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略事端
幼儿园下课的时间快要到了,跃跃老远就看见前来接他回家的爸爸,便大声叫了一声:“爸爸——”同时把门口的一只垃圾袋当作皮球向爸爸踢去,但是垃圾袋口没有扎紧,结果垃圾散落出来,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就踢起垃圾来。正好老师走出来,发现地面一片狼藉:“这是谁干的?垃圾怎么到处都是?”小朋友就互相“指认”起来,你告发我,我告发你,也揪不出真正的“肇事者”。
跃跃爸爸亲眼看见儿子制造了“事端”,但这时已经乱成一团,他像没看见任何事情一样,拉着跃跃说:“跟老师说再见,咱们回家了。”
分析:
跃跃爸爸的心理活动是,儿子也不知道垃圾袋没有系紧,再说后来其他孩子也参与制造混乱局面了,凭什么要单独拎出我的孩子受教育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策略:背后教子
孩子出现问题被众多父母当作“家丑”的一种,不愿意向外人公开,这是维护孩子形象的一个保守策略,但是孩子出现的问题不能回避。如果爸爸当众“供出”自己的孩子,跃跃肯定不服气,因为别的孩子也参与了,他的面子确实不好受。但是垃圾袋不能当作皮球踢,这一点是肯定的,爸爸回家后要跟孩子说明白。当面“蒙混过关”后,背后教子不可少。如果对此事只字未提,就是放任孩子的错误了,孩子所需要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错过了。
掩盖错误
放学的时候天色还很亮,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玩耍。岁岁玩着玩着就开始拆起一把小椅子,拆掉的一条腿被他随手扔到路边上,妈妈一直在旁边陪着。这时老师发现了椅子腿儿,说:“岁岁,这玩具是你拆的吗?幼儿园的玩具不能拆,拆坏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
岁岁正要点头承认,妈妈马上说:“岁岁,这是你拆的吗?妈妈怎么没看见!”岁岁看一眼妈妈,又看一眼老师,慢慢地摇着头。老师接着教育孩子:“岁岁,做错了事情没有关系,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妈妈则接上话:“岁岁,别害怕,你跟老师说这不是你拆的。”有妈妈撑腰,岁岁说话有胆量了:“不是我拆的!”
分析:
岁岁妈妈认为,有证据才能有发言权,老师没亲眼看见,就是不承认,这样既省得宝宝挨批,也省得让人觉得我连“爱护公共财物”的简单道理都不懂,干脆来个“不认账”!
策略:现场补救
有教育智慧的父母总是可以想出巧妙的办法既不“丢脸面”,又教育了孩子。岁岁可能在家里就比较喜欢拆装玩具,妈妈也支持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这会儿岁岁妈妈却忽略了公共财物不能当作自己家里的玩具随便拆装。当老师发现后,妈妈可以灵机一动:“岁岁,跟老师说,你还要把它装好,行吗?”但是岁岁妈生硬地矢口否认事实,还逼着孩子说谎,这必定会给孩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父母给老师留下的印象更是欠佳。
回避问题
在一次“父母开放日”,金金在小椅子上坐不住,还把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儿惹哭了,老师发现了,走过来正要教育金金,妈妈却对老师说:“你忙你的吧,我来说说孩子。”但是她只把金金换个位置,并没有说服教育孩子。
分析:
金金妈妈就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担心老师批评孩子,孩子受不了,不愿意让孩子承受责任和压力,于是给孩子撑了一个大大的遮阳伞以躲避雨水,躲一阵儿是一阵儿!
