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大趋势。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努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能力,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和教学过程。
然而,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控制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是不容置疑的经典,教师的话也是正确的,因为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在这种教学观的主导下,学生在学习动机上表现为动力不足,学习情绪怠惰、呆板、焦虑,甚至有厌学、逃学的倾向。对此,以为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应当坚持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首先乐学,然后爱学,最后学好,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一、灵活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对新奇事物观察、探索和了解的一种原始的内在冲动,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知内驱力(奥苏伯尔),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由好奇、兴趣而得来的,所以,教师在教案设计以及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采用上,都要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求新、求异、求知的需要,投其所好,尽可能采用新颖直观的教学工具,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如运用多媒体、书本上的直观图示,创设多种问题情景,安排丰富有趣的内容,运用灵活可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兴趣入手的目的便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如在讲述《依法保护环境》这一课中,采用先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的小溪,将班级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了解小溪上有哪些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是从那里来的?有何危害?政府部门现已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调查后,由小组长作发言。其他组员再作补充,经调查发言,学生被激活了,纷纷引用书本上内容作说明,个个跃跃欲试。举例也是政治课常见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恰当的举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见其重要作用。
二、贴近现实,感受信息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思想政治课是时代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更何况现代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国内外发生的诸多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教学中如果避开“热点”绕道走,进行空洞的脱离实际的说教,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难以实现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才有生命力。
每次上课前几分钟,我都要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里,以及报纸上收集的内容向学生讲述,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议一议,进行辩论,最后作小结,学生对这些问题讨论很投入,很热情,这样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课前可开展学生时政演讲,由学生自己组织,老师负责点评;解答一个题目,可由学生自己作答,其他同学点评,老师负责引导。我觉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为考而学”转变“为用而学”,再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达到“我要学”的境界。
三、既给“鱼”,又给“渔”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学教学论》中指出:“我们这本《大学教学论》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我们不应只停留在给以“鱼”之上,还应授之以“渔”,使学生由学会达到会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自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能力,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自学并不是说可以离开教师,无师自通,它应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由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归纳、概括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与结构,了解问题的答案和结论,发现和获取知识,增强求和能力,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这是自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看课文内容、善于把握重点,还要指导学生一些简便易行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追根究底法,对概念、原理多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法,将概念、原理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问;前后联系法,逆向反思法,区别比较法,等等。这些自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增强自学能力,开发学习潜能,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满足和喜悦,激起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如果我们光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愿望,但不知道学生想什么、需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地满堂灌注,其结果是“师劳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也”。为此政治教师不仅要摸清学生在当前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最渴望了解的是哪些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而且还要善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各种类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才能巧妙地打开学生接受心理的闸门,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心悦诚服地接受传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共鸣与支持,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然而,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控制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是不容置疑的经典,教师的话也是正确的,因为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在这种教学观的主导下,学生在学习动机上表现为动力不足,学习情绪怠惰、呆板、焦虑,甚至有厌学、逃学的倾向。对此,以为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找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应当坚持趣味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首先乐学,然后爱学,最后学好,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一、灵活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对新奇事物观察、探索和了解的一种原始的内在冲动,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认知内驱力(奥苏伯尔),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由好奇、兴趣而得来的,所以,教师在教案设计以及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的采用上,都要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求新、求异、求知的需要,投其所好,尽可能采用新颖直观的教学工具,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如运用多媒体、书本上的直观图示,创设多种问题情景,安排丰富有趣的内容,运用灵活可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兴趣入手的目的便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如在讲述《依法保护环境》这一课中,采用先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的小溪,将班级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了解小溪上有哪些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是从那里来的?有何危害?政府部门现已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调查后,由小组长作发言。其他组员再作补充,经调查发言,学生被激活了,纷纷引用书本上内容作说明,个个跃跃欲试。举例也是政治课常见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恰当的举例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可见其重要作用。
二、贴近现实,感受信息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思想政治课是时代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更何况现代的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国内外发生的诸多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教学中如果避开“热点”绕道走,进行空洞的脱离实际的说教,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难以实现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当前社会热点和教材中有关内容联系起来才有生命力。
每次上课前几分钟,我都要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里,以及报纸上收集的内容向学生讲述,结合所学知识讨论、议一议,进行辩论,最后作小结,学生对这些问题讨论很投入,很热情,这样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课前可开展学生时政演讲,由学生自己组织,老师负责点评;解答一个题目,可由学生自己作答,其他同学点评,老师负责引导。我觉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为考而学”转变“为用而学”,再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达到“我要学”的境界。
三、既给“鱼”,又给“渔”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学教学论》中指出:“我们这本《大学教学论》主要目的在于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我们不应只停留在给以“鱼”之上,还应授之以“渔”,使学生由学会达到会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自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能力,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也是知识经济对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自学并不是说可以离开教师,无师自通,它应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由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归纳、概括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与结构,了解问题的答案和结论,发现和获取知识,增强求和能力,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这是自学成败的关键。为此,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看课文内容、善于把握重点,还要指导学生一些简便易行提出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追根究底法,对概念、原理多问几个为什么;联系实际法,将概念、原理与现实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问;前后联系法,逆向反思法,区别比较法,等等。这些自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增强自学能力,开发学习潜能,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满足和喜悦,激起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普罗塔戈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如果我们光有教书育人的热情、愿望,但不知道学生想什么、需什么,不问青红皂白地满堂灌注,其结果是“师劳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也”。为此政治教师不仅要摸清学生在当前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最渴望了解的是哪些问题,最需要解决的是哪些问题,而且还要善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各种类型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才能巧妙地打开学生接受心理的闸门,诱导学生自觉、主动、心悦诚服地接受传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共鸣与支持,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