败的婚姻的时候,她会更懂得珍惜下一段感情,她会更懂得爱护今后的生活。英雄警察江燕相牵手单亲妈妈许馨月的叙事情景,特别展现了男女嘉宾的人性美。《非诚勿扰》节目中还有陆元龙牵手陶海燕,李全牵手夏燕,张博牵手于冰,张昊牵手蔡薇等等成功配对的叙事情景,都呈现了情意浓浓的人性美。另外,在《非诚勿扰》节目现场,即使牵手不成,也不乏人性美的情景。如第34期节目的中学政治老师申炜的心动女生是化妆师王珊珊。申炜在女嘉宾灯盏全灭离场前,仍请求当面向心动女生表白爱意。他那散文诗体的告白真情满满。其中有“共同见证属于我们爱情童话”的憧憬,也有祈求“ 请赐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让你的泪水变成微笑,让你微笑变成阳光;当然\我更愿意与你相伴一生\前提是你愿意。”。王珊珊听完哽咽要求:“我很希望他能给我一个拥抱,这是我在台上最温暖的拥抱”。两人亲密拥抱分开后,申炜一句“祝福你找到你的幸福”,更使王珊珊情难自禁,泪流满面。此景此情震撼全场,体现牵手不成情也在的人性美。
  三是劳动美的情景令人动容。“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非诚勿扰》节目的男女嘉宾绝大多数来自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坚持劳动创业或褒扬劳动创业。如第54期节目的男嘉宾李镭,讲述了从一个普通农村娃到北京销售精英的艰苦打拼经历。来自北京女嘉宾赵晨从事英语翻译工作,她听着看着,发自内心喜爱上这位来自农村,逆境进取的年轻人。赵晨用真诚表白“我喜欢他,别的我都不在乎”。最终李镭与赵晨深情款款地牵手离开。节目的劳动美叙述情景还表现在对蔑视农村思想的鄙视和驳斥。如第18期节目,来自杭州的一位男嘉宾自以为家有两套住房等优越条件,要求女方有车有房,并提出婚后最多承担百分之六十生活费用的所谓AA制。特别是男嘉宾母亲在VCR陈述,要求女方不能来自农村时,女嘉宾纷纷义正词严驳斥。最后女嘉宾把灯盏全灭,歧视农村的母子理屈词穷,尴尬离场。如此主流价值观在激烈交锋胜出,也体现了女嘉宾推崇的劳动美。
  四是高尚美的情景令人动容。一切渗透着人类伟大和人格伟大的事物或情感都表现着社会的崇高美。在《非诚勿扰》节目不少情感交流中也有蕴涵着崇高元素的崇高美。如第43期24岁的男嘉宾吴朋从小到大历经磨难,妈妈生他三个月就莫名出走,爸爸也将他交给爷爷进城打工去,爷爷无奈只能把他送到寺院寄养。11岁那年,爷爷去世,年少的吴朋只能依靠坚强的毅力支撑,努力读到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并最终到广州一家企业从事阿拉伯语翻译工作。VCR中,吴朋讲述自己坎坷的身世,他曾怀揣八百块钱,睡过候诊室、候车亭,到各地苦苦谋生,每天只吃一碗拉面。他来到《非诚勿扰》节目,既想找个真爱自己的人,也想通过节目找到二十多年没见的生母。在他现场动情大喊:妈!我在呼唤您,妈!您听到了吗?”时,现场所有的人都被他的孝心感动得落泪。现场历史学研究生的女嘉宾张慧一直为他亮灯示爱,最后还坚定表白爱情并表示今后要和吴朋一起去寻找妈妈。吴朋和张慧幸福牵手又深情拥抱了,人们看到他俩演绎了《非诚勿扰》节目中崇高美最动人的故事。又如后来的第48期情景也体现一种崇高美。来自北京的男嘉宾栾阔长得魁梧帅气,是一名台资企业的系统工程师,他甫亮相就赢得全场的24盏灯全亮。按照节目规则,只要他最后成功牵手一位女嘉宾,就将获得伊利果之优酸乳送出的“夏威夷热带水果甜蜜之旅大奖”。在进入男生权利时,栾阔向女嘉宾提出如果牵手成功,是否愿意把所得的夏威夷甜蜜之旅奖金捐给希望工程。女嘉宾对他善举一致表示支持,栾阔最终选择了来自韩国的留学生尹颂尔,他俩兑现承诺善举,将“夏威夷热带水果甜蜜之旅”奖金全数捐给希望工程的崇高美传为了佳话。
  综上所述,《非诚勿扰》节目的出彩创意和嘉宾主流表现极富美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教授褒评:“观众在节目中不仅看到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更看到了思想的力量、智慧的价值、性格的魅力;同时也看到了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年轻人身上的闪现!”[5] 江苏省委宣传部梁勇副部长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亦实说:我们的《非诚勿扰》的内容是健康向上的,能给人以愉悦,使大家从中能得到一些教育,至少获取一些经验。我觉得这样的节目还是应该鼓励它,支持它,能够按照更高的标准去办好它。[6]
