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探究教学培育物理核心素养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ho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电流计改装为电压表”教学设计为例,突出“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这一核心要素。采用“问题引领”探究教学法,以问题发现为主轴、自主探究为载体、过程体验为收获、问题解决为动力,引导学生经历电压表改装的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探究教学;核心素养;电表改装;教学设计
  引言
  “问题引领”探究教学法,是以教师设计问题为理念,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实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标;围绕以 “问题导学、引领”为方针,形成以“自主探究、论证”为主体,以“问题发现、解决”为主轴,以“师生合作、交流”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方式[1]。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亲历规律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文以高中物理鲁科版选修3-1中“电流计改装为电压表”的教学为例,谈谈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1 设置问题 自然过渡
  本课题在教材中占用的篇幅较少,只有一个例题和电流计的简介两个部分,以致它潜在的教育功能常常被忽视。为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动手、动脑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打破以往当作普通例题讲解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如下情景引入课题:(1)在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和功率各有什么特点?(2)在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各起什么作用?(3)分别用什么仪器来测量电流和电压?(4)电流计有哪些主要参数?你知道它的构造和原理吗?学生小组讨论、回顾所学知识,随着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对串、并联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电阻的分压、分流作用及意义,了解了电流计的主要参数,针对电流计提出了自已的困惑:(1)电流计的主要部件是什么?(2)电流通过时,指针受什么力作用而转动?(3)这个力大小与电流大小有什么关系,即电流计为什么能准确测出电流大小?(4)表盘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即指针转过的角度与电流大小成正比?教师针对学生的困惑,利用视频介绍了辐向磁场特点,通电线圈在安培力作用下转动,收缩弹簧及弹力的反作用,进而提出问题:电流计能否当作电压表使用?如果能,还需要知道什么?这样通过分层问题推进探究,并以电流计能否当作电压表作为衔接桥梁,自然过渡到电流计与电压表的通用性上,为后续电压表的改装留下铺垫,降低学生学习电压表改装原理的难度和梯度。
  2 问中设问 引导探究
  熟悉了电流计的原理和构造,及电流计可当作电压表使用后,教师趁热打铁,及时设置了如下情景:(1)如果电流计G的内阻Rg为90Ω,满偏电流Ig为0.3mA,则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多少?(2) 1.2V的电压能否全部加在电流计上?为什么?(3)如果需要用它测量1.2V的电压,该怎么测?学生经计算得出,电流计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0.027V,而1.2V超过了它允许加的最大电压,将烧坏电流计。如果用来测量1.2V的电压,则多出的电压怎么办?学生开始犯难了,探究一时陷入了僵局,面对学生的困境,教师提出了启发性问题:有什么器材可以把多余电压分走?如果有,又该怎么连接?经此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如图1所示),顺利度过了难关,同时也把学生思路引到了电表改装原理上,教师接着提出问题:(1)需要串联多大的电阻?你是如何得出的?(2)通过电流计的电流有多大?指针应指在哪里?(3)如果把电流计和串联电阻当作一个新的电压表,则这个电压表的内阻有多大?(4)为了便于读出电压大小,表盘上的示数需要改写吗?有需要,该怎么改?这样通过设置大问题把学生引入课题,再通过小提问引导学生思路,把握探究方向。随着问题的逐层递进,学生在思考中发现解决问题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得到拓展,在理论推导、动手演算中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检验 论证规律
  经历电表改装的探究过程,并得出串联电阻的计算方法后,许多学生都认为大功告成了。然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推导出的理论须经过实验加以验证,我们的探究结果也不例外。为此教师提出了问题:改装过的电压表能否准确测量电压?我们该如何验证呢?经思考后,就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构思:要验证改装的电压表,必须要有一个标准进行校对。教师紧随了一句:用什么作为标准呢?马上就有学生补充:用一个标准电压表来检测,與改装的电压表并联,只须将两表示数对比验证即可。理清了验证方法,教师就要求学生画出验证电路图(如图2所示),选出器材并动手验证。再经过验证,学生掌握了电压表的改装原理,为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教师设置了如下情景:如果把电流计G改装成量程为n倍Ug的电压表,需串联多大的电阻?学生自然就想到了用过的方法,把多余的(n-1)Ug分到串联电阻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把具体数字转换成倍数关系,再次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教师把问题再向纵深递进,如把电流计改装为3V和15V的双量程电压表,应串联多大的电阻?又该怎么串联,请你画出电路图。学生很快就想到用过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经小组探索讨决定,先完成小量程的改装,然后再扩展到大量程,共用一个小电阻。这样随着问题的逐层递进,学生的思维得到逐步拓展、激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提升。
  4 拓展思维 追究本原
  俗话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学生掌握电压表的改装原理,并能解决相关问题后,教师应引领学生进入纵深领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此设置了如下情景:现有两个用相同电流计G改装的电压表,量程分别为V1(0--1V)和V2(0--3V),如果将两电压表串联使用,两表指针转过的角度相同吗?示数相同吗?经过前面的学习可知,指针的偏转角与通过电流计的电流大小成比例,而示数还与量程有关。但这两电压表都经过改装,怎么知道通过电流计的电流大小呢?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入手,思维就象被掐断似的,怎么就转不过弯。就在教师也认为没戏时,一个学生弱弱的回了一句:“把它还原回去”。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并投去赞赏的眼光,点头给予鼓励,教师的肯定给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很快就把两个改装原理图串联起来(如图3所示),画出表盘示意图,并用串联知识解释了偏转角度和示数大小。而后教师再进行横向对比:如果两电压表并联使用(如图4所示),结果一样吗?至此电压表改装原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有效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巩固,也提升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这样学生亲历了模型的建立、拓展过程,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原本浮于表象的探究逐步沉淀下来,向探究规律的本质方面发展,学生思维也跟着沉淀,学会了追究本原,学习由此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转折,学习力也必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5 结束语