策略:配合教师
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家园共育非常重要。如果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特别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作风。只要老师的教育是对的,父母就不应该“护短”,即使孩子被老师批评哭了,父母可以劝慰孩子:“以后宝贝不这样做了,老师和妈咪都相信你。”另外,孩子有什么小毛病,父母一般都比较清楚,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父母更是要“留一手”,善于控制局面,避免孩子制造麻烦。
指责过失
恬恬上幼儿园已经半年了,一直表现很不错。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总是尿床。奶奶去接她时,老师轻声说:“恬恬中午尿床了,裤子已经换下来洗干净了,现在还没有干,拿回家再晾晾吧。”奶奶一听,嗓门就大了:“这孩子怎么了?在家里从来都不尿床!”她把恬恬牵过来对她说:“以后中午不要睡觉了,你自己玩!”
从这以后,不管老师怎么安慰,恬恬都不再睡午觉,她静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是不闭眼睛,而且二十分钟左右就要上一次厕所。尿床现象确实消失了,但是恬恬也得了不敢在幼儿园睡午觉的“心病”。
分析:
孩子有什么问题,恬恬的奶奶确实不像很多家长爱“护短”,并且毫不留情地“揭短”,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尽到责任、有要求了,有什么问题可不能怪家长教育没到位。结果,不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策略:维护自尊
孩子尿床可能是白天喝水比较多,然后又玩累了,也可能一时贪玩忘记睡前撒尿,老师和家长应该不断提醒孩子按时尿尿、学会照顾自己。恬恬的奶奶虽然“铁面无私”,但是言词过于激烈,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结果导致恬恬患上了不睡午觉的“心病”,这次挽回的“脸面”代价真是太大了!
幼儿问题行为是由于他年幼无知造成的,“护短”的父母有一个合情的心理:在众人面前公开批评,多伤孩子自尊!而训斥之类的“揭短”,虽然维护了家长的面子,却容易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留下心理阴影。所以,当孩子已经知错、认错的时候,父母需要维护他们自尊;当孩子不知错、不认错的时候,父母就应进行批评教育。否则,家长或孩子的“面子”是挽救了,如果教育跟不上,孩子以后还会出现问题,那时脸面可就“丢”大了。
幼儿园下课的时间快要到了,跃跃老远就看见前来接他回家的爸爸,便大声叫了一声:“爸爸——”同时把门口的一只垃圾袋当作皮球向爸爸踢去,但是垃圾袋口没有扎紧,结果垃圾散落出来,旁边有几个小朋友就踢起垃圾来。正好老师走出来,发现地面一片狼藉:“这是谁干的?垃圾怎么到处都是?”小朋友就互相“指认”起来,你告发我,我告发你,也揪不出真正的“肇事者”。
跃跃爸爸亲眼看见儿子制造了“事端”,但这时已经乱成一团,他像没看见任何事情一样,拉着跃跃说:“跟老师说再见,咱们回家了。”
分析:
跃跃爸爸的心理活动是,儿子也不知道垃圾袋没有系紧,再说后来其他孩子也参与制造混乱局面了,凭什么要单独拎出我的孩子受教育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策略:背后教子
孩子出现问题被众多父母当作“家丑”的一种,不愿意向外人公开,这是维护孩子形象的一个保守策略,但是孩子出现的问题不能回避。如果爸爸当众“供出”自己的孩子,跃跃肯定不服气,因为别的孩子也参与了,他的面子确实不好受。但是垃圾袋不能当作皮球踢,这一点是肯定的,爸爸回家后要跟孩子说明白。当面“蒙混过关”后,背后教子不可少。如果对此事只字未提,就是放任孩子的错误了,孩子所需要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就错过了。
掩盖错误
放学的时候天色还很亮,很多孩子在幼儿园玩耍。岁岁玩着玩着就开始拆起一把小椅子,拆掉的一条腿被他随手扔到路边上,妈妈一直在旁边陪着。这时老师发现了椅子腿儿,说:“岁岁,这玩具是你拆的吗?幼儿园的玩具不能拆,拆坏了,小朋友就不能玩了。”
岁岁正要点头承认,妈妈马上说:“岁岁,这是你拆的吗?妈妈怎么没看见!”岁岁看一眼妈妈,又看一眼老师,慢慢地摇着头。老师接着教育孩子:“岁岁,做错了事情没有关系,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妈妈则接上话:“岁岁,别害怕,你跟老师说这不是你拆的。”有妈妈撑腰,岁岁说话有胆量了:“不是我拆的!”
