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医托"现象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w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如今,各种产品、服务越来越市场化,接踵而来的营销方式也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带有或隐藏着欺骗性的。近年来遍及大江南北尤其是大中城市医疗市场上的“医托”,就是这么一颗毒瘤。
   按理说,诊病就医,事关人的健康与生命安危,丝毫马虎不得。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被“医托”欺骗的事件却屡屡发生,轻者因上当受骗赊了钱,重者还延误了诊疗时机,甚至因误诊误治险丢性命。如46岁的河南农民吴秀莲,为治疗视网膜脱落,在丈夫陪同下专程到上海寻求名医。可怎么也没想到,刚走到正规的专科医院门口就遭遇“医托”,不仅被骗去3000多元钱,还耽误了治疗时机,眼睛险些失明。
  像这一类的被骗事例几乎在所有的大城市都出现过。揭露医托、打击医托的行动在各地不断进行,新闻报道也可谓汗牛充栋,有的记者装扮成病人甚至“打入医托内部”进行跟踪报道,还有一些“医托”在良心发现、洗手不干后,主动揭发行骗内幕,一些大医院干脆在门诊部大厅前竖起了忠告病友谨防骗医的提示牌……然而,受骗上当的事情仍在发生。
  今天,我们请卢启华教授对“医托”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和审视,旨在提高读者在就医过程中的警惕性,不给“医托”以可乘之机。
  ——编者
  
  给“医托”画张像
  
  "托"这个字作为一个特定的词,最初在北方流行。所谓“托”,有寄托、依靠、托付、委托和陪衬之意。现下则指怀揣肥厚佣金,设置诱人圈套,与雇主大唱双簧戏,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无知群众上当,捞取不义之财者。这种人几乎是无孔不入,凡有利可图之处,便有“托”的身影。于是乎,我们的社会有了如车托、票托、饭托、店托等形形色色的“托”。
  由此推论, 那些专在较大正规医院和门诊部附近或大厅内徘徊,呼朋引伴,选准对象后主动出击,将准备就诊的病人指引到事先联系好的所谓"特色医院"或"专家门诊"那里看病,并从中谋取利润者,就是“医托”。
  
  一、谁在扮演“医托”
  据了解,目前活动在各个城市市区一些大中医院的"医托"主要来自本省或外省的农村,以农民居多,还有一部分是城市无业人员,也有极少是非法行医者的家属和亲友。他们年龄大多在30~50岁之间。
  “医托”以中年女性为多,有时还会携带一个孩子。她有时扮成一个就诊者,有时会与一男子共同装扮为夫妻,自称是带孩子来看病的,以便在行骗中获取信任。
  
  二、"医托"是怎样把人拉入圈套的
  "医托"的骗人手段几乎千篇一律,行骗程序大致可以归纳为“寻找目标--搭话--探听病因症状--介绍自己的求医经历”。
  “医托”通过超常的"关心"与"热情",花言巧语骗取病人的信任,在套出病情后,一面深表同情,一面“现身说法”:自己或亲人也得过此病,在这所大医院不仅没看好,还花了很多钱;后来到某医院找某专家教授治好了,价格还比这所医院便宜得多!
  待获取病人信任后,“医托”便出具此医院的具体地址和乘车路线,甚至亲自带他们一同前往。
  
   谁是"医托"眼中的“猎物”
  
  一、 易受"医托"蒙骗的四种人
  一是慢性病病人,长期患病,曾在正规医院反复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的。二是妇科或性病病人,因不太愿意到人多的大医院露面,只想在小医院、小诊所"秘密"就诊。三是远道而来的外地病人,特别是乡下进城的农民和外来打工者,40岁以上的妇女和老人,若带小孩者更是“医托”锁定的主要对象。四是疾病本身要动手术或是癌症需要开刀和化疗、放疗的,但存侥幸心理,总希望能够通过打针吃药来解决。
  
  二、容易受骗的三个原因
  一是文化知识匮乏。一些从农村来的病人及其亲友初到大城市,人生地不熟,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知识结构较单一,医学知识贫乏,思想意识比较单纯,对大医院科室分布、就诊程序和诊疗费用等心中无底,一旦遇到"热情关心"自己的老乡和"同病相怜"之人,容易轻信和上当。二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较多。有的经济基础薄弱,承受能力有限;有的经济上比较拮据,平时积攒加上东拼西凑,才勉强应付治疗费用。于是,他们在就医诊病时,经济上的考虑不得不多于病人健康利益的理性思考,他们既希望把病治好,也希望所花的钱越少越好。三是病急乱投医。有些人求医心切,迷信秘方、偏方,有的到大医院挂专家号没挂上,一听说附近的小医院有看此病的"专家门诊",就信以为真,乘车前往。
  
  如何根除 "医托"?
  