  “问题引领”探究教学,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平台,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充分体验探究过程,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关注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天林.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物理教学[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3):69-72.
  [2]王志宏,范俊华.“学案引领 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学习,2003(1):30.
其他文献
摘 要:微课已成为当前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本文结合微课和相关特点,对微课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微课;网络技术;高效课堂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中职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重点课程。当前计算机网络已普遍存在于人们工作、生活的诸多层面,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也就不断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初中物理作业“一刀切”的弊端提出对学生作业分层的改进方式,提出了分层作业实施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并以初中物理课程中“电功率”一节的作业为例展示分层作业的题目编制。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层作业;电功率  1 为何要设置分层作业  湖南师范大学高晓清教授认为“中小学生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联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
摘 要:全基因组序列数据的使用在家畜育种计划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提高发现变异基因的能力,同时能更准确和更持久地预测育种值而不是标记阵列。要了解家畜基因组序列数据的全部潜力,需要从大量的个体,甚至要从数百万个个体上获得基因组序列和表型数据,从而准确地估测构成数量性状基础的大量致病变异的影响。  关键词:全基因组;标记阵列;估测;变异;杂交剥离  中图分类号:S813.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
摘 要:自上世纪末以来,我国中学物理界就一直在探讨着一个有关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有关此类研究的论文也很多,但大都集中在如何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及方法方面的研究。本文以高一物理有关重力及重力加速度的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在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过程中,教师应力避应试教育思想,重视对教学内容和物理学科教育功能的研究。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重力;重力加速度;万有引力  1 重力及
摘 要:以甲烷为例,运用启发式、递进式问题链进行教学设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认知,促进学生思维的自主发展,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问题链设计;甲烷  引言  化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提升学科能力,养成优秀品质而反映出的综合素质,综合了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思想的构筑、科学的探究、革新意识的发展[ 1 ]。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
关键词:DIS实验;传统实验;对比分析;高中物理  牛顿第二定律是高中物理的核心内容,是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更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所以我运用两种实验方法来做该實验,通过对比分析,让我们对DIS实验与传统实验的特点和优势的有所了解,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能更好的选用实验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1 采用传统实验方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1 当小车质量M—定时,探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
摘 要:目前物理实验的重要思想方法有探究法,而角色反转是强调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动性教学方法。本文以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感应电流的方向》为例来探讨该方法在高中物理探究新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引导;角色反转;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 “角色反转”教学方法,是通过物理问题的挖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物理现象、引导问题、提出办法、解决过程、方法修正到最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基本方法,为学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位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基于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喜好动手实操课,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教学中抓住其特点,摸索出适合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策略,巧用打比方、分层次教学、合理利用信息化等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复杂的工作原理变得通俗易懂,以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言堂”、“炒冷饭”的现象,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例析如何基于学生自主整合学习开展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模块化,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自主整合;细胞结构;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明确要求高中课程要确保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主动学习
摘 要:本文通过“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的分组实验的教学,探索从实验中变量的控制、从化学变化的实验事实归纳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方法、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多个维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既把握探究的深度和广度又避免学生重回“照方抓药”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关键词:分组实验;实验素养;自主探究;元素周期律  实验是化学教学之本,高中化学实验存在着轻过程、重结论的问题。故验证性实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