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意识 一切可能都与振动有关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q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与物质之间是什么关系?数千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未找到令人普遍满意的回答。
  意识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为何我的意识在这里,你的意识却在那里?为何对每个人而言,宇宙似乎都一分为二,一半是自己这个主体,另一半则是无穷无尽的客体?为何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意识的中心,同时接受着来自外界的信息?为何有些东西明显有自己的意识,其他的则不然?老鼠有意识吗?昆虫有意识吗?细菌呢?
  这些问题都是古老的“心身问题”的一部分。其核心问题是:思维与物质之间是什么关系?数千年来,这一问题始终未找到令人普遍满意的回答。
  “心身问题”在过去20年间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品牌重塑”。如今它被叫作“意识的硬难题”。这个词最早由哲学家戴维·查默斯在1996年出版的《有意识的心灵:一种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中提出,一直沿用至今。
  查默斯以嘲讽的语气指出,心身问题的“难”是相对神经科学的“简单而言”的。神经科学研究的是神经元与大脑在生理层面上的运作机制,当然谈不上简单。但查默斯认为,解释意识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才是终极难题,相比之下,神经科学就显得简单些了。
  过去10年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塔姆·亨特和乔纳森·舒勒一起创立了所谓的“意识的共振理论”。他们认为,共振(即同时振动)不仅是人类意识的核心,也是动物意识和物理现实的核心。这听上去很像嬉皮士那套理论,但别急,听我慢慢解释。
  
  一切都与振动有关
  宇宙万物都处在持续不断的振动之中。就连看似静止的物体实际上也在以不同频率振动、振荡或共振。共振是一类运动形式,特点是在两种态之间来回振荡。归根到底,一切物质其实都是其所在场的振动。因此可以说,自然万物都在不同的尺度上振动。
  如果把不同的、正在振动的物体放到一起,就会发生一些有趣的现象:过了一会儿之后,它们就会开始以相同的频率振动。这种“同步”的过程在我们看来非常神秘。我们称之为“自发性自组织现象”。
  数学家史蒂文·斯托加茨在2003年的《同步:秩序如何从宇宙、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混乱中诞生》一书中,举了若干物理、生物、化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例子来说明“同步”(即共振)现象。例如,特定种类的萤火虫大量聚集时,便会开始同步发光;具有相同能量和频率的光子实现同步后,便会形成激光;月球自转与绕地公转完全同步,因此我们看到的始终是月球的同一面。可见研究共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意识的本质,或者说得再普遍些,帮我们更好地认识宇宙。
  
  大脑内部的同步
  神经科学家也在研究中发现了同步现象。人脑中大规模神经元放电的频率是可以进行测量的。科学家认为,哺乳动物的意识与各种各样的神经同步有关。例如,德国神经生理学家帕斯卡·弗里斯(Pascal Fries)对大脑中不同电信号模式的同步产生各类意识的方式展开了研究。他主要关注γ(伽马)、β(贝塔)和θ(西塔)三种波。每种波在大脑中的电振荡速度不同,由贴在头骨上的电极测量。神经元组在利用电化学脉冲进行交流时,便会产生这种电振荡。将这些信號的速度和电压取平均值,便可得出拥有固定周期的脑电波。
  其中γ波与感知、冥想或专注意识等大规模协调活动有关;β波代表脑活动和唤起程度达到了最高水平;θ波则会在放松状态或做白日梦时出现。弗里斯称,这三种波加在一起,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人类意识(或至少促进了意识的产生)。但脑电波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仍未达成定论。
  弗里斯把这一概念称作“通过一致性展开的交流”。在他看来,这一切都与神经元同步有关。当电振荡速率达成一致时,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组之间便可展开顺畅的交流。而假如没有这种同步一致性,信号输入便可能发生在神经元激发周期的任何阶段,导致交流效率大大降低。
  