分析:
岁岁妈妈认为,有证据才能有发言权,老师没亲眼看见,就是不承认,这样既省得宝宝挨批,也省得让人觉得我连“爱护公共财物”的简单道理都不懂,干脆来个“不认账”!
策略:现场补救
有教育智慧的父母总是可以想出巧妙的办法既不“丢脸面”,又教育了孩子。岁岁可能在家里就比较喜欢拆装玩具,妈妈也支持孩子的这种探索行为,这会儿岁岁妈妈却忽略了公共财物不能当作自己家里的玩具随便拆装。当老师发现后,妈妈可以灵机一动:“岁岁,跟老师说,你还要把它装好,行吗?”但是岁岁妈生硬地矢口否认事实,还逼着孩子说谎,这必定会给孩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父母给老师留下的印象更是欠佳。
回避问题
在一次“父母开放日”,金金在小椅子上坐不住,还把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儿惹哭了,老师发现了,走过来正要教育金金,妈妈却对老师说:“你忙你的吧,我来说说孩子。”但是她只把金金换个位置,并没有说服教育孩子。
分析:
金金妈妈就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担心老师批评孩子,孩子受不了,不愿意让孩子承受责任和压力,于是给孩子撑了一个大大的遮阳伞以躲避雨水,躲一阵儿是一阵儿!
策略:配合教师
在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上,家园共育非常重要。如果老师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特别容易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派作风。只要老师的教育是对的,父母就不应该“护短”,即使孩子被老师批评哭了,父母可以劝慰孩子:“以后宝贝不这样做了,老师和妈咪都相信你。”另外,孩子有什么小毛病,父母一般都比较清楚,尤其是在公共场所,父母更是要“留一手”,善于控制局面,避免孩子制造麻烦。
指责过失
恬恬上幼儿园已经半年了,一直表现很不错。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总是尿床。奶奶去接她时,老师轻声说:“恬恬中午尿床了,裤子已经换下来洗干净了,现在还没有干,拿回家再晾晾吧。”奶奶一听,嗓门就大了:“这孩子怎么了?在家里从来都不尿床!”她把恬恬牵过来对她说:“以后中午不要睡觉了,你自己玩!”
从这以后,不管老师怎么安慰,恬恬都不再睡午觉,她静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就是不闭眼睛,而且二十分钟左右就要上一次厕所。尿床现象确实消失了,但是恬恬也得了不敢在幼儿园睡午觉的“心病”。
分析:
孩子有什么问题,恬恬的奶奶确实不像很多家长爱“护短”,并且毫不留情地“揭短”,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尽到责任、有要求了,有什么问题可不能怪家长教育没到位。结果,不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策略:维护自尊
孩子尿床可能是白天喝水比较多,然后又玩累了,也可能一时贪玩忘记睡前撒尿,老师和家长应该不断提醒孩子按时尿尿、学会照顾自己。恬恬的奶奶虽然“铁面无私”,但是言词过于激烈,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结果导致恬恬患上了不睡午觉的“心病”,这次挽回的“脸面”代价真是太大了!
幼儿问题行为是由于他年幼无知造成的,“护短”的父母有一个合情的心理:在众人面前公开批评,多伤孩子自尊!而训斥之类的“揭短”,虽然维护了家长的面子,却容易让孩子的自尊受到伤害,留下心理阴影。所以,当孩子已经知错、认错的时候,父母需要维护他们自尊;当孩子不知错、不认错的时候,父母就应进行批评教育。否则,家长或孩子的“面子”是挽救了,如果教育跟不上,孩子以后还会出现问题,那时脸面可就“丢”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