  "医托"的危害不言而喻,它在各大医院“把门”这道黑色风景,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协调。现今,人们到医院看病,再不像以前那样相互信任、相互关照,而需时时提防,不搭不理,以免上当受骗。这与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风尚相差甚远。
  各有关部门应正视这种正在崛起的黑色行业,不能低估这颗毒瘤对医疗卫生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腐蚀和影响,应认真研究对策,加大对"医托"的打击力度,以弘扬正气、造福于民。
  
  一、 重中之重:从源头抓起
  提到“医托”,自然不能回避“是谁在雇佣‘医托'"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卫生工作和医疗机构加入了改革大潮,经历着市场经济培育中体制、机构、制度的变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竞争机制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分配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到医院就诊病人数量和该所医院的经济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卫生改革以来出现的"乱办医"现象更加剧了这种矛盾。雇佣"医托"并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再派往各正规知名医院去拉病人,已成为当前一些规模不大、效益较差的小医院和诊所赚钱的主要方式。
  目前雇佣"医托"的医疗机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私人开设的医院或诊所,有行医的合法手续;二是合法的医疗机构部分被私人承包(如门诊部或个别科室);三是非法行医者(含江湖游医)。由于私人开设的医院或诊所财力相对较好,因而是雇佣医托最多的医疗机构。
  因此,打击"医托"不能避开 "医托"的雇佣者,铲除“医托”须从源头抓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如卫生部门、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应认真贯彻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正当的医疗行为和整顿医疗秩序,取缔非法行医,严厉打击"医托"背后的支撑者。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应认真贯彻执行相应的卫生法,如《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辖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开办医疗机构行医或者非医师行医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同时还要求各医院加强自身诊疗场所的管理,如指派门诊行政管理、导医和保安人员维护就诊秩序,设立谨防骗医的警言牌,并给就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和信息。还要严禁各类医疗机构为"游医"和非法行医者提供承包的诊室和药房。公布举报电话,一旦发现"医托"的欺骗行为,应对"医托"及雇佣"医托"的医生和医疗单位进行严肃处理,有的要停业整改,对屡教不改者,可吊销其执照。
  
  二、个人就医要有“打假”意识
  出外就医时一定要去正规医院,一旦选准,则矢志不移,哪怕别人说的天花乱坠,也毫不轻信。如果某医生教授的专家号实在挂不上,挂该科另外教授的号或专科号、普通号都可以。有的知名教授还可以预约特需门诊,挂号费虽贵一些,但可以让你放心地看病,少花冤枉钱,又能使你的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较少出门的人,在到就诊医院之前的这段时间,尽量少和不认识的人搭话,到了医院门诊部大厅,有问题直接找医院导医台或挂号室的工作人员或保安人员以及该院医务人员。这样,即使遇到"医托"的游说和欺骗,因事先已打了防疫针,增强了免疫力,就能自觉抵制"医托"的行骗活动。
  一般地说,城市居民对“医托"的警惕性要高一些。而当有农村来的亲朋好友到城市就医,请别忘了给他们提个醒。
  