  意识的共振理论
  亨特和舒勒在弗里斯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意识的共振理论。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有助于解释人类和哺乳动物的意识,还可以解释更广泛层面上的意识。
  从电子、原子再到分子,从细菌、老鼠到蝙蝠,亨特和舒勒根据在身边各类事物上观察到的行为, 提出“世界万物也许都至少有一点儿意识”。这一观点乍看上去很奇怪,但从意识本质的角度出发,人们对这种“泛心论”(该理论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一定意识)的接受度正变得越来越高。
  泛心论学家认为,意识不是在进化中的某个时间点突然出现的,而是始终与物质有关,物质也始终与意识有关,意识与物质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但宇宙中大部分与物质有关的意识都极为原始。例如,一个电子或原子拥有的意识可能少之又少。但物质越复杂、越丰富,意识也会随之升级;并且反之亦然。
  生物体能够通过多种生物物理通路快速交换信息,可以是电的形式,也可以是电化学的形式。而非生物体只能通过热通路进行内部信息交换,相比之下速度慢得多、信息也匮乏得多。与同等体积的非生物体相比(如鹅卵石和沙堆等),生物体可以让信息更快地流入规模更大的意识之中。与非生物体相比,生物体内部的连接数量要多得多,因此“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多得多。
  按照亨特与舒勒的理论,鹅卵石和沙堆都“只是聚合体而已”,仅仅是一系列高度基础的、在原子或分子层面上的意识实体的集合。而生物体与之截然不同:生物体也是由一系列微意识实体构成的,但这些微意识实体结合起来,却形成了一个更高级的、拥有大规模意识的实体。对我们而言,这种结合过程正是生物体的重要标志。
  亨特与舒勒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形成大规模意识(如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意识)的这种连接关系,其实是众多组成部分共振的结果。共振波的当前速度决定了每个意识实体在特定时刻的规模,随着特定共振向更多的组成部分扩展,由该共振和组合方式形成的实体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因此,人脑中达到γ同步的共振涉及的神经元与神经连接数量远多于单独的β或θ节奏。
  那么生物体之间的大规模共振呢?比如一大群同步闪光的萤火虫?研究人员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生物发光共振现象,是因为萤火虫体内的生物振荡器会自动与周围的萤火虫达成同步。
  那么,这些萤火虫是否拥有更高级的群体意识呢?既然我们不需要依赖智力或意识理论就能解释这一现象,答案也许是否定的。但对于拥有合适的信息通路和处理能力的生物体而言,这种自组织倾向的确可以,并且往往会产生规模更大的意识实体。
  亨特与舒勒的意识共振理论试图提供一个统一化的框架,涵盖了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物理学的基础问题以及意识的哲学问题。该理论触及了意识与物理系统进化方面的核心区别。
  这一切都与振动有关,但同时也与振动的类型有关,最重要的是,与共振有关。
其他文献
渤海海域沙一二段广泛发育混积岩储层,岩石种类复杂多样,识别困难.在大量岩心、壁心、薄片和全岩分析标定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提出成分-结构二级分类的混积岩测井分类方法并系统总结2个大类6个亚类10余种混积岩储层测井响应特征,采用箱型图法优选混积岩成分和结构敏感曲线并确定其区分界限.研究结果表明成分-结构二级分类方法不但利于岩性测井识别而且对储层品质也具有较好的区分效果;中子和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对岩石成
混积滩坝不仅发育于海相沉积盆地,也广泛发育于陆相断陷湖盆,特别是在缓坡带最为发育并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以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为靶区,基于岩心与测井资料,通过岩心与薄片观察、粒度分析、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等手段确定了研究区沙一下亚段混积滩坝沉积和分布特征,建立了断陷湖盆缓坡混积滩坝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可以依据岩性将蠡县斜坡发育的滩坝分为碎屑岩滩坝、碳酸盐岩滩坝和混积滩坝,其中混积滩坝又可以分为成分混积滩坝
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沙河街组白云岩成因机理,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背散射、碳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白云石岩石学、形貌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白云岩呈黄棕色,发育大量溶蚀孔和高岭石、燧石等矿物,δ13C值为-0.50‰~4.58‰,δ18O值为-14.58‰~-2.19‰,总体具有δ13C低正值,δ18O负值的特点.泥晶白云石,由微米级球状白云石和白云石
石臼坨凸起陡坡带Q29和Q36构造中深部储层是渤海最大的湖相碳酸盐岩和扇三角洲碎屑岩的混合沉积,这一亿吨级油气田的发现,刷新了碎屑岩储层最厚、单层油层最厚、测试产能最高纪录.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碳氧同位素分析、元素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认为同沉积大气水淋滤作用,对石臼坨凸起陡坡带混积岩系优质储层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岩石学标志和元素地球化学标志的分析认为,大气水淋滤作用的主要包括两个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我国现今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地区,在其南侧的荔湾X构造的珠江组在3 000~3 281 m以混积岩沉积为主.以荔湾X构造内含有孔虫混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有孔虫宿主岩石类型以及有孔虫矿化的岩相学特征,重点探讨了有孔虫的矿化机制,并最终建立了有孔虫的矿化模式.荔湾X构造珠江组混积岩的生物碎屑以有孔虫碎屑为主,有孔虫壳由刃状、等径状方解石或铁方解石
<正>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不断地发生变化,对食物营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通常人们把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称为“六大营养要素”。而在无
为了厘清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古近系沙一段湖相混积岩优质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碳氧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分析测试,分析混积岩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总结其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组成的混合沉积和混积层系.混积岩具有旋回性变化的特点,垂向上自下而上由A段-颗粒云岩质砂砾岩、B段-颗粒云岩质砂岩、C段-颗粒云(灰)岩、D段-泥云(灰)岩和E段-泥页岩构成
混合沉积具有碎屑岩类与碳酸盐岩类的双重特征,国内外尚未建立有效的混和沉积储层识别方法 .通过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混合沉积发育背景、岩石学特征分析,将混合沉积分为陆源碎屑型、生物成因碳酸盐型、化学沉淀碳酸盐型3种.明确了3种类型混合沉积的发育相带与模式.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岩石物理参数交会分析认为:生物成因碳酸盐型具有中低-中高纵波速度、低密度、低纵波阻抗特征,化学沉淀碳酸盐型及陆源碎屑型具有中高纵波速度、
为了查明秦南凹陷东南缘沙一段混积岩优质储层的成因,利用常规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等分析化验资料,对Q29、L25和Q30构造沙一段混积岩储层特征以及优质储层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构造背景控制了沙一段混积岩储层的类型、厚度、成分和整体物性,是混积岩优质储层差异的主因.Q29构造沙一段主要发育陡坡带混积扇,由扇三角洲夹生屑滩组成的旋回为主,粒度粗,砾石含量高,陆源碎屑中中酸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BZ27-A(渤中27-A)构造沙一二段发育一套湖相混积岩,目前对该储层的特征及成因研究较少.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压汞测试等分析,系统阐述了该区混积岩储层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混积岩储层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混积岩岩性复杂多样,由陆源碎屑、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及生物碎屑以多种组合方式混杂构成,发育钙质砂岩、白云质砂岩、陆屑泥晶云岩、泥晶鲕粒云岩、生