  当然,《非诚勿扰》也不是不见缺憾,但缺憾也有美学维度的美。从相亲角度说,牵手失败的缺憾之美让人回味无穷促使失意者反省自己,扬长避短,以期未来有成。从审美角度说,节目的缺憾,会鞭策主创团队反思不足,趋利避害,以期未来节目有更好的审美价值。对《非诚勿扰》争议最大的是错误观念的流露和多元价值观的碰撞问题。从真善美视角看节目,如果男女嘉宾对话都是千篇一律的主流价值观叙事,那么就显得很虚假。因此要根据电视媒体叠加放大效应特点,在多多给力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不怕错误观念的流露。关键是价值观碰撞时,要体现主流价值观回应的有理有力有节。如第18期节目展示女嘉宾对蔑视农村家庭言论回应就很给力,使错误观念孤立失意,使正确观念得道多助。
  总之,期待《非诚勿扰》保持美学理想的创新和美学追求的运行。只要《非诚勿扰》不误入非富勿扰、非钱勿扰、非车勿扰、非房勿扰,老百姓就会继续喜闻乐见、追捧支持。
  
  参考文献
  [1]白传之.从央视春晚看电视综艺节目视觉美的嬗变.《今传媒》2008年第4期
  [2]陆军.荧屏世界 情感天下.《魅力中国》2010年5月第3期
  [3]齐帅.婚恋节目走俏奥妙何在 剩男剩女带火节目.南方都市报2010年11月15 日(GB02)版
  [4]胡智锋.当前电视文化生态的失衡与矫正.中国艺术报 2010年9月10 日文艺评论版
  [5]俞虹.电视平民化与平民电视化之辨析 ——《非诚勿扰》之我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梁勇谈江苏文化建设. 人民网>>强国社区>>人民访谈.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143124/147550/13062483.html
  
  作者简介
  张欢 (1985—),女,广西南宁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文艺。
其他文献
[摘要]《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历尽命运的曲折与坎坷,最终通过不屈不挠的奋斗与抗争而取得命运之神垂青与关爱的故事。同时,也展现了对“自主动机、自由抉择、通过自力更生迟到自我实现”为主导价值观的美国梦的解读与阐释。  [关键词]魔方 命运 救赎    一个魔方,有六个面,六种不同的颜色。而生命中也有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是生命符号的表征、申诉与扩张。当这些白、绿、黄
[摘要] 《海豚湾》是一部典型的意识形态明显的“真理电影”模式纪录片。在整部影片中,叙述视角和叙述者成为意识形态强权的拥有者,在观影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对观众进行意识规训。而从宏观来看,纪录片无一不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无论是遮蔽的还是解蔽的,意识形态都是纪录片叙事的中心。  [关键词] 《海豚湾》 意识形态 叙述视角 叙述者 叙述接受者  doi:10.3969/j.issn.1002-6916
[摘要]  中国观众对于美剧的追捧成为超越美国本土之外一道炫目的流行文化景观。与韩剧相比,美剧在中国的隐秘流行是收视方式(以网络传播为主)收视习惯(随时随地)、受众群体(以接触网络较为广泛的大学生和白领为主的主动性较强的收视群体)以及美剧中所蕴舍的内容以及所体现的、同时也与该群体当下心理相契合的美国主流价值观(诸如英雄主义、个人主义,和始终不变地强调真善美)这三者相契合形成的产物。  [关键词]美