   三、警惕变异的“医托”
  事情往往并没这么简单。就在媒体不断揭露“医托”骗人伎俩时,"医托"的形式也在不断翻新:有的城市将"医托"改名为"医疗经纪人";有的省会城市近郊医院门诊部聘人到省内各地诊所"拉业务";有的公立医院给员工下达介绍住院病人的指标,且必须花够500元以上才能出院;有的广播电台开设"医疗热线""健康咨询"之类的医疗保健节目,安排空中托儿迷惑听众;还有一些人在医院和门诊部门前向病人和行人大量散发报纸和小册子,多数介绍的都是各种癌症用药和慢性病疑难病的防治,一些病人被误导购药,却不知这些出版物是非法私自印刷的。此外,"医托"还不仅仅活动在各大医院和门诊部周围,而且也活动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医院附近的公交车站,不断地寻找"猎物"。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地擦亮眼睛,继续保持警惕。
其他文献
宫颈癌发病前常有一个漫长的阶段,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甚至浸润癌,需十余年时间。如果女性能在此期间进行定期普查,就可及时发现癌前病变,及时进行治疗。  半个世纪来,妇科门诊普遍开展的宫颈涂片法(细胞学)筛查宫颈癌卓有成效,已使每年死于宫颈癌的女性减少70%。然而,这项检查假阴性率太高,有10%~20%的已隐伏存在宫颈癌或癌前病变的女性被误认为正常。最近,新的宫颈癌筛查方案——TCT+HPV联合
期刊
遍布全身的动脉血管犹如住宅中的自来水管道和煤气管道,使用时间长了,管道内就会“结垢和生诱”。如血脂过高的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等物质容易沉积在动脉的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硬化斑块并钙化,使血管柔韧性降低,血液流动不畅,导致心脑血管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如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受阻,可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供应脑组织的脑动脉受阻,可出现卒中;供应肾脏的动脉受阻,可出现肾性高血压或肾功能衰竭,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期刊
真有这样的事。  不久前,某大学的一名女生,提着两个满灌开水的热水瓶,准备到校内浴室去洗澡。半路上,一个热水瓶忽然脱了底。随着瓶胆落地的炸裂声,开水从地面上溅起来,“毫不留情”地烫伤了女生的右脚,真是大痛难禁!  外科医师对她的伤足进行了精心的治疗,病情经过顺利。几天后,她右脚上缠着纱布,由两位同学扶着,单足走向考场,参加了一场考试。难为她,吃够了苦头,淌够了眼泪,还耽误了功课。总算还好,她如期康
期刊
前些天,朋友介绍一位病人来我处。病人是一名中学老师,最近一个多月经常感觉一些妖魔鬼怪在打他、掐他、折磨他。刚开始,这些异样感觉只是晚上出现,最近白天也有了,闹得他日夜不得安宁,痛苦万分。  像这种没有精神刺激突发精神症状的情况,医生首先会想到大脑是否有占位性病变。但经“CT”等检查,脑部并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经进一步了解,病人在四个月前的一次例行体检时发现肺部有一团“阴影”疑为“肺癌”。因不愿接受
期刊
市场巡视     时值冬令进补佳季,药酒的销售市场呈现出热旺的局面。从包装上看,由于药酒的礼品因素和自饮因素的差异,使得市场上药酒有包装精美的礼品装和相对简单的普通装。包装只是药酒的外在因素,不同药酒之间的根本差异还是在于入酒的材料不同,常见的有鹿龟酒、人参酒、枸杞酒、松子酒、虫草酒等,种类非常多。   如果笼统地说药酒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显然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消费者肯定有很多疑
期刊
三位因为感染艾滋病病毒而绝望的患者,在困境中得到一位医术精湛、富有同情心的心理医生的帮助,从此她们的生活又有了新的意义……    心灵触动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做心理治疗是因为我的工作性质,但开始是因为我丈夫工作的关系。当时,我丈夫在他从事的临床工作中接触的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我们常常谈及艾滋病这个敏感而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记得是三年前的一个夜晚,我们在客厅的灯下长谈,丈夫的心情异常沉重。他说
期刊
凡由多种原因引起手足部皮肤干燥和皲裂表现者,通称为手足皲裂。其主要表现为深浅不等、长短不一的裂隙,多发生于冬季,既可继发于慢性湿疹、鹅掌风、脚湿气、鱼鳞病、掌跖角皮症等皮肤疾患,也可无原发病可查而独立存在,多见于工人、农民、家庭妇女等成年人。  皲裂易发生于手足部,与掌跖皮肤特点有关。该处皮肤角质层厚,尤以足跟部为甚,且掌跖皮肤无毛囊和皮脂腺,故气温寒冷、干燥之时,缺乏脂肪滋润的皮肤极易皲裂。此外
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医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陈琢   女性的一生经历过含苞待放的少女阶段,魅力四射的少妇阶段,当她们风韵犹存步入中年阶段时,更年期的烦恼又困饶着她们。更年期又称围绝经期,系指妇女一生中自性成熟期进入老年期的过渡转换时期,实质上此阶段为卵巢功能退化、生殖能力停止的老化过程。部分妇女因激素减少以至消失,带来一些暂时的不适应症状,如月经不调、潮热、出汗、精神过敏、情
期刊
张女士是个忠实的爱猫族,家里有两只养了5年的波斯猫,平时与猫咪形影不离。最近,她看到这两个可爱的小家伙就心情沉重,因为夫妻俩已经将添个宝宝列入今年的年度计划,这样就不得不考虑与猫咪们“分手”了——要是由猫传染的弓形虫病祸及胎儿,可是对下一代不负责任啊!  可是,小区里的“猫友”告诉张女士,孕妇不一定不能养猫,只要方法得当,孕妇照样可以与猫咪和平共处。“猫友”告诉了她几个爱猫族网站,让她上去浏览。张
期刊
平时,人常会出现这种情况:闻到辣椒、香葱等刺激的气味,或吸入粉尘、花粉、冷空气时,会喷嚏不止。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生不打喷嚏,从出生婴儿到百岁老人无一例外。打喷嚏是一种生理现象,当鼻黏膜受到刺激,肺部急剧吸气,随即产生一个急速而有力的呼气过程。此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部肌肉运动、一过性的鼻黏膜充血、分泌物增多和流泪等。这也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  但是,有时打喷嚏也是一种患病的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