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曾经对学生犯的一些数学错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分不清厘米和米、千克和克、米和千米等最基本的单位?为什么估计数量时和实际相差甚远?为什么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却熟视无睹?……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笔者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孩子们缺少“数感”。
找出了问题所在,笔者就想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多方考察、请教之后,笔者把这一过程归结为“数感培养四部曲”。
一、在数物结合中培养数感
很多儿童没上小学时就会数数,数到100几乎不成问题。但数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却是模糊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只会“背数”。于是从一开始认数时,笔者就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数字的过程。如看到两朵小花,学生就想到可以用数字“2”表示,5根手指可以用数字“5”表示等等。再比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数出100根小棒,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有的学生则是10根10根地数,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100有多大,又体会了逢十进一的便捷。笔者再布置课后作业:回家数出100粒花生米、100粒大米或其他物体,看看100有多大。这样学生就能知道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虽然数量一样,体积却是不一样的。时间一长,学生的数感就会得到提高。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数感
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比不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所谓“光看不做花架子,既看又做实架子”,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经常会给他们充足的动手时间,让他们去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更加直观地感受数的大小,增强其感知能力。
教学厘米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在尺子上找1厘米、比画1厘米、想象1厘米、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并验证等环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克、千克、吨”时,笔者和学生一起用天平、电子秤,测量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一起计算多少袋大米是1吨。在称量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受1克与1千克的不同,再结合计算,学生也深深感受到了1吨的大小。
三、在估计对比中强化数感
有了前面这两步,大部分学生会拥有基本的数感。为了强化他们的数感,笔者经常给学生提供估计和精确值对比的机会。笔者会隔三差五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游戏、小竞赛。如估计一捆铅笔的支数、估计一把黄豆的数量、比一比谁估算得最准确;再比如帮单位名称找朋友(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等。看似简单的游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比赛的一步步开展,学生的数感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眼力也越来越准。
四、在实际生活中提升数感
归根结底,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为此,笔者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外出活动时,笔者会让学生估一估参会的人数,然后告诉他们实际数目,让他们感受数量的大小;植树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测量一下小树的高度、坑的深度等,让学生感受实际的长短和深浅。布置教室时,笔者还会和学生一起测量教室的长度、展板的长度,计算花边长度,计算教室面积,等等。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拥有数学思维的眼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去解决它,在生活中提升数感。
数感的培养其实并不难,只要教师用心,多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笔者相信,学生的数感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
找出了问题所在,笔者就想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多方考察、请教之后,笔者把这一过程归结为“数感培养四部曲”。
一、在数物结合中培养数感
很多儿童没上小学时就会数数,数到100几乎不成问题。但数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却是模糊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只会“背数”。于是从一开始认数时,笔者就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数字的过程。如看到两朵小花,学生就想到可以用数字“2”表示,5根手指可以用数字“5”表示等等。再比如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数出100根小棒,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有的学生则是10根10根地数,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100有多大,又体会了逢十进一的便捷。笔者再布置课后作业:回家数出100粒花生米、100粒大米或其他物体,看看100有多大。这样学生就能知道不同形状、大小的物体虽然数量一样,体积却是不一样的。时间一长,学生的数感就会得到提高。
二、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数感
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比不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所谓“光看不做花架子,既看又做实架子”,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笔者经常会给他们充足的动手时间,让他们去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更加直观地感受数的大小,增强其感知能力。
教学厘米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在尺子上找1厘米、比画1厘米、想象1厘米、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并验证等环节,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
学习“克、千克、吨”时,笔者和学生一起用天平、电子秤,测量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一起计算多少袋大米是1吨。在称量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感受1克与1千克的不同,再结合计算,学生也深深感受到了1吨的大小。
三、在估计对比中强化数感
有了前面这两步,大部分学生会拥有基本的数感。为了强化他们的数感,笔者经常给学生提供估计和精确值对比的机会。笔者会隔三差五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游戏、小竞赛。如估计一捆铅笔的支数、估计一把黄豆的数量、比一比谁估算得最准确;再比如帮单位名称找朋友(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等。看似简单的游戏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随着比赛的一步步开展,学生的数感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眼力也越来越准。
四、在实际生活中提升数感
归根结底,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应用于生活。为此,笔者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外出活动时,笔者会让学生估一估参会的人数,然后告诉他们实际数目,让他们感受数量的大小;植树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测量一下小树的高度、坑的深度等,让学生感受实际的长短和深浅。布置教室时,笔者还会和学生一起测量教室的长度、展板的长度,计算花边长度,计算教室面积,等等。就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拥有数学思维的眼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试着去解决它,在生活中提升数感。
数感的培养其实并不难,只要教师用心,多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笔者相信,学生的数感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