[摘要]与“辛亥献礼”影片对比,《十月围城》在主流价值传达上的成功经验具有值得探讨的话语空间。再将其置于香港“英雄电影”序列,则在主体设置、价值传达与意义指向等多方面表现出差异,在“辛亥革命”这一话语的影像呈现上,《十月围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成功案例,它的存在让思想性、商业性、艺术性的和谐共振成为一种已然实现或并非遥远的可能。  [关键词]《十月围城》 英雄情结 革命信仰 主流电影  辛亥革命百年
[摘要] 作为一个从普通演员到具有声望的明星,闫妮明星声望的获得与自身文本的特点有关,亦有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因素的影响,并且也与电影、电视高度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有关。闫妮的影视文本形象,已经在重复的建构和颠覆性的转变中,被受众定位为具有女性魅力和女性美德的女明星。她从外形、言谈到由形体演绎出的动作,都转化为当今社会文化需求所要求的内涵,因而闫妮成功的从众影星中脱颖而出,拥有了自己特有的声望。  
[摘要] 昵称是用来表示喜爱、亲昵的一种称谓形式。英文人名的昵称是以赋名为基础的缩写或异体, 在学习英语中,英语人名的昵称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掌握这些相关知识不仅可以避免由于不熟悉某些人名及其相应的昵称形式而不知所云的现象,而且恰到好处的使用还能增添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昵称 英文人名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4.034 
[摘要] 《梅娘曲》选自话剧《回春之曲》中的第三幕,整首歌曲以讲故事的形式向人们诉说一对恋人的过往而由梅娘唱出,在这样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感人场面之中,作曲家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结尾乐句,将人物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层次分明地、细致的刻画,一步步将歌曲的情感表达推向高潮,在这样的艺术效果的感染下,梅娘这位艺术形象在赢得人们钦佩的同时更深深地留在听众的脑海之中。    [关键词] 《梅娘曲》 艺
[摘要] 江西60年电视文学以1980年——江西首部电视剧《豆蔻花开》诞生的年份为起点,创作历程分为起步(1980年代)、发展(1990年代)和成熟(新世纪)三个阶段:80年代起步期艰难前行,却勇于探索、孜孜以求;90年代发展期兢兢业业、步步为营,却少有长篇大作与走在全国前列的上等佳作;新世纪成熟期奋进努力、捷报频传,则需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关键词] 60年 起步 发展
[摘要]电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技术的革命直接改变了我们看电影的方式,因此,也改变了我们写电影剧本的方式。但是,无论在物质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剧本的本性永远是不变的:一个电影剧本就是通过图像、对话和描述来讲故事,并且把这个故事放置在一个戏剧性的结构环境之中。这就是剧本,这就是剧本的本性,这就是视觉性剧本的艺术。  [关键词] 电影 电影剧本 人物 结构  doi:10.3969/j.issn.1
[摘要] 《莫扎特和鲸鱼》是一部讲述两个性格迥异的艾斯伯格症候群综合症患者之间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是一部美国非主流的商业片,它没有大起大落的悬念谜团,带领观众深入生活,把特殊群体的心声表达出来,颇具人文情怀。题材很普遍,却由于塑造了唐纳德、伊莎贝尔两个人物而显得趣味横生,意味深长。对于情感的阐述,是电影的精华部分,由心底的爱驱使,用爱化解矛盾,用情感染他人,生命将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美好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